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3.
受南部北西向唐河-栗园断裂和东部北东向泌阳-栗园断裂的共同控制,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伴生构造类型较多,使得该区物源来源广泛,历来具有争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碎屑岩矿物成熟度、重矿物含量、砂砾岩厚度及其百分含量等方面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物源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研究,提出了主、次要物源的判别依据——等值线朵体在平面展布范围的大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几种资料所反映物源的一致性程度,认为研究区核三上亚段主要物源为古城、侯庄和平氏等3个物源区,次要物源为井楼-长桥、下二门、杨桥、桂岸及梨树凹等5个物源区。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东濮凹陷沙三段盐岩成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濮凹陷沙三段(Es3)发育盐岩和膏盐岩,岩心观察见有冲刷面、泥裂、波痕等浅水和暴露标志,地震剖面显示有低位楔、削截面、下超等湖岸线进退现象,说明Es3沉积期古湖泊水体深度变化大。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水位期沉积盐岩、膏岩,发育低位三角洲与扇三角洲沉积.纵向形成深湖泥岩与蒸发岩、低位砂岩的频繁互层。分析认为,盐岩为浅水成因,盐源为周边隆起的中、下奥陶统。这一认识不同于过去“高山深盆”、“深水成盐”和“海相成因”的观点,将给东濮凹陷沉积古地理、古环境研究带来新的认识。图6表3参13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地质三分性与沙三期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构造与沉积明显分为2个阶段:沙三段沉积时期和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时期,东濮地区发育濮阳湖和东明湖。濮阳湖受兰聊、五星集-六塔断层活动控制,形成深水湖相-浅水盐湖相的暗色泥岩与盐岩、砂岩韵律,是现今油气最丰富的领域,盆内二级断层——杜寨断层、石家集-马寨断层、濮西断层的相继发育控制沉积中心的分布;东明湖是受兰聊断层活动控制的箕状凹陷,因补偿速度快,仅形成浅一半深水的砂泥岩韵律,生油岩发育质量差,现今的西洼南部地区是上述两湖泊的边缘,基本无生油岩发育。沙二段-东营组时期,长垣、黄河、文东、文西等断层强烈活动,形成两洼-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彻底改变了沙三期的沉积古地理,形成多个洼陷和多个沉积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沙三段盐构造类型及地震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河街组第三段发育三套深湖相盐岩韵律层,后期因埋深和构造力作用导致盐岩流动和变形,进而形成许多与盐有关的构造或岩性圈闭。由于盐岩总是和深湖相泥岩共生或伴生,故盐岩发育区是烃源岩发育区,同时也是盐构造和盐圈闭发育区。由于该区具备生、储、盖、圈、保的优越条件,所以该区一直是人们的重点研究目标。文中介绍了该区各种与盐变形有关的构造和圈闭类型以及盐的地震反射特征和识别方法,并讨论了盐及盐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分析,划分出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的4种沉积体系,即湖泊三角洲体系(一般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冲积扇和重力流体系;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可分为3期:Es4期(初始裂陷阶段)、Es3^4期(快速裂陷阶段)、Es3^3—Es3^1期(衰减断陷阶段);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反映了湖水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和受控于构造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该区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主要是:东侧扇三角洲砂体与鼻状构造、扇三角洲远端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断块圈闭、冲积扇砂体与上倾尖灭圈闭和重力流、滨岸砂坝砂体类岩性圈闭。图6参13 相似文献
12.
为了理清马厂地区油气成藏机理特征,通过对马厂地区原油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等资料的分析,得出马厂地区存在2大类原油,2类原油均为成熟原油,但原油的成熟度存在高低。整体上,构造顶部的原油成熟度偏低,构造翼部的原油成熟度偏高;原油成熟度自构造顶部到构造翼部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通过对该区的烃源岩特征、断裂发育史、油气充注史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马厂地区构造顶部原油的成熟度主要与马东断裂的有序活动引起原油的有序充注有关,构造翼部原油的成熟度主要与东营构造时期的剥蚀厚度及后期沉积厚度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黄铁矿特征及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储层黄铁矿分布广泛,其形成与储层的沉积、成岩环境密切相关。文中利用岩心、铸体薄片,以及测、录井资料,结合储层性质及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中黄铁矿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所反映的环境进行了探讨。通过观察研究,将储层中的黄铁矿划分为早期和晚期2种类型,其形成时间和机制有所不同。黄铁矿在储层中的发育与分布,受膏盐岩发育状况、烃类活动及储层缝隙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期黄铁矿的研究,能够辅助判断原始沉积环境,以及研究储层的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裂缝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具有节理型裂缝和断层型裂缝2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层面近平行的成岩裂缝。在纵向上,该区以二马营组2砂组裂缝最发育,其次是二马营组3砂组和二马营组1砂组,而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变差。在横向上,裂缝沿地垒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其中“人”字形和“入”字形构造样式的裂缝发育最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其岩性主要包括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和煤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甚至岩浆作用,导致了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在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经历了海西—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埋藏作用过程,其中最大埋深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东营期末),当时研究区煤系的埋深已达4 300m。在此过程中,有机质的受热温度呈"脉动状"变化,最高受热温度达260℃,导致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段性增加,并引发多次成烃演化过程。早喜马拉雅期的晚期,相对生烃量大,是煤系主要成烃期,成烃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凹陷的前梨园和南部的马厂一带。热解实验分析表明,其煤系有机质最大相对生烃量为300mg/g。但受东营运动的影响,该期部分煤系生烃可能被破坏,导致成藏条件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