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大红山铁矿地表塌陷坑现状,分析了塌陷坑存在的危害性,通过总结国内外塌陷坑回填治理的相关经验,阐述了采用回填方案治理塌陷坑的意义及优点。在前期充分研究大红山塌陷坑及岩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规划采用回填方式治理塌陷坑,提出了适合大红山铁矿塌陷坑特定环境的回填治理方案,并提出了确保回填作业安全的技术措施,供类似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马山硫金矿业有限公司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采空区范围逐渐增大,矿山面临多中段复杂大面积采空区开采技术难题。因此,采用地压监测技术、Flac3D数值模拟和空区探测的方式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综合治理方案解决多中段复杂大面积采空区治理难题,可为后续残留矿柱的回采创造安全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根本解决铜坑矿细脉带火区地表塌陷坑废气排放带来的大气污染,以及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在分析塌陷坑废气排放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方案选择与比较,采用地表硐室爆破抛掷覆盖塌陷坑与地表废气碱吸收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结果,有效窒息了火区燃烧,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矿山塌陷坑治理后深部开采对其扰动影响评估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获取岩石的基础力学参数;开展现场节理裂隙调查及统计分析,得到岩体结构面分布规律;采用GSI法进行岩体质量评价,并据此给出相应岩体的力学参数建议;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深部开采对地表变形影响评价模型,分析对地表塌陷坑治理后的安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隔三采一"的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后,地表的沉降变形、水平变形和倾斜变形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对地表塌陷坑治理后的充填体扰动影响较小,在研究条件下可保证地表塌陷坑治理后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5.
高峰矿区新洲地表塌陷坑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峰矿区新洲地表塌陷区等是国家特大事故隐患区,其综合治理对矿区环境与安全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明新洲塌陷区状态,从环保与安全的角度研究综合治理方案,并采取了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地表、陷坑和边坡的处理和监控,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工程施工,投入约600万元,全面实现了地面水沟、边坡和塌陷坑综合处理,为深部开采创造了安全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采空区形态对地表塌陷分布的影响,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对4种不同形态尺寸采空区条件下的地表变形、岩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隐伏采空区形态对地表塌陷的影响程度和规模;应用形态分析方法中的似圆率、不规则指数、等积圆半径等指标,对地表塌陷形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无论采空区的形状是否为圆形,地表塌陷形态均为圆形或趋于圆形;覆岩高度越大,似圆率越小,地表塌陷形状越趋于圆形。这与实际地表塌陷现象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地表征地、地表塌陷地质灾害防患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杨家威 《山东煤炭科技》2021,39(2):146-147,160
本文针对因采空区塌陷引起的杆塔倾斜问题,分析了采空区塌陷形成及杆塔倾斜作用机理,对比常规治理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螺纹微距调整方案.该方案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实现不停电检修,保障了矿井供电安全.  相似文献   

8.
黄和平  侯克鹏 《现代矿业》2018,34(2):167-169
针对采空区失稳导致的地表塌陷问题,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某矿宏观岩体力学参数,通过FLAC3D 数值模拟研究,圈定出地表移动范围并进行安全监测,提出采用选矿厂全尾砂胶结充填塌陷区域及采空区的处置措施,有效解决地表陷落、采空区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尾砂排放带来的安全环保问题,实现矿山的绿色开采。  相似文献   

9.
尾矿充填地下采空区及塌陷坑脱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分极-造粒-压滤工艺对铁矿尾矿进行高效脱水,解决了全尾矿充填地下采空区塌坑的关键问题。研制开发了新型高效流体动力型造粒柱。  相似文献   

10.
大红山铁矿Ⅱ-1主矿体崩落法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坑可以作为一个非常经济、理想的排废场,但是必须保证废石回填治理工程的安全。基于工程技术难题,矿山采取了全方位、多手段的监(观)测技术,包括上覆岩层钻孔探测、地压观测巷道观测、微震监测、无人机高清航拍、GPS地表变形监测、卫星遥感精细变形监测等,对上覆岩层崩落高度、是否存在较大规模隐伏空区、地表塌陷程度及其规律与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监(观)测与数据分析。研究数据与废石回填工程实践均表明,崩落法采区上覆岩层内没有较大规模的隐伏空区,地表塌陷沉降是渐进可控的,而不是突变的,排废人员与设备可以安全地在塌陷区及周边进行排废作业。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政和县源鑫矿业东际金(银)矿浅部矿体曾被民采,留下较多的民采空区,地表已形成较大塌陷坑。空区处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一直是矿山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对地表塌陷坑以及井下民采遗留采空区进行综合治理,提出了井下封堵、采空区充填、爆破削坡、尾砂回填、地面整平、留设截洪沟、覆土、复绿的综合治理方案,取得了理想成效,可供类似工程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监测数据不足导致巷道变形失稳预警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改进的灰色Verhulst模型对巷道围岩变形进行拟合、预测,并以位移变化曲线的拐点及极值点来确定累计位移量、位移速率指标的危险等级阈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预警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的权重,以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的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灾害危险等级。通过对恒大煤矿2233运输平巷的巷道变形及金川二矿区1 018 m水平Ⅲ盘区1分层穿脉巷道中充填体顶板变形破坏的预警结果表明,优化灰色Verhulst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小样本数据情况下巷道变形失稳灾害预警的精度,对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灾害预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普朗铜矿在基建的过程中,地表出现了2个塌陷坑。根据矿山地质及工程资料,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了矿山工程地质几何模型,从地表塌陷坑、断层、工程作业的空间几何关系分析塌陷坑成因。根据矿山工程经验得到塌陷坑的自然安息角及其堆积物厚度,用理论公式计算出塌陷坑的最终塌陷半径。结果表明,因拉底作业,上部碎屑沿F1断层带形成的通道下移,形成了1#塌陷坑;2#塌陷坑的形成机理与1#塌陷坑相同,但其断层通道尚不明确,给出了2种最有可能的情况;根据2个塌陷坑的最终塌陷半径,预测了2个塌陷坑的最终空间位置关系。结果为矿山安全开采及达产达标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润香 《西山科技》1997,(4):10-11,21
用矸石充填采空区造成的地面下沉塌陷区,然后用塌陷区内的耕土覆盖,建成复田或在回填地基上盖楼房,或综合治理将塌陷区水域养鱼、栽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昭通市铅锌矿开采过程中,受井下采空区影响,矿区山体坡面出现多处塌陷及裂缝,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及下游城镇安全。为解决矿山所面临的山体崩塌等安全问题,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得到了井下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用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采空区及山体稳定性状况,制定了以充填法为主、封闭为辅的空区治理方法,消除了井下采空区对地表山体稳定性的影响,消除了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保障了矿山生产安全、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井下隐伏采空区的形态,综合考虑安全、技术经济指标,初步优选适宜的处理方法为充填法。采用地表钻孔重力输送破碎废石处理隐伏空区,从地表施工5个Φ350mm钻孔连通隐伏采空区,将废石破碎至Φ50mm后在自重作用下充填采空区。不仅解决了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还有效利用了固废资源,推进了绿色矿山的建设,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保近地表采空区下部矿体开采安全,避免近地表采空区崩塌导致地表塌陷,将广西某铅锌矿现存的6个近地表采空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可能出现的矿柱、顶板垮塌,展开基于数值模拟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根据该矿矿体及围岩的岩体力学参数,利用3DMine及Midas GTS NX建立数值模型,通过FLAC3D进行模型重构与计算分析,依据数值模拟分析结论及矿区实际情况,提出2种局部充填加固的治理方案,并利用FLAC3D对各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一及方案二均能达到转移或减小采空区矿柱及顶板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剪应力及拉应力的效果,同时减小塑性破坏区的面积;方案二的较大尺寸支护结构较方案一能更好地转移或减小顶板的最大主应力、剪应力,故确定方案二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主要针对大连市金州区石河街道钓鱼台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进行研究.根据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原则,以及本区的岩溶塌陷规模特征,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量的实际,提出了移民搬迁和岩溶塌陷区回填注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急倾斜煤层地表出现塌陷坑的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通过某矿急倾斜煤层开采后地表出现塌陷坑的现象,分析了出现塌陷坑的原因和发育规律,为该矿今后生产和规划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老矿山井下通风系统多受地表塌陷、空区影响的问题,基于某矿山工程实践,探讨了存在地表塌陷坑的老矿山井下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技术。通过多角度综合分析,优化方案为总风量385.3m3/s、主扇风机效率为81%,该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