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娴 《广东建材》2010,26(1):130-131
本文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出发,分析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探讨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含义,最后提出几点个人理解,作为对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阅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场所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映东 《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结合建筑学及场所精神的研究背景,对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哲学渊源进行了研究,详细地阐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探讨了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0世纪 60至 70年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场所精神理论 ,从其时代背景、哲学渊源、精神内涵及实践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 ,肯定了场所精神的可贵之处 ;然后指出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结构和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而且过分强调传统的分量 ;最后结合城市设计实践进一步说明其局限性 .正确地认识场所精神理论 ,对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凡  金东 《山西建筑》2010,36(24):47-48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纯 《城市建筑》2014,(11):380-380
本文介绍了建筑场所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思想,梳理了场所精神的营建方式,进而将此研究方法与传统聚落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更为本质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层面进行聚落场所精神的营建,追溯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需要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科学分析,从周边环境,功能要求,地域文化等各种限定设计的客观因素中,寻找对整个设计全局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理性分析,转化为特定的建筑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收集、传播、储存智慧和文明的场所,它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它也给人们一种求知欲望,营造一种极具文化气息的场所精神.文章从图书馆的环境、造型、中庭以及阅览空间全面剖析了与营造的"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图书馆职能给人们思想、文化教育,也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场所精神代表着建筑和环境空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纽带。光的丰富属性和强大能量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牵动力,是营造空间氛围、激活场所精神不可替代的要素。人工光以其自由、可控性强的优势成为光环境设计的主力,在功能和装饰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以营造空间氛围为出发点,激活场所精神为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光的色彩、明暗、光影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案例验证这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这2种不同维度上对空间氛围营造的精彩表现,揭示光的表现能力对激活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14.
华炜  易俊 《新建筑》2010,(3):132-135
有艺术和文化氛围的博物馆设计不仅能加强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性,也能产生很好的艺术和审美效应。结合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实践项目深入分析氛围设计的内涵、设计要素等,旨在为当今地质博物馆的氛围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旧工业建筑逐渐丧失原有功能,被废弃最后消失这一现象,站在人的知觉体验的角度,从宏观到微观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精神的延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何焱 《山西建筑》2010,36(1):42-44
从探寻建筑的本源和意义出发,分别阐述了"建筑空间论"和"场所精神论"的重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宾切提住宅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探寻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是解读建筑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场所精神的具体理解,结合绩溪博物馆实例,具体分析了绩溪博物馆建筑在回应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结合、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塑造空间体验感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场所精神,为之后的博物馆与场所精神的营造的方法提供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探寻了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即以人的场所体验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感官反应出发,通过对典型场地设计作品的解读,重新审视场地场所精神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知觉体验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场地设计的新角度,即将人类知觉体验的五要素纳入场地设计,使场地设计更具有人文性与地域性,进而完善和塑造场地的场所精神,提高场地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借鉴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方法,为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