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神府长焰煤基础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现有配煤方案,通过添加神府长焰煤替代部分1/3焦煤和气煤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结果表明,在增加肥煤配比时可以用长焰煤替代部分1/3焦煤和气煤,有利于降低焦炭的硫分和灰分,扩大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成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引用黏结指数测试法,对山东地区1/3焦煤与气煤、气肥煤和其他地区1/3焦煤的容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炼焦煤的容惰能力不仅与变质程度,也与工艺性质相关;在本实验分析煤样中,新汶气肥煤容惰能力最强,黄陵气煤容惰能力最差,山东付村1/3焦煤的容惰能力比其他地区高G值1/3焦煤微弱,山东蒋庄、润峰1/3焦煤的容惰能力比河市坝等低G值1/3焦煤弱,但高于气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挥发分枣庄1/3焦煤与气煤及其他地区1/3焦煤进行的工业分析、镜质组反射率分析、胶质层指数测定,及单种煤成焦显微结构比较表明,高挥发分枣庄1/3焦煤虽然工业牌号属于1/3焦煤,但各矿点煤质存在明显差异,变质程度和活性成分高的A矿煤样仍具有1/3焦煤性质,但变质程度和活性成分低的B矿煤样偏气煤性质,在配煤中应合理配用。  相似文献   

4.
堆密度对炼焦煤黏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单种煤在不同堆密度下Y值、胶质层体积曲线及X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堆密度从0.75t/m3增加到1.20t/m3时,气煤、1/3焦煤、肥煤和焦煤的Y值分别增加了2.5mm、5.0mm、6.3mm和5.8mm,而瘦煤无明显增加;1/3焦煤的胶质层体积曲线由"之"型向"山"型转变,使其胶质体性质向肥煤靠近,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的体积曲线无明显变化;增加煤料的堆密度可显著减小各单种煤的X值,且气煤、1/3焦煤、肥煤和焦煤结焦过程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正膨胀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4种常规炼焦煤,在不同配比及堆密度下进行配煤炼焦实验,利用不同测试手段,对所得焦炭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配煤炼焦过程中,当堆密度不变时,随着配煤中黏结性组分含量的提高,焦炭界面结合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当肥煤和焦煤分别与瘦煤和气煤配合炼焦配比不变时,随着堆密度的提高,焦炭界面结合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当堆密度为0.95 g/cm3、焦煤与气煤按4:6配煤炼焦时,所得焦炭界面结合强度BSSI达到最高值76.36%。  相似文献   

6.
选用柳林焦煤、韩城贫煤或潞安贫煤、滕南1/3焦煤、兖矿气煤、肥矿气肥煤,依据捣固炼焦机理、煤岩配煤技术,进行贫煤代替瘦煤的炼焦配煤试验,总结出"焦煤、贫煤、气肥煤、气煤、1/3焦煤"的配煤方案。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所生产出的焦炭完全能够满足大型钢铁公司对焦炭冷态强度(Ad≤12.50%,St,d≤0.75%,Vdaf≤1.5%,M2590%,M106.5%)和热态强度(CRI27%,CSR65%)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神木煤与黏结煤为实验对象,探究神木煤与黏结煤配伍的配比对炼焦黏结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达到完全融合状态的配煤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神木煤与气煤、肥煤和焦煤配煤时,其黏结性能与wO∶wH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神木煤配比增加,配煤黏结性变差,配煤GRI值快速下降且其实验值远低于单种煤加和计算值;在一定的神木煤配入比例内,Y值与加和计算值基本吻合;配煤wO∶wH的影响与神木煤比例的影响一致;神木煤与气煤、肥煤和焦煤配伍时,当配煤达到完全融合状态时,神木煤的最大配比分别为30%(质量分数,下同),50%和40%,配煤Y值≥10,且神木煤与气煤、肥煤、焦煤配煤的焦渣特征指数分别大于4,5,4.  相似文献   

8.
通过煤质分析和焦炭性能试验,研究忻州气煤替代峰峰1/3焦煤的可能性及最佳替代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忻州气煤是峰峰1/3焦煤理想的替代煤种,其替代比例应控制在6%以内,此时焦炭热态强度下降不明显,可确保焦炭在高炉内的骨架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择低灰、低硫的长焰煤进行预处理,按照焦化厂的日常配比代替其中的气煤或瘦煤进行配煤炼焦实验;小焦炉实验表明,配入6%的动力煤可以提高焦炭的强度和块径;对于强黏结性的焦煤,预处理动力煤的配比可达到20%。  相似文献   

10.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中温沥青替代部分气肥煤、气煤、1/3焦煤炼焦,结果表明,中温沥青的比例控制在3%以内对焦炭质量影响不大,同时配入低灰、低硫、价廉的无烟煤可以有效控制配煤成本。  相似文献   

11.
在600g坩埚和70kg焦炉的放大实验中,以焦油渣为添加剂,气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组成的配合煤为煤种,进行了焦油渣配煤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添加焦油渣改善了配合煤的黏结性,增加了焦炭产率,提高了焦炭强度和热反应性。确定最佳的焦油渣添加质量分数为3%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炼焦生产的主焦煤中,强粘结性的肥煤和焦煤所占比例较小,如何在炼焦过程中提高气煤的配比是焦化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济钢焦化厂利用20kg试验焦炉和热态试验装置对捣固炼焦生产的焦炭进行了冷、热态强度的研究。为了解捣固炼焦对焦炭冷、热态强度的影响,我们在现有配比的情况下,通过捣固使人炉煤堆密度分别提高10%、20%、30%;然后,再通过提高气煤的配比进行捣固试验,从而研究了焦炭冷、热态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节约我国稀缺的炼焦煤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高硫煤作为炼焦配煤的掺合料成为可能,采用理论推理和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高硫煤的炼焦硫分的转化实验和不同有机硫含量配比实验。结果表明,高硫煤中富含有机硫容易出低硫焦煤,无机硫中黄铁矿在高温分解时会在煤的有机质作用下无机硫向有机硫的转化。瘦煤、焦煤、肥煤、气煤在干燥基全硫的质量分数为1.00%~2.50%时,瘦煤、焦煤、肥煤、气煤中优化的有机硫的质量分数一般小于70%、70%~90%、大于90%、大于95%。该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具有模拟生产效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40 kg实验焦炉,对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常用炼焦煤进行低品质煤替代高品质煤的炼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3 000 m3级高炉用焦炭质量的前提下,瘦煤替代焦煤的极限比例为14%;瘦煤、气煤替代1/3焦煤的最佳比例分别为15%、8%,可达到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替代实验初步说明低品质煤替代高品质煤炼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进一步在生产焦炉上进行综合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扩大炼焦煤资源,优化配煤结构,结合烟煤配煤炼焦理论,通过高炉喷吹用烟煤的工业铁桶试验研究,分析了配加烟煤后配合煤的性能变化和所炼焦炭的质量。结果表明:适当增加1/3焦煤、减少气煤配比,烟煤配加质量分数控制在2%~3%,可以有效优化配煤结构,使配合煤的灰分、硫分及挥发分保持在稳定状态,改善焦炭的机械强度、热强度,提高焦炭的块度,同时还可以降低配煤成本,当烟煤配加质量分数为2%时,配煤成本可降低15.60元/t。  相似文献   

16.
大屯煤主要为气煤和 1 /3焦煤 ,低灰 ,低硫 ,碳、氢含量较高 ,发热量及灰熔点高 ,可磨性较好 ,是优质炼焦原料煤 ;高炉喷吹试验表明 ,大屯煤流动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降爆性 ,既可与无烟煤混合喷吹又可单独喷吹 ,是良好的高炉喷吹原料  相似文献   

17.
废塑料配煤炼焦实验研究Ⅰ-产物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kg实验焦炉考察了废塑料配煤炼焦以及废塑料的添加比例对共焦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废塑料的添加可以改变共焦化产物的分布。如果废塑料的配比从1%增加到5%,焦炭和水的产率逐渐降低,焦炉煤气和焦油的产率逐渐升高。废塑料代替1/3焦煤配煤炼焦后表现出较特殊的规律,从产物分布上考虑,若用废塑料代替弱粘煤,废塑料的配比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18.
通过40kg试验焦炉对唐钢肥煤、瘦煤资源进行优化配比,找出不同质量肥煤和瘦煤配合结焦规律以及对焦炭强度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肥煤、瘦煤最佳配比:肥煤38%,焦煤37%,1/3焦煤12%,瘦煤13%。实际生产后,焦炭强度M40由原来的80.4%上升到81.0%。  相似文献   

19.
以企业生产实践为背景,研究在配合煤中增配肥煤和1/3焦煤对焦炭综合热性质的影响。对不同配比配合煤的性质指标进行检测,采用40 kg焦炉实施炼焦试验,并对炼制焦炭的传统国家标准热性质指标和利用自主研制装置测得的综合热性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增配肥煤和1/3焦煤,均会使配合煤的变质程度降低,挥发分含量升高,胶质体的黏结能力下降,但胶质体的量保持不变。配比变化引起的配合煤性质指标的变化没有显现在焦炭的传统国家标准热性质指标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上。以往的研究都是以CRI和CSR指标为目标量判断配合煤的配比是否合适,本研究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自主提出的焦炭综合热性质指标。配合煤配比变化引起的焦炭的综合热性质指标变化比国家标准热性质CRI和CSR指标变化敏感,这可能与其反映了焦炭某些新的特征有关。基于焦炭综合热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考虑到1/3焦煤具有经济性,生产上增配某些特定的1/3焦煤,可以同时达到提高焦炭质量和降低配煤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湘钢炼焦煤特性,结合煤岩反射率分布图,通过降低肥煤用量,增加斗槽瘦煤的配比,用马头焦煤替代部分肥煤和用天安1/3焦煤替代部分肥煤进行降低肥煤配比的优化配煤试验;在40 kg小焦炉炼焦的结果表明,降低4%~5%的肥煤用量,焦炭的热强度可分别提高3.30%,5.40%,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