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规模大小不等,按其发育规模大小之不同划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类岩溶个体形态。表层岩溶带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原型调查,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从地质过程的宏观尺度出发,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条件下,地形地貌部位、岩溶发育程度及覆盖程度上的发育差异,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首次阐明了表层带岩溶个体形态的规模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内具有由小到大的总体变化规律。小型岩溶个体形态具有无处不在、分布发育密集丰富的特点;大型个体岩溶形态则主要发育分布于各级岩溶台面的平台及沟谷内。进而提高了对“表层岩溶带”概念的认识,深化了表层岩溶带范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西南建始县建阳坝、恩施市太阳河、恩施市白杨坪、宣恩县椒园、咸丰县龙坪等八个地段总计238 km2范围内1∶ 1万的表层岩溶带调查,划分了表层岩溶带的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类型,同时结合全区表层岩溶带遥感解译成果,分析研究了其分布发育规律,为鄂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表层岩溶带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鄂西南山区岩溶水丰富,作为国家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寻找到、利用好岩溶水资源,有利于鄂西南山区的经济发展。概述鄂西南山区地质背景及地貌特征,对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岩溶水水动力类型及地下暗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鄂西南岩溶地区1:25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2年底园满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计算并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各类资源与资源潜力;查明了全区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对岩溶干旱缺水、岩溶洪涝、石漠化和岩溶塌陷等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与保护建议。在此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调局于今年6月下达了“湖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1:5万)任务”,面积4000km^2,于2004—2006年实施。以进一步查明重点地区的岩溶水地质条件,为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多年的勘探成果,分析了奥灰水的赋存特征,并结合构造分布和水文地质规律对矿区内岩溶水富水地段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6.
鄂西南岩溶石漠化总体呈有恶化的趋势。在石漠化的成因方面,笔者认为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和该区地形切割深度大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条件,其次是强的降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和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发展。依据本区石漠化的发育特征与形成影响因素,初步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石漠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州珠藏、高水是典型的河间地块岩溶发育地区,着重介绍了该地区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方式,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论述了表层带岩溶水的供水意义。对岩溶缺水地区的表层带岩溶水开发利用方式及供水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行庄井田岩溶特征及富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王行庄井田二1煤层下伏各层段灰岩岩溶裂隙、溶洞发育特征及富水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为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水防治及供水水源地的寻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郑矿区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及相关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对矿区内灰岩岩溶发育地质条件、岩溶类型、富水性等进行了规律性的概要评述,总结了矿区岩溶水的最佳富水地带,为煤层开采过程中地下水防治及岩溶地下水源寻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淮南矿区潘谢新区A组煤底板灰岩富水性不均一,奥陶系灰岩、寒武系灰岩富水性较强,太原组灰岩富水性相对较弱.富水性强弱还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受岩溶陷落影响富水性较强;奥陶系灰岩、太原组C3-Ⅲ组灰岩水补给太原组C3-Ⅰ组灰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兖州矿区东滩煤矿中奥陶系地层的水质资料分析,计算并绘制获得地下水中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与奥灰含水层顶板标高的线性拟合图及函数关系。根据水文化学指标与奥灰含水层顶板标高的函数关系,结合较大钻孔单位涌水量及井下涌水量的钻孔标高,并与其他钻孔离子含量对比,揭示出研究区奥灰含水层顶板标高大致范围在-740~-977 m内的地下岩溶相对最发育,富水性相对最强,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特征在垂向上整体具有弱—强—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充分收集新驿井田勘探资料、生产矿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物探、钻探以及抽(放)水试验等所获得的数据,归纳分析了奥陶系灰岩的岩溶发育特征和富水性规律,实现了富水性分区的划分,为预测矿井涌水量和突水危险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对于预防煤矿的底板突水威胁、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3203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不出现突水现象,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面区域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分析,另外采用瞬变电磁的探测方法进行顶板导水裂隙富水性的探测分析作业。结果表明:3203工作面在正常区域回采时,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约在52.6~60 m的范围内,在通过F_1断层区域时,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95 m;工作面顶板0~30 m范围,富水性较弱,顶板40~70 m的范围内,裂隙较为发育,该区域富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为防治郭家河煤矿回采工作面受离层水害威胁,以1310、1308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附近钻孔情况为基础,通过在工作面前后施工地面钻孔,进一步查清了煤层回采前后富水性特征,得出的洛河组含水层水文参数,表明煤层回采后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明显增强,这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2021,30(6)
为防止3103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含水层出现突水现象,基于3103工作面开采及地质水文条件,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工作面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分布图,基于导水裂隙带与含水层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技术进行顶板含水层富水性的分析,通过综合富水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安全性分区图,得出工作面顶板含水层充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分析得出直接含水层的突水危险区域为A6勘探线两侧500 m的范围,间接含水层的突水危险区域为工作面区域6号勘探线和7号勘探线西部及断层破碎带区域,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课题组对姚桥煤矿湖上勘探钻孔及多年勘察资源的深入分析,利用地层物性特征、岩性组合、水文地质特征等指标并结合区域开采动态资料,对大屯煤田奥陶系含水层段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各层段的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及可能对该区矿井开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富水岩溶隧道注浆堵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压、富水岩溶隧道稳定性较差,节理裂隙发育,围岩遇水风化软化严重,易发生塑性变形和流变,严重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安全.针对大瑶山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以堵为主,适量排水,防、截、排、堵相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水方案,从研究复合性注浆材料、注浆工艺、注浆设备等方面对隧道各种水害进行综合治理,制定了“分区、隔断、集中、封堵,一长一短、先浅后深”的径向围岩注浆堵水工艺,有效地解决了隧道施工中渗水问题,确保了隧道的安全和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某矿1106工作面底板的三灰、五灰含水层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数据处理,形成了含水层二维电阻率剖面图和电阻率切片图。准确圈定出工作面含水层富水区的范围,并对富水性强弱进行了分区。实践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探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对含水层富水性作出定性评价,对煤矿水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