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根据目前长沙城区10 kV配网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沙城区10 kV配网现有接地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消弧线圈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具体表现为系统发生单相瞬时接地故障时,电弧不易熄灭,从而演变成相间短路,甚至多线短路等情况.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应将长沙城区10 kV配网部分不接地系统改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其优点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由继电保护动作,切断故障,从而保证配网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针对随着10 kV电缆线路占配网线路比例大大增加,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所突显出的种种问题,对柳州市区10 k V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改造,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为小电阻接地方式。介绍改造过程中关于一、二次设备更换、零序TA的接线注意事项,以及接地系统的继电保护及整定等内容。最后举例分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前后10 kV系统的运行情况。10 kV系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提高了城市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还可解决TV回路的消谐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省部分地市电缆线路比例的不断提高 ,以及配网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 ,已运行几十年的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是否仍是我省 10kV配电网系统的最佳方式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我省配网实际情况 ,特别对城市电缆和架空线同时存在的混合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析长沙地区10 kV配电网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现有的接地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造方案:在长沙重负荷的城区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造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在城乡结合部仍保留现有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5.
10 kV配电网中性点两种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顺桂 《广东电力》1999,12(6):14-15
分析了10kV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及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配小电流微机选线装置切除单相接地故障的可靠性和供电可靠性。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对于全电缆配电网,宜选择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对于混合网,如果架空线所占比例较大,宜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配微机选线装置。  相似文献   

6.
汪莉 《电工技术》2012,(8):52-54
10kV配网系统内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大对中性点运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性点运行方式的不同,导致其工作特性也不同,特别是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差异较大.为研究中性点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工作特性,分别建立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的零序等值电路,给出了相应的向量分析及计算方程,对重庆城区10kV配网中性点运行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太原低压配网中的电容电流已接近或超过100 A,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较大的补偿容量,10 kV配电网线路在运行中操作较多,消弧线圈的分接头及时调整有困难,容易出现谐振过电压,分析研究了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在太原电网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10 kV配电网中性点小电阻接地系统变电所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地区已经将10 kV配电网由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逐步改为小电阻接地系统.指出了在10 kV配电网不同的接地系统,特别是中性点小电阻接地系统中,10 kV变电所的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kV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运行经验和统计数据为基础,结构消弧线圈补偿作用的理论,介绍分析了梅州城区鞯变电站10kV配电网智能化快速消弧系统,KD-XH型自动补偿消弧线圈工作原理以及投运运行情况;对装置投入运行后的情况作了典型分析,提出了配网中性点理想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江苏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苏省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接地和经电阻接地的特点,并针对配网建设与改造中的不同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陶梅玉  陈海昆 《华东电力》2007,35(12):79-82
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是提高小电流接地配电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对10 kV电网无阻尼调匝消弧线圈、有阻尼自动调匝消弧线圈、自动调容消弧线圈和相控消弧线圈4种类型的消弧线圈的灭弧效果进行测试分析,给出了每种消弧线圈灭弧能力的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2.
含有主动干预消弧装置的配电网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主动干预消弧装置的作用,配网原有中性点消弧线圈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动作特点。通过在某10 kV配网进行单相接地试验,对不同故障条件下消弧线圈的动作特性进行了录波研究分析。试验表明,消弧线圈与主动干预消弧装置可以在同一配电网中共存,对主动干预消弧装置的普及应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山区35 kV电网雷击跳闸事故原因,提出有效的防雷措施.通过对山区35 kV电网电气参数进行现场测试,为山区35 kV系统的计算研究、运行维护及设计等提供了实际参数.结果显示:山区35 kV电网其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了10A,应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由于线路不进行均匀换位,使得其线路三相对地电容不对称...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上海市南电网的实际情况,对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所辖10 kV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技术分析后,确定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由消弧线圈接地调整为小电阻接地的基本判据,以指导基建和改造的变电站采用何种中性点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弧故障会经常产生。现有用于模拟电网的电弧模型大都是通过开关来实现,与实际的电弧接地有一定的差距。将Cassie电弧模型和Mayer电弧模型结合起来,使其更符合实际电弧接地,并运用到10 kV模拟电网中。在EMTP中,对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经消弧线圈接地,经高阻接地,电弧发生在不同合闸角,不同馈线时的情况进行了大量仿真。最后在Matlab中,用小波相关分析法进行选线。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电弧故障,但对于电压过零点附近发生的电弧故障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配电网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初步设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3~66kV配电网一般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近几年随着城市电网改造,越来越多的电缆线路代替架空线路,线路对地电容增大。当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定值时,接地电弧不容易自行熄灭,使故障扩大,此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可以补偿电网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以及减缓弧隙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保证电弧可靠熄灭。本文针对10kV配电网设计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采用晶闸管投切电容式(TSC)的调谐原理,并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最后,利用PSCAD/EMTDC软件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各种状态(包括正常运行和单相接地故障)进行仿真,对本文的设计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其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叶鹤林  陈霞 《江西电力》2010,34(6):27-30
为解决不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造成弧光过电压影响电网安全,在3~66 kV配电网中性点上装设消弧线圈。目前具有自动跟踪补偿功能的消弧线圈在电网中使用日臻成熟。为合理选择该消弧线圈,本文简要介绍了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对消弧线圈容量的确定、调节方式的选择以及其它技术条件选择作了说明,并对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消弧线圈串联非线性阻尼电阻,克服了自动跟踪消弧装置中线性阻尼电阻并联短接装置的固有缺点,改善了手动调谐消弧线圈的运行状况,从而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从南京西华门变电站10kV电网消弧线圈串联非线性电阻器的现场试验及近一年的运行经验证明,新产品——DFD型大功率非线性电阻器将会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姚天亮  杨德洲  郑昕 《电力建设》2013,34(3):109-112
介绍了大型风电场的单相接地故障特性和调匝式、偏磁式、可控硅式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动态补偿技术的优势以及在大型风电场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灭弧中的应用。结合风电设计和运行经验,对升压站电气主接线和设备选型进行了优化,采用三绕组变压器、35 kV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案,经现场验证此方案有利于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由于接地变中性点避雷器击穿,使10kV系统由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变为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当10kV系统发生B相接地故障时,虽然故障点不在接地变,但接地变A、C相电流互感器测得很大的电流,超过过流I段定值,使接地变跳开。本文对保护动作的原因及故障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