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培  成凯  杨京堂 《华中建筑》2021,(7):117-121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甘青多民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殊,传统聚落更新面临机遇与挑战,保护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是聚落民居更新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对甘青地区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总体分析,指出传统聚落更新应树立"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提出整合设计方法,即将自然气候因素的"共质性"与民族文化因素的"异质性"以及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时代性"进行综合协同考虑。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居住建筑所消耗的市场能耗程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漫长的冬季采暖期长,使得这一问题在我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很有必要研究适应这一地区的乡村低能耗住房。在青海游牧民族定居点的设计中,为了达到低能耗的设计目标和解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选择西部传统民居藏式碉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为研究对象,借鉴其民族传统特征和气候适应性策略,结合场地条件和设计要求提出了"双层聚落"、"生态中庭"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利用Climate Consultant 6.0和Ecotect分析当地气候特征,优化建筑设计策略和布局;使用Energy Plus模拟建筑能耗,结果表明达到德国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10)
<正>1引言青海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即青海省互助县、民和县、大通县和黄南自治州的同仁等地。土族主要以畜牧业和农耕业为主,其传统民居庄窠,亦称庄廓,是青海特有的古老典型民居建筑,因吸收了汉、藏建筑的特点和甘肃"河州砖雕"的艺术成就,房屋上的木刻精工细作,泥塑佛像也非常精致。土族受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大部分族人信仰藏传佛教,这种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对于其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是该地域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汲取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和营建智慧。文章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白山镇齐咀村为例,从其聚落格局、传统民居和风俗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其生态性进行探析,进而梳理出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生态文化理念和智慧的特征,以期对环巢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环巢湖城乡规划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20年11月6日~11月9日,第25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希望根植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面向生活现实需求,探索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创新路径。以"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为四条主要线索,根据会议发言、论文和相关背景文献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与解读,并结合当下乡村发展问题,探讨我国多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最后对民居学术研究深化拓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自然气候环境与多元文化为背景,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应对自然环境所呈现出的地域共性与文化差异性,探寻民居生存智慧及本十建筑语言.结合河湟庄院新居设计实践,探索建立基于环境适应、技术适宜、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依据青海自然地理区划,结合青海全省传统民居实地考察,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及民族文化背景,分别对青海东部河湟庄廓民居、中部环湖游牧民居、西部柴达木绿洲民居、南部三江源碉房民居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指出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气候条件,是地域民居建筑原型生成的主导因素,脱离本土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是不真实的,建立在本地区自然资源气候基础上的建筑革新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是太行山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特殊的环境气候和地形特征使得村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平面形态;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导致院落形制、民居类型和组合样式也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民居不同的特点;在建筑建造上,大梁江村民居体现了传统民居聚落建造中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特点,从而使得大梁江村成为我国奠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青海河涅地区乡土民居调研与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归纳其本土语言,尝试从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延续、新技术与本土技艺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传承3个方面,建立“河湟特色民居”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土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传统庄廓反映了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点与营建技艺成就。基于实地调研,本文总结了土族传统庄廓的合院空间、房屋空间形式的特征,图解了土族传统庄廓的梁架承重结构、平土屋顶、木制门窗的营建技术,梳理了土族传统典型四合院庄廓的建造过程,为土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土族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青海南部地区地理区位特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传统民居处于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从青南地区资源、气候等客观自然环境出发,分析传统碉房民居绿色环保的生存智慧,总结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适应气候、绿色传统技艺等地域特征;针对新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中有益经验,基于环境保护为前提,探索从地区环境适应、新老技术融合、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立地区适宜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传统民居是在干旱地区适应当地气候、材料、地理条件而建构,具有良好气候适应性的原生态绿色建筑。该文论述传统民居建筑对当地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特征与建构方式,为该地区新型绿洲聚落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建造经验。武隆县地处气候湿热的渝东南武陵山区,是重庆亚热带山区气候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的土家族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方面积累了许多传统技术经验,特别是应对夏季湿热的气候,这些经验符合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原则。文章以典型的渝东南土家民居聚落——土地乡犀牛寨为例,利用CFD软件对传统民居堂屋空间的自然通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得出较早的传统堂屋做法更有利于通风且有利于与堂屋间接联系的房间的通风。  相似文献   

19.
《建筑》2017,(8)
<正>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和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居各式各样、异彩纷呈。在这片呈现出多种地貌特征的豫西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地分布着生土窑洞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在开阔的河岸地区和河沟台地,在黄土沟壑两侧如串珠般地密布着窑洞村落,形成绝佳的民居生态聚落环境。例如,  相似文献   

20.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