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传统主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主食产业的现状,同时剖析了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加大传统面制主食科技创新的力度,特别是强化基础科研的力度,利用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的整体升级和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传统面制主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分析了我国传统面制主食产业的现状,结合粮食安全、健康中国和全产业链等背景,提出我国传统面制主食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食工业化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我国传统面制和米制主食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食工业化的现状;并根据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中对发展我国传统主食工业化的意见,展望了未来10年我国主食工业化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对面团特性及传统主食面包、馒头品质的影响机理,并对未来高膳食纤维面制主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对改善传统主食面包、馒头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进一步推进其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馒头、面条为代表的面制主食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然而目前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作坊依然占据市场主体。为推进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机构和重点企业在主食基础研究、先进装备开发、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系列成果。事实证明,主食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带动食品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已经显现出安全、营养、多样的"优质化"的主食消费趋势和产业导向。但是需要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优质化"为导向,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和产品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6.
一、市场容量及产业现状分析主食是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需求的主要食品,也是保证国民身体建康的基本食物。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形成了面制主食和米制主食构成的主食体系,尤其是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中西部省份一日三餐的典型主食品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日常食用的主食产品,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生产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主食产业化程度亟待提升。4月13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委托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主食产业示范项目推介交流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此次活动不仅围绕主食加工业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还举行了面制主食新装备、新技术的发布推介,对城市及县级以下农村主食市场运作模式、企业合作及经营模式进  相似文献   

8.
正4月23日,由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主食产业化高层论坛"在河南郑州顺利召开。国家粮食局以及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科技、粮食和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来自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武汉轻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经济日报、中国食品报、粮油市场报等媒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食面制食品及其对小麦品质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面粉为原料的中国主食品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是蒸煮食品,如馒头、包子、面条、水饺,占面制食品总量的80%以上。此外,还有煎炸类和面点等传统面制食品,如油条、油饼,煎饼和月饼等其它中式面点占10%以上,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作为主食的焙烤食品,如面包、饼干、蛋糕等,在我国则处于次要地位,总量<10%,其中面包只占3%左右。因此,加强对我国主食蒸煮面制食品的制作工艺、食用品质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小麦品质、加工工艺及面粉添加剂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中国主食面制蒸煮食品的特点就蒸煮食品而言,主要是馒头、包子、面条和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主食的工业化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对面制食品的原料——面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市场机遇,高品质的等级粉、专用粉成为市场主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能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品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从而综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值得制粉企业关注。  相似文献   

11.
食品产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产业,也是新业态和新产品蓬勃涌现的重要产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采用分区域统计的形式,从各地区食用农产品资源、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食品产业资源禀赋情况,基于食品科技研发投入、创新资源分布、企业创新力量等角度梳理我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为优化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食品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都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食品产业需要技术革新,并加大力度的向前发展,全链条技术交叉融合创新正成为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作者对国际形势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结合高新技术推动食品产业研究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是国际大势所趋,同时对国内现状与需求进行梳理,进一步阐述我国在全链条技术交叉融合创新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经过22年的发展,绿色食品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发展离不开技术与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刻,随着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在绿色食品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绿色食品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国内食品科技奖项获得、知识产权申请及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对食品领域科技产出成果进行分析,以期反映食品行业创新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旨在为食品领域科技创新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军用食品是保障部队官兵战斗力的基础后勤物资,科学摄入主食产品是我军健康膳食的重要基础。首先对我国军粮主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军用主食产业存在成品粮加工精度高,官兵主食摄入量不足,健康谷物摄入比例不足和缺乏必要科普宣传等问题,并就我军军用主食品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加强健康谷物科学膳食理念宣传,改善官兵膳食结构,提倡军粮适度加工,提高主食品中全谷物占比,借此达到增强官兵体质和战斗力及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的目的;加大军民协同科技攻关创新力度,推动粮食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以期为解决部队后勤保障问题,促进驻地粮企良性发展和助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夏新斌  刘金红  谢梦洲  黄惠勇  李玲 《食品与机械》2018,34(11):205-207,220
概述并总结了日本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历程、发展特点及管理经验,提出其对中国药膳产业发展的启示,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应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市场监管,同时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吸取中华优秀的中医文化,发掘药食同源的产品精髓,努力地开发出新产品。  相似文献   

17.
未来食品基础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塑全球食品产业结构。未来食品基础科学将成为食品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将会促进“后动物生物经济”的形成,也带动后工业时代的跨越发展。作者通过分析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食品合成生物学和食品纳米科学等基础科学问题,讨论未来食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技术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的技术革新和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食品加工过程涉及许多复杂的理化变化,受热时营养素、颜色、质构、风味等方面容易受到破坏,这就为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目前,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工业、肉制品工业、焙烤工业、饮料和果汁工业、淀粉和糖工业、油脂工业及安全检测等食品领域。本文主要从改善食品加工工艺、提高食品品质、提高食品安全性、增强食品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并对酶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食品制造业通过设备和机器制造食品,转变了食物的形态,是将牲畜和农产品转化为即时或最终消费产品的复杂系统。进入新时期,科学的发展与先进的技术使食品制造业的式发生了重要转变。通过分析食品制造业的相关研究,认为食品制造业不只专注于过程的设计与改进,在人机结合、技术融合、大规模定制、高端创新和产业链的延长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智能模型和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塑造该行业。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食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食品行业中小企业既有能够”以专补缺”、机制灵活等特点,也存在科研、销售、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特点以及不足,对食品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做了战略分析,提出了协作化经营、突出特色经营、推行技术创新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