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传统熔体冷却方法确定了(5x)B2O3.(20-x)PbO.(80-4x)Bi2O3系统形成玻璃的最大B2O3引入量,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和扫描电等方法系统玻璃的结构特征及随B2O3引入量的增加而引起的结构变化,探讨了该系统产生分相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高B2O3区形成的玻璃的无定形结构晶子、微晶体及含3个「BO3」三角体的六元硼氧环基团所组成。分相是由于对称性低的硼氧环大阴离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和嘈曼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K2O-B2O3-SiO2系统玻璃的结构。结果表明,在SiO2/B2O3〉2的情况下,无论K2O/B2O3〉1、≈1,还是〈1,玻璃结构中均存在「BO3」,Si-O,O-Si-O及各种硼酸盐基团,在实验组成范围内,玻璃结构以硅氧网络为主,硅氧网络和硼氧网络上均带有非桥氧,并且对这种结构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另外,实验结果还说明SiO2/B2O3和K2O  相似文献   

3.
K_2O-B_2O_3-SiO_2系统玻璃结构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K2O-B2O3-SiO2系统玻璃的结构.结果表明,在SiO2/B2O3>2的情况下,无论K2O/B2O3>1、≈1、还是<1,玻璃结构中均存在[BO3],Si-O--O-Si-O-及各种硼酸盐基团,在实验组成范围内,玻璃结构以硅氧网络为主,硅氧网络和硼氧网络上均带有非桥氧,并且对这种结构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另外,实验结果还说明SiO2/B2O3和K2O/B2O3是影响网络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玻璃结构中P^5+离子配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研究了P^5+离子在PbO-Bi2O3-P2O5玻璃结构中的配位状态。结果表明:当P2O5的引入量小于31mol%时,获得玻璃的结构中含不带P=O双键的单个[PO4]四面体,这些四面体之间通过四个顶角氧而与Pb^2+,Bi^3+离子联接;而当P2O5的引入量高于50mol%时,获得玻璃的结构中含带P=O双键的[PO4]四面体,这些[PO4]四面体通过公共氧(桥氧)而形成[PO  相似文献   

5.
PbO-PbBr2-PbF2-P2O5系统高密度低熔融温度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bO-PbBr2-PbF2-P2O5系统的玻璃形成能力,并探索出了玻璃形成区。测试了一些玻璃的特征温度、密度和紫外截止波长。实验结果表明PbBr2-PbF2-P2O5系统的玻璃形成能力很强,加入10mol%的PbO可以提高玻璃的密度并降低玻璃转变温度。当P2O5的含量小于40mol%时,玻璃的密度在5.10~5.81g/cm3之间;Tg可降至210℃。PbF2-P2O5二元玻璃的紫外截止波长约为273nm,加入PbBr2使玻璃的紫外截止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PbO-Bi2O3-B2O3玻璃中引入少量Cr2O3对玻璃的颜色及析晶性能的影响,在PbO-Bi2O3-B2O3玻璃的配合料引入0.01-2(wt%)的Cr2O3,随着Cr2O3含量的变化,玻璃颜色从橙黄,橙红到深红变化,直至析晶,失透。当Cr2O3引入量在0.25~0.5(wt%)时,适当控制热处理条件,可得到含有粗大晶体的红色玻璃,EDS测试表明,析出矿物的化学组成为Al和K其原子经  相似文献   

7.
用Raman光谱研究了GeO2-PbF2-ZnF2系统玻璃结构。结果表明,这种氟氧混合体系玻璃主要以「GeO4-xF」四面体、「ZnF4」和「ZnO4」单元同共构成三维网络。网络中非桥氧或「GeO4-xFx」四面体的数量随F-/O^2-比例增加而增加,而F^-/O^2-比例一定时,Zn^2+则能提高「GeO4-x-Fx」四面体的聚合度。  相似文献   

8.
电极玻璃的析晶性能是直接影响电极制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析晶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Li2O-La2O3-Ta2O5-SiO2系统玻璃的析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适量的Li2O、La2O3能改善该系统玻璃的析晶性能。  相似文献   

9.
运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及拉曼散射光谱等多种方法,对添加Cr2O3的PbO-ZnO-B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Cr2O3做为典型的晶核剂,用来诱导和控制晶化过程是最佳选择的结论,探讨了基础玻璃配方,Cr2O3的加入量及热处理制度的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α-Fe2O3-K2O复合体系中掺入SiO、XRD、BET比表面吸附、Archimede排水法等对α-Fe2O3-K2O-SiO2陶瓷表征结果表明,适量掺杂SiO2,材料仍以刚玉结构的α-Fe2O3为主晶相,但抑制了主晶相晶粒粗化,增大了材料比表面及孔隙率,湿敏性能测试发现,掺要摩尔分数6%的SiO2,可获得全湿区范围内阻-湿特发现工线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适中、湿滞小、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4个含四氮杂大环配体和O,O’-二烃基二硫代磷酸根的铜配合物「Cu(hmtade){SSP(OR)2}2」(HMTADE=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R=C6H5,2-nphthyl,C6H5CH2CH2,cyclohexy1),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差热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均为非电解质,O  相似文献   

12.
用水热法合成了低温烧结用PXT「Pb(Zr0.53TiO0.47)O3」粉体。探讨了水热条件下对合成粉体性能的影响。合成时添加了有助于烧结的Fe^2+,Bi^3+,Cu^2+等离子化合物,经X-ray,SEM,TG-DTA及比表面积的测定。表明:当反应介质为4mol/L NaOH,时间2h,反应温度200℃时合成后的粉体有良好的烧结性,。粉体中外加了微量BCW「Ba(CXu0.5W0.5)O3」,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5-Br2-PADAP在酸性介质中质子化,与IO-3和SCN-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的最佳条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42×105L·mol-1·cm-1,缔合物组成比为3,5-Br2-PADAP∶IO-3∶SCN-=1∶1∶1.提供了测定微量IO-3方法,可用于加碘食盐及海带等样品中含碘量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DTA、IR等手段对组成为PbO75、ZnO5、B_2O_3125、SiO27.5(wt%)的玻璃析晶性能及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组成玻璃极为稳定,其结构中存在[SiO_4]、[BO_4]及[BO_3]等多面体单元。  相似文献   

15.
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的振动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研究了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系统分析了CaO、Al2O3、B2O3取代SiO2后成分变化对微晶玻璃结构的影响,从振动光谱研究及理论分析两个角度讨论了Al^3+、B^3+的配位状态变化,并得到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16.
Bi—NO^—3—H2O系热力学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同时平衡和质量平衡原理首次对Bi-NO^-3-H2O体系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绘制了25℃时Bi-NO^-3-H2O系中各种沉淀物与溶液平衡的浓度对数-pH图,确定了各种沉淀物稳定存在的pH值范围。结果表明,溶液中铋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及溶液的pH值是影响固相稳定存在的重要参数,为铋的湿法冶金过程和化工产品的湿法生产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PbO—NbO2.5—TeO2玻璃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索了在PbO-NbO2.5-TeO2系统中玻璃的形成区范围,它位于阳离子分数PbO0%-22%;NbO2.50%-32%;TeO252%-90%的组成区域中,这是国际上对此三元系统的第一次报道。在此玻璃形成区中,研究了玻璃质随组成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该类玻璃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用XPS,IR和Raman研究了F^-的固溶对C3S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纯C2S结构中的「SiO4」和「CaO6」的O^2-分布都不规划;随着F^_固溶量增加,「SiO4」和「CaO6」中O^2-分布的对称性逐渐提高,Si-O键加强,C3S晶体结构畸变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存在下,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酚(3,5-diCl-DMPAP)与Cu(Ⅱ)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pH7.5~10.0的硼砂缓冲介质中,铜(Ⅱ)与试剂形成1∶2的稳定的红色配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58=9.7×104L·mol-1·cm-1,铜浓度在0~6.5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在柠檬酸三钠和二酮肟的存在下,可直接用于铝合金和纯铝中微量铜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0.
报道一种新的复合Ziegler-Natta催化剂-「(CO)2FeCp)」2/「(CH3)2Si(CpMe)2YCl」2/Al(i-Bu)3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的结果。研究了MMA/(Y+Fe)摩尔比、Al/(Y+Fe)摩尔比及反应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