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独乐寺山门的辽代鸱尾及其背后的兽头是现存于国内建筑原位上的最早实例。背兽造型立体且塑造细致,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对于理解中国建筑屋顶形象的构成机制和屋顶构件的演变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辽代佛寺建筑大木作的构造分析有助于了解辽代建筑的木构结构特点,分析辽代建筑的特色。通过对大木作的构造类型分析,也进一步探析了从辽至宋的佛寺建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义县奉国寺,大约创建于辽开泰年间,是最重要的辽代木结构建筑遗存之一。当前的研究者多认为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即认为奉国寺为辽代皇家寺院。文章从奉国寺内现存碑刻资料、建筑特点、相关文献和碑刻资料入手,分析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的联系,指出其作为辽代皇家寺院的可能性不大,以此深化对辽代佛教、辽代佛寺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辽代古塔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出较全面准确的辽塔分类演化图表,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四种辽代佛塔的主要建筑类型的形态特征和建筑艺术特点.最后指出不同形制的辽代古塔类型是辽代宗教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见证,对辽代宗教建筑文化及其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非常久远.但是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过程中,建筑的尺度单位确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特别是唐、辽代建筑的木作尺寸,在文献中表达的不够清楚.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经过查阅古代现代的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唐、辽代三个建筑实例的木作尺寸的数据比较及研究.得出唐、辽代木作尺寸及建筑尺度的异同.以期对唐、辽代木作尺寸和建筑尺度提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以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正确合理的尺度标准.  相似文献   

6.
学术动态     
《华中建筑》2008,26(8):255-255
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 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日前在辽宁省义县召开。清华大学王贵祥、同济大学路秉杰等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在研讨会上回顾了辽代建筑在文化艺术、工程技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探讨了传统建筑理念对当前工作的借鉴价值。会上,《义县奉国寺》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  相似文献   

7.
继唐之后,在建筑技术及风格上,最能体现和反映唐代建筑的骨干精神者,当属辽代建筑及北宋建筑。尤以辽代建筑为突出。当然,辽代建筑在规模及尺度构成上不但继承了唐代建筑的骨干精神,同时也具有自已的独特风格。根据历代尺制的演变规律可知,历代常用尺的长度不一,其发展的趋势有讹长的现象。通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是一座辽代建筑。为有效保护古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例,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论证结合的手段,研究了辽代建筑的抗震构造。结果表明:大雄宝殿浮放石柱础、榫卯、铺作等构造可发挥耗能减震功能,立柱、梁架、建筑高宽比有利于结构抗震稳定;但减柱造形式使得建筑易于产生扭转,高台使得上部结构所产生的地震响应放大。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5,(4)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是辽代木构建筑中最晚发现的一座,其正面还保存有相当一部分古老的格子门窗。门窗里的图案及其组合,是辽代特有的,具有明确的宗教意义,其中的悉昙梵字更是东亚木建筑门窗中的孤例。这些图案重新定义了文殊殿14m×5m的正面形象,体现了辽代显密圆通佛教的宇宙观,而且可能与建筑被以特定位置的观看——这一宗教活动紧密相关。而精细绘画般的立面设计本身,也成为宗教观念和艺术极为发达的突出表现,这种立面设计的手法与水准,在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佛塔与佛寺的空间位置关系随朝代更迭而不断发生变化,但二者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辽代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佛教建筑,尤以佛塔著称.现存的辽塔,其伴随的寺院多已荡然无存,为研究佛塔和寺院的空间位置关系带来一定阻力,而彼时的辽代西京范围内的几座辽塔寺院虽几经变迁,但尚有迹可循.以辽代西京范围的佛寺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整理,厘清西京道...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风盛行,但却缺乏中国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坡屋顶作为建筑单体的视觉核心,形成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印象。该文将坡屋顶作为切人点,研究其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手法。  相似文献   

12.
马炳坚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22-28转29
庑殿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是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庑殿式建筑成为皇家建筑中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本文主要研究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庑殿推山法、庑殿建筑常见的柱网排列方式及与构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歇山是我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屋顶 形式之一,等级高、应用广、技术有代表性, 因此歇山是我国建筑史,特别是建筑技术史 的重要研究对象。宋金以前歇山技术从萌芽 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本文以 宋金以前歇山技术的研究史为研究对象,从 技术要点的角度梳理了其自1931年以来的研 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肖欣荣 《山西建筑》2005,31(16):55-56
就中国古建筑的“式”与“势”作了论述,阐明了中国古代建筑富于变化的基本形式、别具一格的悬挑结构、优美的屋顶曲线,以及丰富的建筑群组、对比强烈的宫殿建筑色彩,论证了中国古建筑“造势”背景和“气势”所在。  相似文献   

15.
沈源  常清华 《世界建筑》2013,(9):110-115
本文通过采用数学的解读方法,对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屋顶曲线形式”的生成机制——迭代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推导出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举折之制”的几何作图法背后所隐藏的迭代公式;梳理了生成“步架相等情况下的庑殿推山法”(即《营造算例》中记载的“第一则”)的等比公式,并推导出“步架不相等情况下的庑殿推山法”(即《营造算例》中的“第二则”)的迭代公式。提出研究中国古建一方面要“以算求样”,男一方面要“以算求律”。指出当今中国建筑师应更注重“形”背后隐藏的逻辑,以“算法”(数学运算法则)生“形”,而非以“形”仿“形”;应勇于创新.编写、改写出新的“算法”,井由其生成具有传统审美和民族思想的新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屋顶装饰件——吻和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桂平 《山西建筑》2003,29(4):9-10
大屋顶、斜坡面、深出檐、高翘角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点,而脊吻、走兽又是屋顶装饰不可缺少的部件。千百年来的传统做法又赋予了这些饰件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古代建筑屋面的翼角起翘,使中国建筑的外轮廓更加优美。所谓角翘,是在屋檐转角处采用角梁的制作方法,向上反宇起翘。而对江南地区何时出现角翘,以及它的发展、演进,至今说法不一。通过一些调查,现对这一地区角翘出现的时代及发展和种类等问题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谷增辉 《山西建筑》2009,35(3):52-53
针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至今不过七八十年,且多有中断,许多问题均悬而未决的现状,就斗拱的起源、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的统治地位、大屋顶的反宇飞檐等问题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承佑 《古建园林技术》1985,(8):41-42转14
中国古代建筑多数以木构架为承重结构,砖墙是围护结构不承重。古代建筑火灾的特点是,木材多为油脂较多的松木柏木,遇火燃烧迅速,梁架起火后,屋顶很快塌陷,扑救困难。所以一遇火灾彻底破坏的较多。经过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些防火和防腐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