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lanning》2018,(2)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其特点,可以通过建立该课程微信群和订阅号的模式开展微课程教学改革。微信订阅号的教学互动平台具有几大功能模块,在使用后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提高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前课后的学习交流机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9):68-69
就现阶段而言,微信公众平台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联系,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许多教育者的选择,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世界电影史》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展开探讨,并总结了其设计的构架设计以及容易出现的弊端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强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关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释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分类教学和渐进式案例教学,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提出了理论课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实验课使用实验平台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为例,对开发"IMUT土木结构力学"微信公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结构力学课程辅助教学作了介绍。该平台由"基础知识""互动教学"及"结构百科"三大模块构成。该平台的应用可使课程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学生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下学生频繁使用移动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微信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并从微信群功能辅助教学与微信公众平台资源共享两方面,对该平台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指出该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关系、及时传播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40-42
社会工作实验课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崭新的实验课类别,社会工作实验课的课程建设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社会工作实验课的建设需要研究课程的教学逻辑,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室建设和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双向促进,实现社会工作实验课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在此背景下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的改革探索。"一个大纲,两项实践"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课程教学大纲的改革是根基,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要枝干。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法(PBL)以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课等推进"微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课程达成度计算方法,以及建立相关教学反馈制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改革实践的各项措施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契合度较高,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6):83-8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趋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等不足,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研究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以"网店装修美工"课程为例,提出使用微信平台搭建微课的碎片化、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微课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策略,激发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4A微学习的移动学习平台或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着智能终端在促进其教育功能、满足人们的主动学习需求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分析国内高等教育现状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下混合模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以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结合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了实施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土木工程课程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验密切结合的特点,分析目前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实验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典型实验项目的选取、考核方式以及教研实验平台的建立和利用等教学改革措施,并分别以土木工程专业课、工程结构试验课程为教学案例,细致描述了该教学方法的主要思路和关键实施步骤,从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课后讨论反馈等方面列举学生在创新思想和专业素质方面的收获和启发,从而验证工程实验与理论教学融合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