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地震记录是联系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的桥梁,是构造解释和岩性储层地震解释的基础。我们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着手,在粗调合成记录、细调合成记录、微调合成记录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掌握快速并准确的制作合成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2.
定量地震解释是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现在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充分把地震信息转化为岩性、孔隙度等储层信息,基本能实现这一目标。在XH33-6油田深层M层油藏描述中,通过Jason公司的深度域叠前地质统计学模块,做到地震与地质甚至油藏的深度结合。利用多种信息源(地质、地震、测井信息等),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描述确定性反演无法识别的薄储层,得到高分辨率的深度域岩性体和孔隙度体,然后把反演结果数据从地震网格转换到角点网格作为油藏模拟的静态模型数据。这样就实现了从地震到地质模型、油藏的定量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测井约束反演中利用声波测井进行精确时深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波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1(11):114-115
时深转换是由T0转换成深度的必要过程,利用声波测井曲线进行合成记录层位标定后,就形成时间和深度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离散数据拟合出转换公式,从而完成时深转换。测井约束反演中应用的合成记录能够整体漂移及局部拉伸及压缩,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层位标定,保证了时深转换的精确。  相似文献   

4.
结合研究区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已有钻井和测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再应用合成地震记录和钻井数据标定地震地质层位。对全区进行断裂解释,并对双一段底面、双一段顶面、双一段内部Ⅰ砂组与Ⅱ砂组分界面三个层位进行精细层位追踪。最后绘制各层位构造图,分析双一段基本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构造解释和岩性储层解释的基础,本文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入手,对地震剖面极性、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子波选取以及反射系数的采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濮凹陷前梨园地区油气藏勘探程度较高、埋藏深、储层较薄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利用现有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基础上,对本地区的储层预测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地震数据体在目的层附近提取子波,调整井旁地震、测井分层,制作合成记录、层位标定,并对层位进行加密,追层,利用层位和断层数据体建立地质模型,进行波阻抗反演,建立砂岩厚度与波阻抗关系,将地震属性转换为储层参数。储层预测成果为该区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波地震勘探中,由于记录下的数据并不是纯P波和纯P-SV波数据,因此,对地震波场进行分离是地震数据后续处理的一个必要环节。本文从多波检波器接收的特点为出发点,对P波和P-SV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分解分量的方法在F-K域进行波场分离。通过对合成地震记录资料的处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川南地区某工区前期时间域地震资料成果存在局部虚假微幅构造问题,导致页岩气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实钻轨迹与地震预测钻井轨迹不符。针对该问题,采用深度域成像方法。充分收集利用解释、测井、钻井等多种信息,约束建立工区初始深度域速度模型。采用构造倾角约束的网格层析反演方法逐步提高各向同性速度模型精度。通过井震差估算工区各向异性参数体模型。采用精细刻画填充局部速度异常体,进一步提高局部速度模型精度。通过高精度各向异性高斯束体偏移进行深度域成像。处理成果主要目的层与钻井解释层位深度误差较小,微幅构造成像精度得到提高,支撑了水平井轨迹设计及钻井跟踪调整。  相似文献   

9.
辽河坳陷为一复杂断陷盆地,有多方向物源注入,发育了多期火山岩;前中生界潜山有多种类型,这些地质条件造成速度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变化都很大,常常影响到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准确性,而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层位标定的关键,本文侧重于综合考虑地震处理效果和地质条件,把握住几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及特殊岩性段。因此,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同时,应该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信息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于油气勘探更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因此对地震资料需要更高效的处理方法,而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使得深度学习这一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地震勘探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即BP算法及深度学习,下文中提到的应用也多在这两次浪潮中产生。深度学习是一种监督式学习,能够学到数据更高层次的抽象表示,能够自动从数据中提取特征。本文对已有的利用深度学习进行油气勘探的实例总结,探讨了深度学习算法在油气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测井岩性识别、断层识别、储层预测、地震相识别、地震噪音压制等领域中取得的进展,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测井解释时,首先需要对已标准化的测井数据与深度校正后的岩心分析数据进行深度匹配,建立正确的学习样本,并对样本和测井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利用训练好的网络对测井数据进行解释。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Excel VBA来“记录”这些操作过程,从而实现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测井解释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时深转换是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向深度域转换,它依靠速度,向人们展示了地下的构造情况。常规的时深转换主要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曲线求取速度来实现。本文主要讨论在没有精确速度场,也没有声波和密度资料的情况下如何求取深时关系。笔者通过长期调研和验证,首次提出了通过运用已知的地质分层和地震资料,在VC++和Qt环境下编程,把深度域的井数据转化到时间域内,求取井的深时关系,进而实现时深关系的求取,为后续的地质统计学建模提供准确的时深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构造极其复杂,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气田,文西一刘庄地区断块破碎,又有火成岩分布,靠常规的解释技术搞清构造特别困难,在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优选子波,制作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精细标定层位基础上,利用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系统进行该区三维地震立体解释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三维地震资料迭前深度偏移处理、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3700测井曲线岩性识别、相干体数据裂缝预测、岩性反演、测井裂缝识别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地震学、地质学、测井学、岩石学及地质力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落实潜山顶面构造特征、岩性分布特征、裂缝发育规模,搞清潜山油藏的本质特征,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从而为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依据基于零偏VSP数据的初至波主频率随深度下降的关系,应用主频偏移法逐点求得随深度变化的地层品质因子Q;按照坳陷盆地层状介质的特点,依据地震速度和主要反射界面将目的层上部坳陷期地层划分为多层常数Q模型,实现Q值场的时变和空变。在叠前、叠后地震数据体上,采用增益控制Q值高频补偿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与测井及VSP数据的匹配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苏北GZ地区三维地震解释需要,在常规三维地震解释的基础上,制作精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层位,同时,应用的井、震联合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为测井资料的对比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总体上突出了构造解释的细致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下一步的油藏评价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井震标定是连接地质与地震的桥梁,是进行层位解释的基础。实现井震标定涉及了地震井旁子波估算、时深关系校正、合成记录制作等多个关键环节,有诸多可变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多道统计子波提取方法、人工合成记录制作方法,并利用Qt作为用户界面设计开发工具,使用OpenGL作为图形库,实现了井震标定可视化交互分析工具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包括测井和地震资料预处理、合成记录标定、建立初始波阻抗约束模型、选择反演参数以及频谱补偿等关键环节。以胜利油田C工区为例,该区储层砂砾岩体的横向变化大、尖灭点位置不明、测井资料分布不均。经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得到的反演剖面上,横向上砂砾岩体的尖灭点反映清晰,纵向上波阻抗变化与测井岩性解释剖面吻合。  相似文献   

19.
在现有常用地震层位标定方法下,介绍了一种基于速度模型建立的地震层位标定新方法。通过各类方法优劣势的分析研究,提出地震层位的综合标定技术,结合地震工区实际情况和各方法的优势,选取多种方法进行互相约束。具体思路为,在有VSP资料的地方,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方法对VSP获得的时深关系进行校正;在无钻井测井资料或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采用速度模型法来获得较为准确的时深关系;在无VSP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速度模型法对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约束,对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迭代修正,最终获得精度较高的时深关系。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简单实用高效,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薄互层条件下,以地震解释的层位为控制,以重构的声波测井曲线为出发点,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通过对初始模型6寺不断更新,使得模型的合成记录最佳逼近实际地震记录。该方法突出了地层岩性特征信息,把地震和测井有机地联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提高了薄层的识别能力,在l盥盘油田大芦家地区的应用中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