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以“好利恶害”人性论为基础、呈现“伦理法”品性的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寻求法家法治思想与现代精神会通中,需要剖析其思想体系中存在的内在悖论并对其加以批判,实现从工具性、附庸性、义务性向人本性、主体性、权利性转变,最终运用具有现代特质的法治思维为建设中国民主法治提供制度性根基。  相似文献   

2.
商鞅的普法思想是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主张国家和政府要守信用,要有公信力;强调法律必须“明白易知”;加强制度建设——“为法置官吏”;法官问责制;奉行“重刑主义”。对今天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我国广大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通过完善法的运行、推进法制宣传以及增强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4.
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里家国同构,导致私德发达,公德欠缺.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与国家分离,社会伦理分化为面向公共领域的制度伦理和面向私人领域的德性伦理.由于制度伦理的缺失,扭曲公民意志,造成社会道德失范.德性伦理高于制度伦理,但在重建我国社会道德伦理和培养公民精神时,制度伦理建设必须先于德性伦理建设,进而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政府职能的伦理转向,是由被动责任走向主动服务,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富有服务伦理精神的新型政府是负责任,很协调,重法治,讲奉献的政府。当代中国政府职能的变化趋势与其走向是一致的,尤其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如此,因为政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法治具有文明的属性。法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人类文明相生相长的发展史,文明也是法治的追求目标和现代法治的本质属性。法治文明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状态和程度所体现的社会文明的总和,是各种社会文明的交叉重合和重要象征。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成为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治文明的建设应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即“会通—创新”。  相似文献   

7.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发展进程,着重阐述了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法治方向性、战略性,民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以及法律至上性,提出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法治思想应当采取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宗教辩护和伦理的理性解释。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思·韦伯对现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进资本主义积累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教伦理精神”,它是维系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尽管学术界对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但其合理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国情决定党的群众路线需走"法治化"道路。随着群众路线动态内涵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对群众路线开展方式进行反思和全面理解愈发紧迫与重要。社会政治时代背景要求探索开展群众路线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积极探索宪政与法治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群众路线之民生本义,建立群众路线与法治相契合的新格局,亦是当前所亟须。  相似文献   

10.
荀子十分推崇"礼"的地位,同时也非常重视"法"的作用。荀子由"礼"推出"法","法"反过来又维护着"礼"的主体地位,在荀子的礼法观中,"礼"与"法"互为融合,"礼"是主体,"法"是手段。当前正在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什么才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可以从荀子的礼法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法律的制定必须以道德为基础,与此同时法律也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以保证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传统民法理论上的法律人格概念关注的是“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而“生态人”法律人格表征的则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法治思想的提出对于“生态人”的法律人格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人”作为一种契合新时代生态文明诉求的人性预设,其法律人格构造更应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人”的法律人格构造,应重点从“生态人”如何成为法律主体、是否具备权利能力以及怎样享有人格利益三个维度进行论证。“生态人”法律人格的塑造,因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诉求下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人之形象”的新主张与新期待。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固然大,但其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亦具有重要影响,后者包括生命、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早期生命伦理思想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层生态学及医学伦理中的生命伦理思想,其实都通过与环境伦理的关联影响现代环境法;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影响环境法制度设计,发展模式的选择则影响现代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而新型经济伦理更深刻影响到现代环境法本身;审慎精神和促进科技发展的科技伦理追求,也是影响现代环境法具体制度设计的主要因素,而"人定胜天"的科技伦理观更与其有关;西方政治伦理也影响到其现代环境治理及法治,环保理念甚至还上升成为绿党的政治主张,通过政治对法律的影响而影响到现代环境立法。我国环境法学研究长期依赖环境伦理路径,研究西方非环境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法的影响,将为我们打开环境法学研究路径的新窗。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正遭遇着污染加剧、结构失衡、管理低效等各种交通伦理冲突以及危机。本文从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对城市交通法治、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生态领域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探究。交通法治要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交通规划建设要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伦理精神;交通管理服务要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并减少政绩观、功利性;交通生态发展要遵守低碳原则,实现代际间、代内间的公平。从伦理角度化解城市交通难题,促进交通不断地走向和谐,构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之路。  相似文献   

14.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塑造现代人的人格以适应现代法律生活的需要.当前,在高职法制教育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婚约为债法及亲属法上之契约,在我国古代占有很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法律约束力。近现代的新文化思想改变了旧婚约制度,并分别体现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亲属法和婚姻法中。台湾地区现行婚约制度基本上传承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婚约立法精神,而大陆对婚约问题不做明文规定,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现实中大量的婚约纠纷无法可依,不利于法制建设。传承近现代法文化思想,借鉴台湾地区立法经验,制定并完善我国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6.
立法伦理作为对法之创制活动的应然性规定,具有从"源头"上确保法治成为善治的重要意义。在向度上,立法伦理表现为所立之法应该符合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要件。而通过法之创制使价值形态的道德内蕴于法律之中,将一定的规范形态的道德转换为法律规范,则是立法伦理实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各种哲学渊源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其“差等观”深刻地体现于家庭(族)生活、社会生活、政治和法律生活等方面的理论当中,对中国古代的法思想影响至深.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应当对传统的“差等观”加以扬弃改造,批判继承,在全社会树立现代的、注入自由平等观的“差等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治是用法律来约束公共权力及其行使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法治思维这一概念只能从此种结构中来理解,在该结构中“现代”和“公共权力的行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主要包括:义务思维、底线思维、人本思维、正当程序思维等.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在于“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有三种能力特别重要,即制度建构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改革开放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二者在“现代”和“公共权力行使”等方面高度一致,法治思维是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维,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则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高源 《商品与质量》2011,(S6):126-127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儒家的礼治思想对法律的渗透是广泛而深入的,礼与国家法律的制定、执行,甚至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法治建设,即依据法律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在构建现代法治社会时,礼治思想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应该合理的取舍。  相似文献   

20.
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将《民法典》基本原则、创新亮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二者融合时应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以法律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民法典》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宪法精神教育的结合点,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精神,落脚于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