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西游记》的余国藩译本和詹纳尔译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语料库,试图详细地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层面探究两译者的独特文体风格。发现余国藩和詹纳尔的确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特定的文体风格。发现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是造成两译者截然不同的文体风格的主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意识的受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和遵从特定的翻译规范,形成了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以译者为主体的社会化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表现各异,总体而言都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是近代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借鉴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本文从翻译选材和诗学两个方面分析译入语文化语境制约翻译的内外部因素,阐释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规范作用,并进而具体揭示了该期译者受规范制约而采用的三种翻译方法:即改写法、删减法与增译法。  相似文献   

3.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典故,充满着丰富的互文性。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从互文性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认为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把保留原语互文关系和文化特色放在首位,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典故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需要正确认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主要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强弱。认为译文必定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又因译语文本类型、译者的前理解及翻译个性风格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彰显。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不同译者的"适应""选择"行为的方式、特点、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12.
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挖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认为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译者进行双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语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文报刊专有项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译者与读者有着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地位。由此形成一个各种因素都起着相互制约作用的活跃的活动场。从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文化专有项和功能翻译法的含义,结合实例探讨了翻译技巧,旨在使译者能够准确运用翻译策略译出更加精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探讨林纾译文不忠的原因,指出翻译不是静态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受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制约的,译者主体性积极介入的一种动态的语际转化过程。正是这种动态的转化过程,才有有意识的翻译"不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从尊重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中情感错位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可以采取“存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向源语文化和原作靠拢;对于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现象,译者应采取“求同”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文化靠拢,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结果。本文从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理解,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科学.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翻译活动表现出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以及和谐性等特性.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客体、过程、目的以及原则等四个方面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学者Even-Zohar建立的多系统理论对解释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通过林纾在翻译时使用的归化式翻译策略,考察了多系统理论的适用性,指出多系统理论在考察翻译策略时,只注意到文化地位等客观因素,而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文化心理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结合翻译家严复的翻译实践探讨了译者对翻译的操纵,指出译者如能恰当地发挥主体性,可以使译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