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山  蒋吉军  王华 《煤炭转化》2004,27(2):46-50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是锅炉燃烧工况好坏的直接反映 ,其对锅炉的热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还直接影响着粉煤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在对云天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生产实验研究中 ,分析了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各种因素 (床温、煤质煤粒、一次风、二次风、床压和旋风分离器效率等 ) ,通过实验研究找到了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具体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以指导实际生产 .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的烧失量和含碳量进行了对比 ,烧失量与含碳量差别很大。传统上用烧失量代替含碳量对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并不适用。本文提出用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测定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的含碳量 ,并测出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随粒径分布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渣含碳量和飞灰含碳量高是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炉渣含碳量和飞灰含碳量成为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降耗的主要工作。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渣含碳量和飞灰含碳量偏高采取了措施,大大提高了锅炉效率和电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锅炉飞灰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锅炉飞灰中含碳量高不但导致了锅炉燃烧效率的降低,也限制了飞灰的再利用。因此,降低飞灰含碳量,充分利用其化学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石家庄东方热点公司锅炉飞灰的粒径分布、烧失量分级分布和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飞灰再燃可以有效地降低飞灰中的含碳量,并在实验室小型鼓泡流化床上进行了飞灰再燃降低含碳量的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5.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高效、低污染、煤种适应性广等优点。但我国流化床锅炉普遍存在着飞灰含碳量高,锅炉燃烧效率达不到设计值的问题。概述了影响飞灰含碳量的主要因素:如煤种、燃煤的粒径及风量等,重点探讨了燃煤的粒径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提出了维持锅炉稳定,降低飞灰含碳量,提高燃烧效率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锅炉飞灰含碳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锅炉飞灰含碳量是反映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精确和实时地监测飞灰含碳量有利于提高锅炉燃烧控制水平,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煤灰的品位,促进煤灰的商品化。综述了飞灰含碳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飞灰含碳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CFB锅炉上热态测试了二次风率和上下二次风比变化对CFB锅炉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二次风率的增加,飞灰含碳量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炉渣含碳量小幅增加,灰渣比逐步减少且减幅收窄;随着上下二次风比的增加,飞灰含碳量先降低后缓慢升高,炉渣含碳量略有上升,灰渣比减少;过量空气系数较大时,对应的飞灰含碳量和炉渣含碳量较低,灰渣比较小。试验表明,对于燃用福建无烟煤的CFB锅炉,存在最佳的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率和最佳上下二次风比,可使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8.
软测量技术在电站锅炉优化燃烧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阜新电厂200 MW机组燃煤锅炉进行了多工况热态测试,获得了飞灰含碳量的现场数据样本,运用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Levenberg Marquardt(LM)算法建立了电站锅炉飞灰含碳量的软测量模型,并构造了飞灰含碳量的测量系统.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系统,实现了阜新电厂200 MW机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9.
电除尘器不同电场飞灰含碳量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部分电厂电除尘器不同电场飞灰的粒度分布、含碳量和比电阻特性的实测及综合分析, 发现电除尘器各分电场飞灰的含碳量呈“正向”或“逆向”分布, 对此, 从机理方向作了初步揭示。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床下进料"技术的系统构成、主要特点以及用该技术改造鼓泡床锅炉的方法;东源集团电业公司对早期的35t/h鼓泡床锅炉改造后,飞灰含碳量及沸下温度下降,炉膛出口温度上升,锅炉燃烧工况改善,增强了锅炉的过负荷能力,减少了受热面管束的磨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对于锅炉来说飞灰含碳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锅炉效率的高低,随着人们对节能降耗的重视,如何才能降低飞灰含碳量提高锅炉效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从控制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影响循环流化床飞灰残碳量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和控制飞灰残碳量的措施,意在优化在锅炉中的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13.
外部流化床燃烧气化反应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普遍存在的飞灰及底渣含碳量高、煤炭利用率低、气化效率不高等问题,研制了外部流化床燃烧气化反应器。通过冷态试验,研究了外部流化床燃烧气化反应器的布风板空板阻力和料层阻力与流化风量的关系,测定了飞灰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研究了外部流化床燃料气化反应器的输送特性。试验证明外部流化床燃烧气化反应器对于降低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飞灰和底含碳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降低炉底飞灰含碳量的几点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流化床煤气化技术飞灰含碳量高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降低炉底渣含碳量3项技术措施并研究开发外部流化床反应器。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运行中,旋流对冲燃烧锅炉的大风箱分配到同层各燃烧器的流量不均匀,显著影响煤粉的燃尽特性。然而,对该炉型锅炉炉内单个燃烧器的燃尽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以一台600 MW前后墙旋流对冲锅炉为对象,开展炉内燃烧器燃尽特性及其优化的数值模拟,探究燃烧器不同配风方式、旋流强度及出力对煤粉燃尽特性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下层燃烧器对应的飞灰含碳量高于中、上层燃烧器;中间燃烧器对应的飞灰含碳量(平均值约0.1%)低于两侧燃烧器(平均值约3%),这与现场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侧墙附近燃烧器煤粉的不完全燃烧是锅炉出口飞灰含碳量的主要来源。适当减少中间燃烧器的风量并增加侧墙附近燃烧器的风量对中间燃烧器煤粉的燃尽特性影响相对较小,但能有效改善靠近侧墙燃烧器煤粉的燃尽特性(飞灰含碳量从3.0%降至1.6%以内);适当增加侧墙附近燃烧器二次风旋流强度或提高中间燃烧器出力、降低侧墙附近燃烧器出力,也可有效降低侧墙燃烧器对应的飞灰含碳量(2%以内),改善锅炉煤粉燃尽特性。  相似文献   

16.
循环流化床锅炉大比例掺烧煤泥是一种处理煤泥等低品质煤的有效手段。利用一维小室模型对掺混不同比例煤泥的CFB锅炉运行工况进行模拟,研究了掺混煤泥比例对CFB锅炉炉膛内物料平均粒径、颗粒停留时间以及炉膛上部物料浓度的影响,确定了大比例掺烧煤泥条件下的流态优化条件。模拟结果表明,增加煤泥比例可以提高物料循环流率和中间粒径档位(0.1~0.3 mm)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改善燃料的燃尽率,提高煤泥比例还可以增加炉膛上部的颗粒浓度,有利于提高炉膛上部的传热,降低炉膛温度,便于污染物的控制。根据盘北电厂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大比例掺烧煤泥的运行数据,分析了掺烧煤泥比例对床温、排烟温度、底渣与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当锅炉负荷为300 MW时,掺烧煤泥后床温明显降低,飞灰含碳量和排烟温度随着掺烧煤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底渣含碳量则随着掺烧煤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为了实现大比例掺烧,建议控制矸石的入炉煤粒径,且需要强化尾部吹灰或适当调整尾部受热面。  相似文献   

17.
辉县化肥厂在链条炉改为沸腾炉的基础上,为解决飞灰含碳量高、消耗定额高的问题,增加了烟道飞灰二次燃烧装置,全年节煤560吨,节电592200度。我厂为了使原料吃光用净,1977年对6.5吨蒸汽/小时的链条炉,改造为小时产蒸汽8吨的沸腾炉,烧煤矸,煤渣,白煤。但是:烟道气带出飞灰多,而且含碳量高达32%,每天吹出飞灰约9吨之多。1981年大修时,在炉内增加了飞灰二次燃烧装置,并将φ80mm的炉帽改为φ60mm,送风机配套电机由原125KW,更为55KW,吨氨耗电下降47度,煤灰吹出下降  相似文献   

18.
李鹏 《粉煤灰》2013,(6):15-18
通过分析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的特点,得出需水量及烧失量过高是制约飞灰分选的关键。为了改善粉煤灰活性,降低飞灰含碳量,并控制额外投资成本,是实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因含碳量高,活性低,用于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品强度达不到国家标准。通过添加复合增强剂,有效改善了产品性能,提高了产品强度,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寻求火电厂吸附脱汞工艺条件,在有工业化前景的移动床吸附装置上,采用以火电厂飞灰为原料制备的2种吸附剂,模拟火电厂烟气汞浓度、温度开展试验研究。利用组合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积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0~100℃,主要为物理吸附脱汞,随着温度升高,脱汞率降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脱汞率呈下降趋势。移动床吸附装置的脱汞率高于固定床吸附装置。由于吸附剂A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优于吸附剂B,含碳量高,因此脱汞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