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江岚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05,23(3):142-144
气候温暖湿润的鄂东南山区,潮湿是当地传统民居面临的一大问题。湖北传统民居在经济和耐用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手段达到建筑防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清文  谭明 《山西建筑》2011,37(7):17-18
通过探讨胶东地区传统民居在选址与布局、建筑外部空间、建筑材料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气候适应性,揭示了传统民居在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方面不同于现代生态建筑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的现代民居建筑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低技术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成熟技术,在尊重自然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文化延续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徐州传统民居为例,从“低技术”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特点,并将其总结为因地利、取适材、低技术等三个特点,探究低技术与徐州传统民居在规划、设计及营造方面的结合,借此阐明本地低技术的建筑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地区四类典型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当地民居的文化特征和空间原型,分析其适应夏季热湿和冬季寒冷气候环境时所采用的空间与构造策略,探讨传统绿色营建智慧的当代传承和技术转化路径,以期为当地民居的绿色建设和更新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居在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后,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的特殊建筑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作用。本研究以客家横屋民居为例,搭建参数化研究平台,量化其防潮性能的整体水平,分析总结其设计策略。结果表明,横屋民居全部民居案例的结露百分比(1900个案例)分布在0.27%~1.22%之间。增加入射太阳辐射、改善天井空间的形态参数和微气候状态、选择合适的墙体及屋面材料均可以提高横屋民居防结露性能。相应的取值偏好为:天井进深、厅进深和檐口高度偏向于取最小值,墙体材料偏向于取双隅青砖墙,屋顶材料偏向于取六重瓦和七重瓦。  相似文献   

8.
李飞  沈粤  冯顺军 《建筑与环境》2007,1(3):147-150
选择地理和气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通过对不同气候特征下的四大地理分区的传统民居形式的分析,对建筑本体与地理、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阐明产生当地传统民居形式与特征的地理、气候因素,并对各地的民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福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缪小龙 《建筑科学》2007,23(12):10-15
本文根据对福建传统民居在聚落选址、群体布置、平面布局、空间结构、自然通风、环境绿化、节能建材等方面的初步探索,总结了其可供当代建筑借鉴的节能理念与技术。  相似文献   

10.
云县受大理地区以及北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本地建筑的特点,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云县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承重结构、墙体围护结构、屋顶遮盖结构三个方面,对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蕴藏在建筑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县位于大别山内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均比较特殊,处于南北文化过渡的区域,南北文化交融处。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山地民居,文化习俗共融性较强,迁移文化频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部位、装饰题材等的分析,对新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进行初步研究,试图归纳总结新县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了解边界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在共融性与本土性中产生的装饰手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建华 《华中建筑》2006,24(11):118-120
该文引用生态学概念研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阐述了传统民居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体的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规律,以便使我们更好地、深入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于传统民居的公共空间、空间组合、空间趣味点和建筑设计等的理解,结合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策划与设计实践,分析了传统空间与现代住区、住宅建筑的关联设计的可能性与方式,以及现代聚居区设计借鉴传统空间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李茹冰  陈建红 《华中建筑》2007,25(11):122-125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球川古镇,具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及深厚独特的人文背景.该文通过调查及测绘,在总揽球川镇概况和总体建筑特色的基础上,以古镇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院落空间特征、建筑艺术格调、地域性建构特点三方面的分析以及典型院落空间赏析,展示球川古镇民居建筑魅力和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马科  李琰君 《华中建筑》2015,(1):160-163
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主要类型,在地理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各地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不同形态。陕南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秦岭淮河以南,受地域环境和文化交流的影响,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和院落形态体现出我国南北方建筑和院落的双重性格。该文主要分析形成陕南传统民居院落的因素,解析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及院落的形态特征,并通过实例对陕南传统民居做详细的分析。旨为我国小区域内传统民居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商丘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在交通上被称为"四省通衢"之地,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较为繁荣,其传统民居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商丘地区地处豫东平原地区,临近明清黄河故道,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传统民居本身的耐久性以及城市发展等原因,传统民居保留较少,现存传统民居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所建。该文通过对该地区现存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从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民居形制、结构形式以及装饰等角度对豫东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