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通过水热炭化方法 (HTC)制备纤维类生物质炭材料,是当前废弃生物质高值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生物质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在不同的水热条件下涉及水解、降解、聚合等复杂反应。制备的水热炭性质如形貌、孔结构、表面官能团分布等受原料物理化学结构和水热反应条件影响较大,而水热炭的性质直接影响水热炭的应用。木质素炭化需要较高的水热强度,生成的水热炭石墨化程度和稳定性更高,可应用于导电、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纤维素、半纤维素相对于木质素炭化温度低,更易形成多孔结构,获得更高的比表面积。另外二者因富含羟基,制备的水热炭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有利于通过静电吸附、离子交换等过程实现污染物吸附,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治理等领域。水热温度主要影响炭化程度和水热炭得率,而水热时间则对水热炭形貌具有更明显的作用。通过改性可以定向调控水热炭性能,扩大其应用领域范围。为明晰不同条件下水热炭的结构变化,本文综述了纤维类生物质的种类、原料组成及水热条件对水热炭结构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热炭生成机理,探讨了生物炭改性方法,归纳了生物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为生物质基水热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针对大气中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可控释放引起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开发新的吸附技术和材料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通过热处理廉价、无毒、可再生的蟹壳废弃物,并通过KOH活化制备了可对VOCs高效吸附的蟹壳生物质炭。以炭壳为原料制备了碳化蟹壳(CS)和蟹壳活性炭(CSK),并采用SEM、BET、FT-IR、XRD对其进行了表征,系统考察了温度对VOCs(二甲苯和正己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蟹壳生物质炭是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多孔材料,其比表面积高达2 098.15 m2/g,平均孔径约为1.98 nm,孔体积为1.16 cm3/g。最后,对制备的CSK-800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得到的二甲苯和正己烷的总吸附量分别为557.98、585.19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与准一级和Bangham模型拟合结果高度吻合,较好地诠释了蟹壳活性炭对VOCs吸附主要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孔道扩散。 相似文献
10.
废物资源化制备生物质炭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多功能性材料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以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给出了制备生物质炭的主要工艺,并对生物质炭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组成、碱度、表面特性和孔隙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生物质炭在农业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做了相应介绍,例如用作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剂同时去处污水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最后,对今后生物质炭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指出应继续研究尽快实现生物质炭的大量、高效、廉价生产,从原料和工艺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生物质炭的比表面积,使其成为活性炭的替代品,同时进一步研究对土壤的改良和修复、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以及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的机理,并提供大面积的长期的实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能源储量的日趋减少,清洁煤转化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将现有的低阶煤炭资源进行高效转化及利用,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和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国内外传统煤加热技术现状及微波热解煤的技术进展,微波热解的工艺特点和反应机理,最后对微波热解应用于煤炭低温干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煤热解技术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葡萄糖为碳源,发烟硫酸为磺酸化试剂,分别采用水热碳化法和热解碳化法制备碳基固体酸催化剂。使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评价催化剂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碳化方式制备的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在形貌上具有很大差异,但结构上均含有—OH、—COOH和—SO_3H官能团,对于纤维素的水解反应,在150℃反应3 h,纤维素水解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13.
持久性自由基(PFRs)因其持续反应活性和潜在毒性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物炭在高温热解和水热碳化制备过程中会产生PFRs,并可转化形成活性氧物质,从而促进环境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和降解,同时也产生潜在的环境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生物炭PFR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了PFRs在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的形成和转化机制,总结了生物炭PFRs生成ROS降解有机污染物、光诱导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氧化还原转化等方面的环境应用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生物炭PFRs的毒性效应,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PFRs的进一步环境应用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Yuanhua Lin Zilong Tang Zhongtai Zhang Fangli Yuan Yuanbin Ling Jinlin Lee Shulan Hu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2000,83(11):2869-2871
ZnSO4 and NH4 HCO3 were used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Zn5 CO3 (OH)6 precursor. Nanometer ZnO 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e precursor by controlled plasma pyrolysis.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the ZnO powders was about 20 nm as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content of ZnO reached 99.8 wt% as determined by induction coupled plasma (ICP) analysis,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was about 77 m2 /g. Whe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ZnO powders, one half of the amount of nanometer ZnO had the equivalent effect on the properties of rubber.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