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AA(丙烯酸)、HMAC(羟丙烯酰胺基己基氯化铵)为原料,NMBA(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得低阳离子度交联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影响高吸水树脂性能的因素,并考察了其在去离子水中和NaCl、CaCl2、MgCl2溶液中的吸水性,以及高温高压下高吸水树脂的保水性。结果表明,加入HMAC阳离子单体,高吸水树脂的耐盐性增加,初始吸水速率增加,饱和吸水率下降,且高温高压下保水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耐盐高吸水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己烷为分散介质,山梨糖醇硬脂酸酯(Span60)为悬浮稳定剂,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高吸水树脂(SAR)。考察了单体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悬浮稳定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以及引发剂用量对高吸水树脂吸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AA与AM摩尔比7:3,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4h,悬浮稳定剂占单体总量的3.5%,交联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0.035%,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量的3.5%时制备的高吸水树脂吸水量最高,达104mL/g以上。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黄原胶(XG)为改性基体材料,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接枝单体,并添加膨润土黏土,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黄原胶/膨润土/P(AA-co-AMPS)/复合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影响树脂性能的各种因素。较佳工艺条件为:w(膨润土)=15%,m(AMPS)=1.7g,w(引发剂)=0.8%,w(交联剂)=0.045%,聚合温度70℃,树脂最大吸水倍数数为873.4g/g,最大吸盐水倍数达108.9g/g。分析表明黄原胶、AA、AMPS和膨润土之间可能发生了交联共聚反应,膨润土的加入使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合成了PAAAM高吸水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在不同介质中的吸液性能,以及在自然蒸发条件下树脂用量及不同介质溶液对土壤保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树脂在蒸馏水中的吸液倍率最大,在人工尿中的吸液倍率最小.PAAAM高吸水树脂用量为1.5%时,土壤保水率下降明显减慢,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且树脂用量越多,土壤保水率下降越慢.PAAAM高吸水树脂在自来水中的保水率优于在0.9%食盐水中的保水率,该树脂更适合在沙质土壤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吸水树脂作为调剖剂,在地层中吸水膨胀,封堵大孔道,起到调整吸水剖面,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聚合单体,聚乙二醇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高强度吸水树脂。讨论了交联剂的用量、单体浓度为、单体比例、引发剂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对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吸水树脂吸盐水后强度最高的反应条件为:聚乙二醇(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0,交联剂用量为4%,单体浓度为40%,n(AM)∶n(AA)=2.5,引发剂用量为0.04%,n(氧化剂)∶n(还原剂)=1,聚合温度为30~35℃。最优化条件下吸盐水率可达86g/g。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液聚合和表面交联技术制备了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表面交联剂种类及用量、工业液态碱对树脂吸水速率和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 n(丙烯酸)/n(丙烯酰胺)=1∶0.5时,饱和吸水倍率达到687 g/g,以环氧氯丙烷为表面交联剂制备的树脂饱和吸水倍率达719 g/g,10min 时吸水倍率为234 g/g,中和时用离子膜碱制得树脂的吸水倍率高于隔膜碱。  相似文献   

7.
在固定单体配比、膨润土用量、反应时间等部分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对以淀粉、膨润土、丙烯酸为原料的复合高吸水树脂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引发体系为过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过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钠的最佳总用量为0.26%,其中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物质的量比为2:1,最佳反应温度为40℃。还讨论了引发剂加入方式对合成产物的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加入法优于一次性加入法,反应初期加入引发剂总量的80%,接枝反应进行2h后再加入余下的20%。  相似文献   

8.
溶液法合成高吸水树脂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有机硅和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 ,用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与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剂 ,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用量、丙烯酸中和程度 ,单体组成及其单体浓度等条件对凝胶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的合成条件为 :交联剂和引发剂量各占单体重量的 0 .15% ,丙烯酸与丙烯酰胺的摩尔比 0 .32 ,单体含量 15%~2 0 % ,由此得到了吸蒸馏水为 1160 g/g,吸 5% Na Cl溶液为 4 1g/g的超强吸水剂  相似文献   

9.
两步法制备的AM-AA交联共聚物高吸水树脂的保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 (AA)和丙烯酰胺 (AM)为原料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AM -AA交联共聚物高吸水树脂 ,考察了各因素对其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步法制备的AM -AA交联共聚物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高于传统法 ,其在不同温度下均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与粘土的配伍性好 ,加入粘土后 ,其保水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PVA类高吸水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园 《天然气化工》2003,28(3):46-49,59
介绍了聚乙烯醇(PVA)类高吸水树脂的研究开发情况,分析了PVA类高吸水树脂的结构、性能、制法和用途,指出了开发PVA类高吸水树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元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水性丙烯酸钠-N,N-双羟乙基丙烯酰胺交联共聚物。研究了共聚单体用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诸因素对共聚物吸水率、吸醇率、吸盐率的影响,及共聚物的吸水速度和保水率。制得的共聚物吸去离子水可达1484g/g,吸0.9%NaCl溶液可达687g/g,吸50%醇溶液可达705g/g。  相似文献   

12.
含辣椒碱的抗菌高吸水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将木薯淀粉与丙烯酸、辣椒碱在水溶液中接枝共聚,合成了具有抗菌性的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添加辣椒碱形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辣椒碱提取母液,在70℃下反应2.5h,丙烯酸中和度85%,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0.6%和0.04%时,合成的吸水树脂有较高的吸水倍率。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微波辐射下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聚合反应,合成了P(AA-AM)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与敞开体系水溶液聚合法进行了对比,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中和度为80%,引发剂用量0.8%,交联剂用量0.02%,m(AM)∶m(AA)=1∶10,微波功率1 000 W,辐射时间60 s时,产物吸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最佳,达1 350 g/g和125 g/g。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种木质纤维素与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制备出耐温、耐盐、缓膨性能好、高强度的树脂凝胶。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木质纤维素用量及单体配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合适的接枝共聚反应条件为:木质纤维素用量3.0%,AA与AM质量比0.75:1.25(单体质量占体系总质量的30%),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0.25%和0.15%。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酸为单体 ,Ni(NO3) 2 ·6H2 O为交联剂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其水溶液聚合 ,制得吸甲醇率达 64g/g、吸乙醇率达 48g/g的高吸醇树脂。考察了后聚合时间、单体质量分数、放电时间以及交联剂与单体质量比等操作参数对树脂吸醇率的影响 ,得出了试验条件下的最适宜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出AM - AA - SSS三元共聚物.结果表明,聚合最佳条件为:AA用量10 mL,AM用量3.3g,SSS用量0.5 g,引发剂用量0.040 g,交联剂用量0.010 g,反应温度60℃.在此条件下,试样的吸蒸馏水倍率为259g/g,吸盐水倍率为42 g/g.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丙烯磺酸为原料,制得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磺酸共聚物堵水剂,其产率达99.8%。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对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磺酸共聚物堵水剂的吸水性、膨胀性和耐温抗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堵水剂在纯水中体积膨胀157倍左右,15%NaCl水溶液中体积膨胀33倍左右,10%CaCl,水溶液中体积膨胀17倍左右,在130℃下保持具有弹性和韧性的片粒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