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烷醇酰胺及其衍生物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进行了概括和讨论,并指出,此类表面活性剂因其优良的表面活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汤泉  陈瑞琼  卢玉昌  张志 《化学工程师》2012,26(3):11-13,52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了自制松香酸烷醇酰胺表面改性重质CaCO3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松香酸烷醇酰胺用量2.5%,改性温度60℃,改性时间45min,搅拌速度500r.min-1。在此条件下,重质碳酸钙的沉降体积为1.8mL.g-1,吸油值为20.0mL/100g,粘度为52.5mPa.s,pH值为8.70。  相似文献   

3.
吴红平  黄亚茹  葛赞  朱授兴 《广州化工》2009,37(4):34-36,42
概括并讨论了烷醇酰胺及其衍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面性能及应用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相关产品质量指标及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了此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脂肪酸烷醇酰胺衍生物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烷醇酰胺磷酸酯、烷醇酰胺醚羧酸盐、烷醇酰胺硫酸酯、烷醇酰胺硼酸酯等几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表面性能及应用领域,并指出该类表面活性剂因其优良的表面活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是以脂肪酸为原料采用交酯法经酯化、缩合制取烷醇酰胺的研制报告。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酯化、缩合反应的影响,得出了优化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烷醇酰胺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介绍了脂肪酸烷醇酰胺硫酸酯、脂肪酸烷醇酰胺磷酸酯、脂肪酸烷醇酰胺硼酸酯三大类脂肪酸烷醇酰胺酯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表面性能及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研究开发方向及应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棉籽油和二乙醇胺为原料,在NaOH的催化作用,150℃左右反应6-7h,可制得棉籽油烷醇酰胺,其性能与椰子油烷醇酰胺比较基本相同,其增稠性、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秦国伟  罗明良  王茂盛  李卉  王磊  付爽 《应用化工》2011,(10):1683-1685
在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原理基础上,对HD界面特性及岩心驱油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HD浓度在0.025%~0.30%的较宽范围内均可使矿化度为6 823 mg/L的油田污水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同时,加入适量添加剂HDSY,使达到最低界面张力的时间缩短(原来40 min,现为15 min)到原来的63.5%,且效果均优越于单一HD体系。复合体系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驱含水达95%以后,还可继续提高原油采收率24.25%。  相似文献   

12.
黄斌  张威  王捷  傅程 《化工进展》2019,38(2):1053-1061
三元复合驱技术已在大庆油田成功进行工业化应用。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中由于含有残余的化学药剂,导致其很难处理,从而限制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本文首先采用室内实验制备模拟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然后通过沉降实验研究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的影响,最后结合驱油剂对油水界面张力、油滴Zeta电位、油滴粒径大小的影响来阐释驱油剂对油滴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油滴的稳定性随着NaOH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NaOH浓度由0增大到400mg/L时,NaOH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增强油滴的稳定性;当NaOH浓度大于400mg/L时,NaOH本身作为电解质压缩双电层,使油滴的稳定性减小。油滴的稳定性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在油滴表面,使油水界面张力减小,同时增大油滴表面的Zeta电位,从而使油滴的稳定性增强。油滴的稳定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聚合物的浓度小于300mg/L时,聚合物的桥接、絮凝作用起主导作用,聚合物分子可以吸附到油滴表面,将油滴连接到一起,同时聚合物分子可以压缩液滴表面的双电层,从而有利于油滴的聚结;当聚合物的浓度大于300mg/L时,体系的黏度增大,油滴的运动速度减小,此时聚合物分子占满油滴表面,表现出空间位阻作用,从而使油滴的稳定性增强,不利于油滴的聚结。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系列高纯度的表面活性剂。在碱溶液中添加单一的表面活性剂 ,简化了驱油体系。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浓度与动态界面张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只有当表面活性剂在两相的分配系数适当时 ,才具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体系的表面活性性能和含量是在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中日趋重要。本文针对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一元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同油的界面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越高,界面张力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短;随着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加,稳定界面张力值越低。聚合物对两性表面活性剂同模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有影响,且有利于体系同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的降低;但界面张力并不是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一直单纯降低,当质量浓度为1.0g/L时界面张力最低。  相似文献   

15.
电渗析处理后油田污水在聚合物驱和复合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渗析法处理油田污水,研究了处理前后3种水所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淡水所配制的聚合物溶液黏度最高;指出矿化度和阳离子是造成3种水聚合物溶液流变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淡水可以作为聚合物驱的配注水。通过3种水在不同质量分数碱(0.4%、0.6%、0.8%、1.0%、1.2%)的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曲线,得出浓水三元复合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碱的质量分数范围最宽(0.4%~1.1%)。根据现场三元复合体系配方(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350mg/L,ORS-41的质量分数为0.3%,碱的质量分数为1%)选择了浓水三元复合体系碱的质量分数为0.6%时,两个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相近。对两个三元复合体系配方在光刻模型上进行了微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浓水低碱三元复合体系也能驱替各种残余油,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K12表面张力仪为主要手段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效作用。实验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聚醚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大低于任一单一组分溶液的cmc,且在其中一组分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另一组分即可使体系的cmc大为降低。在很大的配比范围内cmc都维持在一较低水平且随配比改变变化的幅度不大。此外,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形成胶束能力以及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增效作用。但在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方面,未显示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级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BAF)-超滤联合工艺处理三元驱采油废水,研究了生物膜在BAF的分布特性,气水比对三级内循环BAF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及联合工艺对三元驱采油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经联合工艺处理后,废水COD和PAM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黏度降至1 mPa·s,出水各项指标符合SYT 5329—2012中渗透层注水水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黄斌  王晨  傅程  付思强  黄立凯  张伟森 《化工进展》2020,39(10):4238-4247
随着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在油田的广泛应用,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产量不断增加。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复杂,具有矿化度高、黏度大、含油乳化程度高、小油滴含量高、油水分离困难等特点,对油田生产和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开展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高效处理方法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影响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的各种因素,介绍了目前国内应用于三元采出水处理的先进技术,如膜分离法、气浮选分离法、高级氧化法、微生物法等,阐述了这些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气浮选分离法和微生物法在三元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现场处理工艺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9.
新型弱碱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α-烯烃为初始原料,经过烷基化,再经磺化、中和研制出了组分相对单一、结构合理的新型弱碱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室内评价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配制的复合体系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碱浓度范围可与原油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同时,该表面活性剂对大庆油田不同区块、不同油层的油水条件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另外,由于表面活性剂组成较为单一,可大大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因吸附滞留而产生的色谱分离效应。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平均驱油效率可比水驱提高约20%。所开展的小井距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取得了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4.66%的显著效果,为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工业化推广,特别是在二类油层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旋转黏度计测试黏弹性和视黏度,研究了三元(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采出水的流变性。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黏弹性可用Maxwell线性黏弹性模型描述。其视黏度和黏弹性主要取决于所含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并且随聚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低聚合物含量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视黏度和黏弹性模量之间存在着G=1.6736μ1.8155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