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规模大小不等,按其发育规模大小之不同划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类岩溶个体形态。表层岩溶带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原型调查,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从地质过程的宏观尺度出发,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条件下,地形地貌部位、岩溶发育程度及覆盖程度上的发育差异,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首次阐明了表层带岩溶个体形态的规模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内具有由小到大的总体变化规律。小型岩溶个体形态具有无处不在、分布发育密集丰富的特点;大型个体岩溶形态则主要发育分布于各级岩溶台面的平台及沟谷内。进而提高了对“表层岩溶带”概念的认识,深化了表层岩溶带范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3.
4.
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鄂西南岩溶地区1:25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2年底园满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计算并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各类资源与资源潜力;查明了全区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对岩溶干旱缺水、岩溶洪涝、石漠化和岩溶塌陷等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与保护建议。在此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调局于今年6月下达了“湖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1:5万)任务”,面积4000km^2,于2004—2006年实施。以进一步查明重点地区的岩溶水地质条件,为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多年的勘探成果,分析了奥灰水的赋存特征,并结合构造分布和水文地质规律对矿区内岩溶水富水地段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6.
鄂西南岩溶石漠化总体呈有恶化的趋势。在石漠化的成因方面,笔者认为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和该区地形切割深度大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条件,其次是强的降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和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发展。依据本区石漠化的发育特征与形成影响因素,初步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石漠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州珠藏、高水是典型的河间地块岩溶发育地区,着重介绍了该地区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方式,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论述了表层带岩溶水的供水意义。对岩溶缺水地区的表层带岩溶水开发利用方式及供水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行庄井田岩溶特征及富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王行庄井田二1煤层下伏各层段灰岩岩溶裂隙、溶洞发育特征及富水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为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水防治及供水水源地的寻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郑矿区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及相关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对矿区内灰岩岩溶发育地质条件、岩溶类型、富水性等进行了规律性的概要评述,总结了矿区岩溶水的最佳富水地带,为煤层开采过程中地下水防治及岩溶地下水源寻找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淮南矿区潘谢新区A组煤底板灰岩富水性不均一,奥陶系灰岩、寒武系灰岩富水性较强,太原组灰岩富水性相对较弱.富水性强弱还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受岩溶陷落影响富水性较强;奥陶系灰岩、太原组C3-Ⅲ组灰岩水补给太原组C3-Ⅰ组灰岩.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保障3203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不出现突水现象,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面区域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分析,另外采用瞬变电磁的探测方法进行顶板导水裂隙富水性的探测分析作业。结果表明:3203工作面在正常区域回采时,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约在52.6~60 m的范围内,在通过F_1断层区域时,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95 m;工作面顶板0~30 m范围,富水性较弱,顶板40~70 m的范围内,裂隙较为发育,该区域富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