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网融合/云网一体已成为IP承载网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最贴近用户的承载网,IP城域网拥有丰富的业务特性,是网络云化转型的重要试验田。面向多元接入、流量流向变化等网络承载需求,IP城域网从传统南北向树状架构向城域Spine-Leaf架构转型,以适应固移融合、多云接入等新型业务场景。基于云化IP城域网演进,对v BRAS池化部署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剖析,为v BRAS规模商用部署和技术演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鑫 《电信科学》2021,37(8):136-141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业务需求的增加,云网融合成为网络架构变革的必然选择。然而,云网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网络运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需要向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模式转变,目前被业界广泛研究的智能型通信网络——随愿网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阐述了随愿网络的发展过程、架构和关键步骤,并结合当前运营商云专网多云互联业务的现实需求,以云网融合的典型业务场景为例,分析了基于随愿网络的云网融合业务的实现过程,以期为随愿网络与云网融合业务的结合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重点阐述在“云网边端”通信网络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将多样化云网融合业务的端到端网络拓扑进行可视化。拓扑可视化技术是一个拓扑能力可编排的、质量可闭环的、拓扑业务可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智能解决方案,精准的掌控网络资源,支撑多样化的业务以及故障的智能定位,是实现云网融合业务智能化运维的基础,提升了以“零等待”“零接触”“零故障”三零为目标的自智网络的智能化水平[1]。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云网融合、5G、物联网的业务需求,城域网架构亟需转型,以适应高质量网络要求及未来业务场景。新型城域网架构应满足流量高速转发、业务快速部署、云网一体布局、固移融合承载的网络目标,网络通过应用Underlay和Overlay云专线、虚拟业务网关vBNG、SRv6+EVPN+SDN路由编程等关键技术,来推动城域网架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云网融合是运营商发展云计算的差异化优势,也是目前云计算市场竞争的核心。如何科学规划、体系化建设云专网,满足客户云网融合发展需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对云网融合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实现各地市的行业客户通过PTN、PON、OTN等方式快速接入省内或集团的云资源池,真正做到"专用网络、专有承载",实现用户一键订购,快速入云,大大提升了客户上云的开通效率及服务质量。同时,文中从业务角度描述了云网融合的内涵和业务形态,为云网融合业务推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信息通信技术》2019,(2):32-37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如何更好地提供云网融合服务成为运营商首要面对的问题。文章对未来运营商网络的业务和建设驱动力进行分析,总结云网融合建设的关键要点,并对城域网和云网融合运营运维支撑系统的演进架构给出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网融合是信息通信行业领域实现网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云网融合已成为新一代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数字底座.基于云网融合产生背景和重要价值,从电信运营商视角阐述云网融合的本质和内涵,分析云网融合的发展历程和业务场景需求,提出云网融合演进目标,梳理发展阶段,展望电信运营商未来的云网融合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用户对网络的需求不断的变化,要求承载网能够满足多业务上云需求,促使云网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现有STN网络的架构及具备的能力,研究城域云网建设需求,得出城域云网建设模式和演进路线,并给出城域云网的目标架构及各类业务实现方案,证明了基于STN向城域云网演进、实现云网融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云网业务快速发展,作为全面上云的载体---云网专线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云网专线电路的开通由于网络结构复杂、业务应用场景多、用户个性化差异大等因素,开通流程中的资源确认、网络配置、测试开通等众多环节均主要由人工完成,无法满足云网业务新形势下的自动化开通要求,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瓶颈.本文针对IPRAN、VPN、互联网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云网融合已成为传统运营商转型的重要方向。文章在分析传统运营商网络运营和维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云网融合的实施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一朵云"资源池,从"云、管、端"三方面阐述推进云网融合的实施步骤,即以云资源池集约运营、网络功能能力开放、实现业务快速部署,有效支撑运营商推进网络重构、业务重构和运营重构。实现网络智能化升级及通过"云网一体化"运营战略落地,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和按需供给。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简介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多媒体通信网的IP地址和域名问题,并从多媒体通信组网的两个发展方向——基于路由器和ATM交换机,具体给出其组网模式和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国栋 《电信技术》2002,(10):10-12
首先介绍了3G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网络管理域,然后详细阐述了一种针对3G提出的核心网综合网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电信CDMA本地传输网、接入网建设,就如何利用现网资源,以及解决基站接入、传输设备配置、组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一些适合于中国电信本地传输网、接入网融合和发展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论三网融合     
讨论了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种网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实现宽带多媒体综合服务网的最佳途径:将有线电视网由单向广播式改造为双向交互式网络,进一步从技术和国家政策上讨论这个途径的可行性以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TD-SCDMA网络优化,分别介绍了网络优化的思路和流程,分析了TD-SCDMA网络优化和GSM网络的差异,最后说明了TD-SCDMA网络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型GPRS网络的IP综合网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中推荐采用IP综合网管来对GPRS核心网络中所有的数据设备实施集中监控,解决了以往只能对SGSN、GGSN主设备监控而无法对其他数据设备监控的难题,提高了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7.
网络处理器--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核心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网络处理器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技术背景,并给出了网络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同时指出其优点。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信息服务系统,即基于CATV网的可视图文系统。该系统的特点为充分利用CATV信道的潜在资源,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本文在简述了CATV网及可视图文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基于CATV网的可视图文系统组成及基本配置。讨论了信道接入方式及工作过程。指出了该系统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HFC双向网改造中关于接入网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分为核心传输网络和接入网络改造,由于核心网络已经使用成熟的光传输网络,非常容易实现双向传输,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接入网络的双向改造。介绍HFC双向网改造中EPON+LAN和EPON+EOC两种接入方案的技术特点,并根据普陀网络现状对接入网方案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of the future will exploit two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concept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implemented, or soon will be. These are the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ISDN, the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which together will support a full range of voice, data, and image services that Information Age telecommunications users will demand. These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s, operating synergistically with intelligence in terminal systems, will constitute a framework in which us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will link together standardized functional components to create customized services. These components, along with interfaces and signaling protocols at the interfaces and within the network will result from continu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In the planning of these new architectures, a few major goal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 the achievement of a flexible network structure in which functionality is distributed among the network components in a way which supports the timely and economic introduction of new services in response to user needs; •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y standard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such that service suppliers can choose among a set of available systems products in building their networks and avoid dependence on a small set of suppliers, •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user interfaces supporting signaling procedures which can provide the user with increased control of, and access to, services to satisfy his needs; Achievement of these goals will result in the realization of an Open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ISDN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rchitecture concep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