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在甲基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发生共聚的同时,将ZnO纳米粒子负载到聚合物上得到量子点ZnO/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采用电镜(TEM和SEM)、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PL)、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方法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光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不是简单的物理共混,聚合物表面与纳米ZnO之间存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纳米ZnO的加入增强了聚合物的吸光强度,并且使ZnO的吸收光谱发生了蓝移,聚合物的热分解反应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2.
采用乙烯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对ZnO量子点进行改性并制备成ZnO-A量子点,将ZnO-A量子点加入硅橡胶中制备得到ZnO-A/硅橡胶(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及透射电镜(TEM)对ZnO-A进行性能分析,并通过TEM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进行研究,最终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光透过率、荧光性能及介电常数。结果表明A151改性能有利于量子点在硅橡胶中的分散,增强了量子点与硅橡胶之间的相容性,该方法改善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及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脉冲激光烧蚀法,以多晶3C-SiC陶瓷片为靶材,制备了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非晶SiC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谱(PL)等测试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纳米颗粒由大量的非晶SiC构成,粒径在8~9 nm,光学带隙为3.28 eV;样品表现出较强的光致发光,发光峰位于415 nm处,这主要是由于量子限制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透明导电玻璃(FTO)基底上制备氧化锌(ZnO)纳米片,用KOH溶液刻蚀ZnO纳米片,得到多孔纳米片薄膜,再用化学浴沉积法(CBD)使CdS量子点沉积在ZnO纳米片表面,得Cd S敏化的多孔ZnO纳米片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复合薄膜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KOH溶液刻蚀后的多孔ZnO纳米片光阳极的光电化学转换性能比ZnO纳米片有了明显的提高,光电化学转换效率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刻蚀时间30 min时,样品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为原来的7.2倍。多孔ZnO纳米片用Cd S量子点敏化后,Cd S量子点可以紧密、均匀地生长在多孔ZnO纳米片表面,并与ZnO纳米片形成异质结,其光电转换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刻蚀60 min时的复合薄膜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1.176%,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潜在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CuO表面修饰ZnO量子点及其光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沉淀法,用Zn(Ac)2·2H2O为原料,KOH为沉淀剂,制备出ZnO量子点,再由Cu(Ac)2·H2O水解形成的CuO对ZnO表面进行修饰.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光度计、荧光等手段表征、分析了经过表面修饰的ZnO的形貌、粒度、衍射图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并考察了时间和反应物浓度等反应条件对ZnO表面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平均粒径约为4nm,在水浴16h后CuO对ZnO的修饰效果趋于稳定,修饰后在ZnO颗粒包覆了CuO,阻止了ZnO颗粒的进一步长大,CuO表面修饰使ZnO可见发射强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机金属液相合成法制备的油溶性Cd Se/Cd S量子点在538 nm处发射荧光。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d Se/Cd S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F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等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其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大,量子点发射峰逐渐红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量子点荧光强度逐渐增大。该方法合成的量子点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控制,且合成的量子点晶型稳定,荧光性能较好,抗光漂白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用一种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的方法制备得到分散性好的ZnO@MMT(蒙脱土)核壳量子点溶液,用荧光光谱(PL)和紫外吸收光谱(UV)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了MMT的用量和静置时间对氧化锌(ZnO)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O@MMT核壳量子点在365nm紫外灯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当激发波长为360nm时,在524nm处产生一个较强的发射光谱。当MMT的用量为0.1g、静置时间为10h时,量子点的荧光发光强度最强,此时产生明亮的黄绿色荧光。量子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碳量子点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新型纳米结构,其粒径尺寸一般在10nm以下,具有很好的量子限域效应、荧光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碳量子点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电子接收器和用作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增敏剂。从荧光性能、光激发性、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方面总结了碳量子的荧光性质和光学性质,分析了碳量子点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和荧光转换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以环己烷为溶剂,通过溶剂热合成方法,在Cu:CdS体系中引入In3+实现双掺杂,合成了发光颜色可调、稳定性好的Cu,In:CdS双掺杂量子点。通过调节硫醇的用量与反应时间,Cu,In:Cd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得到了优化。在Cu,In:CdS双掺杂量子点外层包覆ZnS壳层,消除表面缺陷,可以有效提高量子产率,随着ZnSt2包覆量的改变量子点发光波长在500~600nm可调,表明部分Zn进入基质晶核形成了ZnCdS合金。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覆盖有ZnO晶种层的硅片上制备了形貌可控的ZnO纳米棒,并利用XRD、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纳米棒具有较强的紫外发光和较弱的深能级发光,说明所制备的ZnO纳米棒结晶质量和光学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12.
量子点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包括碳量子点和MXene量子点在内的新型量子点正被不断开发与研究。两种量子点均具有结构易调、分散性满意、光学性能显著、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在生物传感与小分子检测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两种量子点的研究进展,包括它们的合成路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性质(结构、电子、光学和磁性)和应用(传感、生物医学等),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Y和Cd共掺杂的ZnO纳米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为单一相的ZnO纤锌矿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晶粒尺寸减小。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具有较强的紫外发射峰和较弱的可见光发射峰,紫外发射峰强度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弱并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14.
任海涛  齐帆 《化学工程》2021,49(5):17-22
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低毒性、生物相容性、荧光特性,并且易于修饰,使其在荧光标记、离子检测、生物传感、能源转换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菠菜叶为碳源,采用简单、绿色、环境友好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CQ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  相似文献   

15.
以壳聚糖(Chitosan)为稳定剂和包裹剂,在水相中合成了CdS/Chitosan量子点,研究了反应时间、壳聚糖用量、反应温度以及镉硫源摩尔比等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对量子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温度的升高、壳聚糖用量的减少、镉硫源摩尔比的增大,量子点的紫外特征吸收峰会发生红移,从而推测量子点的粒径在不断变大。  相似文献   

16.
以木屑为前驱物制备的活性炭为碳源,采用化学氧化法,用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钝化,制备出了水溶性的生物质基碳量子点。优化了CQDs的合成方法:0.3 g生物质基活性炭, 40 mL HAc-80 mL 30% H2O2 混合氧化剂,反应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12 h。采用微波和超声结合法进行钝化,修复了CQDs的表面缺陷,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均得到了提高。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所合成的碳量子点发光性能优异、粒径小、分散性好,且无团聚现象。进一步考察了光照、温度和体系pH值对碳量子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稳定性好,抗光漂白性优异,荧光强度具有pH值依赖性,且易于表面功能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液相条件下,以油胺和硫醇作为双配体,通过调节温度,合成出了结晶度高且分散性较好的斜方相、四方相锌掺杂的银铟硒量子点。通过调节锌前驱体的组分比例,发现其光学性能在掺杂锌后发生了连续的变化,紫外和荧光都相继蓝移。通过测定其荧光寿命,发现锌掺杂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表面缺陷。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二氧化硒作为硒源,用硫醇、油胺作为反应溶剂和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在CuInSe_2量子点中掺入银元素。通过调节反应中硫醇的量,发现合适用量的硫醇可以促进AgCuInSe_2掺杂型量子点的合成质量,提高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在ZnO籽晶层上制备了不同In掺杂量的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等测试分析薄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透射谱和室温光致发光谱.结果表明,In离子的掺入未改变薄膜的晶相结构,但抑制了ZnO晶粒的生长,使得ZnO的结晶度明显下降.随着In含量的增加,薄膜表面rms粗糙度和平均颗粒尺寸均逐渐减小,光学带隙Eg先增大后减小.所有薄膜的PL谱中均观察到405 nm左右的紫光发光带,研究了In掺杂量对紫光发光带的强度和峰位的影响,并对其紫光发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