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济阳坳陷利津洼陷北部利563块沙四上段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基于岩心、测录井数据和储层微观观察等,明确了储层异常高孔渗带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2500~2900 m深度范围内异常高孔渗带特征显著;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有石油早期侵入、异常高压作用、溶蚀孔隙和压裂缝的发育等。储层粒间及压裂缝中沥青质的残余说明石油早期侵入;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的异常高值说明异常高压的存在。岩心和薄片观察揭示研究区砾石中压裂缝广泛存在,并显著提升了储层渗透率。储层溶蚀面孔率整体为2%左右,压裂缝发育基础上的溶蚀扩缝作用可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物性等资料,对锦州20-A构造沙河街组二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超压成因、次生孔隙成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0-A构造沙二段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可溶组分含量较高;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以早期碳酸盐胶结和后期溶解为典型特征,成岩演化处于中成岩A期,较研究区整体成岩演化滞后;沙二段地层压力连线与静水压力线平行,且压力系数随深度减小,为连通传递超压,超压封存箱内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再分配以及超压对黏土矿物转化的抑制是深部高孔带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分析、地层压力数据等,从成岩溶蚀、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等方面阐释异常高孔带成因,并结合沉积微相、岩相和断裂发育等总结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得益于异常高压对孔隙的保护、中成岩A期有机质低熟阶段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和早期烃类充注的保孔作用;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原始沉积因素如优势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等)和刚性颗粒(石英、长石和变质岩岩屑等)含量相对高值的中粗粒砂岩以及断裂的发育组成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储层勘探程度较低、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综合利用测录井及岩心实验等资料,对雷家沙四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室内评价。将该地区岩石划分为3类16种岩性,确定微裂缝发育、孔渗能力好的泥晶云岩为优势岩性。从工程上分析了储层敏感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脆性、地应力差等压裂改造影响因素,并通过多井次的压裂工艺尝试和探索,确定了“大排量、大液量”的复合体积压裂工艺为该地区的有效储层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加深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沙河街组优质储层分布情况的了解,依据大量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其他相关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廊固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异常孔隙带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孔隙带,由浅至深依次为2400~2600m,2750~3250m和3800~4500m。第Ⅰ、Ⅱ异常高孔带,凹陷内3个主要构造单元均有发育;第Ⅲ异常高孔带只在旧州-固安陡坡带和柳泉-曹家务洼槽带发育。研究认为,异常孔隙带的成因主要是烃类充注、大气淡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及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护作用。研究成果指出了廊固凹陷异常孔隙带分布情况及成因,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油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超压的研究成果,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歧北凹陷在2300~2 740m、3 000~3 400m、3 600~4 200m及4 400~4 950m的深度范围内,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其成因为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以及超压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且有砂体发育的区域,或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但有超压发育,超压可使地史时期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下来的砂体发育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这些地区位于港东断裂的东部和马棚口地区。  相似文献   

7.
塔河盐下地区孔洞类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钻井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揭示,孔洞类储层是塔河盐下地区奥陶系地层中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该类储层的形成机制不明确,分布特征极其复杂,制约了该区进一步的生产开发。根据研究区内大量岩心样品的分析认为,存在3种不同的孔洞成岩环境,其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上留下痕迹,成为识别3类孔洞的标志:A类孔洞成岩期为加里东期,成岩环境为准同生期的陆表海台地,缺乏陆源物质暴露,成岩期较早成为其主要成岩特征,其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B类孔洞形成于海西早期,成岩环境为大规模的陆相暴露剥蚀环境,大量陆源碎屑物质的注入,强烈的地表氧化、岩溶成为最主要的岩相特征,形成相对轻的碳、氧同位素值特征;C类孔洞是与海西晚期热液作用相关的孔洞,埋藏条件下的热液矿物交代原碳酸盐岩基质,是识别该类孔洞最有效的方法,多种流体的混合造成其碳、氧同位素值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对研究区孔洞成因机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与各类孔洞相关的储层的空间发育分布特征:A类孔洞储层主要分布于一间房组或良里塔格组地层顶部,纵向上受控于三级层序界面控制,平面上受滩体展布约束;B类孔洞储层根据其产状依附关系,分为盐体尖灭线附近受洞穴发育展布控制的孔洞型储层和盐下主体区受大型断裂展布控制的孔洞型储层,二者有不明显的界线;C类孔洞则主要受控于各级别的较深断裂的展布控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高精度曲率地震属性,对川东北开江地区地震剖面上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凹陷异常体在开江地区广泛分布,且主要位于峨眉地裂时期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走滑断裂附近;走滑断裂为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可对茅口组灰岩进行改造,形成良好储集体。通过地震、地质联合分析,认为热液溶蚀是茅口组凹陷异常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热液溶蚀凹陷异常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对扩大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超深层储层断背斜内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结合地质、地震、FMI成像测井、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通过储层地质力学法明确了克深地区典型断背斜构造样式内天然裂缝的分布特征,为该区致密气的有利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断背斜垂向上具有从顶部、中部到底部天然裂缝密度“高-低-高”的普遍特征;断背斜的翼间角越大,顶部和中部的裂缝分布越局限,底部裂缝分布越广泛;距断背斜轴部越远的部位,顶部和底部的裂缝分布越局限,中部的裂缝分布越广泛。断背斜顶部转折端相对中部与底部储层天然裂缝较发育,改善了储层的物性,为致密气提供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10.
辽河坳陷锦采中下台阶古近系储层沉积与物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辽河坳陷锦采中下台阶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沉积模式、沉积微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以沙三段下亚段为界分为2个构造层,下部构造层发育北东向西倾正断层,上部构造层受重力作用和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控制.主要目的层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2种沉积亚相和5种沉积微相.根据储层的发育情况,对沉积相、砂体成因、储层类型、物性、成岩变化及孔隙类型、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综合评价,沙三段和沙二段为主要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1.
辽河坳陷大洼地区中生界发育玄武岩、安山岩等8类火山岩,其中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安山岩为该区的优质储层;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溶孔、气孔和裂缝,安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二者均为中高孔、低渗储层。应用测井曲线GR与DEN交会、CNL与RT交会能够对火山岩及优质储层进行有效划分。应用波阻抗反演、属性分析等方法对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分布进行识别,为该地区的火山岩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存在异常高孔带,并对异常高孔带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南堡4号构造在中深层3 800~3 900 m和3 900~4 100 m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面孔率百分比大于50%,均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分析原生异常高孔带的成因认为,沉积作用为原生异常高孔带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刚性颗粒含量高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早期油气充注和早期地层超压的发育进一步抑制压实和胶结作用,有效保护了原生孔隙,从而形成了南堡4号构造中深层的原生异常高孔带。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拓展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勘探空间,充分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和地震及测井等方法,深入开展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体发育,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多期叠加;岩石类型主要有熔岩、脉岩和火山碎屑岩3大类;火山喷发模式属于裂隙式喷发,岩体主要分布在断层下降盘,岩相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爆发相是火成岩勘探的有利相带;主干断裂控制火成岩体形成;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裂缝、岩性和岩相控制,属裂缝—孔隙型储层。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体具有平面分布广、纵向多期次叠加的特点,与深部优质烃源岩侧向接触,是形成复式油气藏的有利地区,也是开展深层火成岩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发现是辽河坳陷基岩勘探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有变质岩风化壳才能形成油气成藏的认识,丰富了辽河坳陷基岩油气成藏理论,是今后重要的勘探目标.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明确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成藏特征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从典型的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入手,首先对其原油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兴古7、沈311和赵古1等油藏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成藏特征.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原油性质整体较好,属于轻质原油;其成藏特征为油源充足、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具有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其中,油源充足是成藏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是成藏的关键;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是成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There are three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zones developed in buried Paleogen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and sublacustrine fan clastic'reservoirs at 2,800-3,200 m, 3,250-3,700 m and 3,900- 4,400 m, respectively, within the Shengtuo area of the Dongying Sag. Here the porosity of reservoirs buried deeper than 4,000 m can still be greater than 20%. Investigation of these three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AHP) zones in the 3rd to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Shengtuo area was carried out with utiliz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 SEM observation, image analysis, core physical property testing and other techn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HP zones in 2,800-3,200 m and 3,250-3,700 m are visible pores primary AHP zones dominated by significant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porosity), while secondary pores and micropores in authigenic clays may develop in some reservoirs. AHP reservoirs in the AHP zone of 3,900-4,400 m are dominated by micropores in matrix, visible pores are mainly grain dissolution pores but with low absolute content (〈 1%), so this zone belongs to the micropores primary AHP zone. The genesis of the three AHP zones was studi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orosity enhancement and porosity preservation.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in deeply buried clastic reservoirs in the Shengtuo area, mineral dissolution occurred in a relatively closed diagenetic system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Reservoir rocks underwent extensive feldspar dissolution, while detrital carbonate grains and carbonate cements show no evidence of extensive dissolution. Although significant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developed, feldspar dissolution enhanced porosity only a little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almost isovolumetric dissolution products in the nearby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forms of authigenic clays and quartz cements. Net enhanced porosity originating from feldspar dissolution is generally less than 0.25%. Thus, the sub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TBM地区目的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出发,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利用人工和神经网络波形分类等定性储层预测方法和利用反演及敏感地震属性分析,对TBM地区低孔渗砂岩分布区开展了砂体展布特征分析和天然气高产区预测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部署了10口钻井,已完钻的4口井中有3口获得高产气流(其中DK27井日产天然气36.8×104m3)。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所用的预测方法还不能预测厚度小于6m的单砂层或砂层组构成的储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古生物鉴定等分析测试手段,采用岩相学与岩石化学联合分析技术,利用岩性组合、古生物化石等综合划分地层结构单元,对辽河坳陷大洼地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储层成因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成因为玄武岩水下喷发,经淬火碎裂后快速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角砾间孔,次为气孔、溶蚀孔、裂缝等,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水下喷发环境的确定对原中生界地层划分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地层应归属为新生界沙三段。  相似文献   

18.
马志宏 《复杂油气藏》2011,4(1):19-21,32
划分油气藏类型对于预测基岩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已知基岩油气藏进行解剖,发现基岩油气藏的形成与烃源岩关系密切.根据基岩与源岩的接触关系将辽河坳陷基岩油气藏分为三类二亚类.并立足于已知基岩油气藏,对不同类型的基岩油气藏的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深层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一般在3%~18%之间,渗透率多在(0.1~100)×10~(-3)μm~2。深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溶解填隙物内孔隙和溶解缝。深层储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岩作用和异常压力。淡水淋漓溶蚀作用导致深层砂岩在3 250~3 800 m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淡水的淋滤通道,与异常高压等因素一起控制着次生孔隙的分布,据此预测,高柳地区高北断层附近、朔河断层下降盘、唐海地区、紧靠柏各庄断层下降盘的拾场次凹是深层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