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3)
在智能交通类课程的新工科实践教学需求下,针对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工科实践能力培养,融合生产实践,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侯红 《四川建材》2022,(3):250-251
"新工科"要求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除人才培养方案需体现这一要求外,课程设置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工程经济课)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导入思政元素、实施过程性考试改革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工科"建设思路,旨在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战略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美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学时数分配、课程学习环节、教学方式和拓展学科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受观念、教育管理传统、专业划分模式和社会实践平台等因素的影响很深。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应当打破专业壁垒,营造大工科培养环境;革新课程和教学体系,满足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5.
建筑环境设计兼具文科与工科交叉综合的学科背景,具有跨学科、实践应用性强等特征,但目前在建筑环境设计类进行跨学科思维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略显不足。随着新工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建设从求数量开始转变为重品质的发展阶段,也对建筑环境设计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构建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课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具有发散性创意能力的、多角度的跨学科思维人才,探索研究建筑环境设计类专业的跨学科特征,为今后所需的相关建筑设计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大量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极为重要。本文从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评价考核以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章介绍了英国卡迪夫大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教学、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重视"问题情境"的课程教学、重视多学科交叉的教研活动等契合新工科理念的规划教育方法,认为我国建筑类院校应借鉴其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与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董杰  马曙晓 《山西建筑》2012,(35):264-265
总结了当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入CDIO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对策,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杨宇  张筱逸 《福建建材》2023,(1):110-111+118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成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课程实验是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针对智能建造专业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固化、教学模式老化等不足,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多样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和实验室开放管理等举措,以期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主要的人才缺口之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特点及其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以土力学为例,遵循“两性一度”金课标准,从教学设计、课堂考核、学生成绩、教学反思等方面,开展了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实践效果良好,为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并更好地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