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涟钢CSP生产线热连轧机组的轧制工艺条件,建立了各工位温度的数学计算模型以及温度一速度模型,并将得出的道次温度应用到轧制力预测系统中去预测道次轧制力。现场的应用结果表明,在不同出炉温度情况下轧制力的预测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温度对C42500铸锭进行加热保温,并对不同加热温度的铸锭进行热轧开坯轧制试验。从试验结果发现:当铸锭开坯温度高于960 ℃时,铸锭出现过烧现象,并在铸锭轧制中出现开轧碎裂、内部孔洞缺陷;当铸锭开坯温度在910~960 ℃时,铸锭出现过热现象,并在铸锭轧制后的热轧板表面出现起层、掉块、裂纹等缺陷,且板坯在后续退火过程中出现鼓泡缺陷;当铸锭开坯温度在860~910 ℃时,铸锭轧制正常,且轧制出的热轧板坯表面无缺陷,质量良好;当铸锭开坯温度小于860 ℃时,铸锭出现预热不充分现象,并在轧制前期出现热轧机卡停,铸锭轧不动的问题。研究表明, C42500合金铸锭的最佳热轧开坯温度区间为860~910 ℃,在此加热温度区间,热轧板坯及成品带材无质量缺陷问题,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3.
赵宝纯  张涛  李桂艳  林田子  严平沅 《钢铁》2019,54(7):98-102
 为了研究低合金高强钢的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及组织变化规律,利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试验钢进行了多道次轧制工艺模拟试验,并根据试验所得相变温度和各冷却速度下的室温组织相对量,回归出相变模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基于对各转变的温度和组织相对量得到的相变模型分析,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低温轧制技术是降低轧钢工序能耗的重要节能措施。降低加热炉出钢温度,可减少加热过程的燃料消耗。减少坯料的烧损。随着出钢温度的降低,氧化铁皮量也显著减少。采用低温轧制可以缓解轧制过程轧辊温度变化,减少因热应力引起的轧辊消耗。降低轧制温度,可以减少轧制过程中二次氧化铁皮生成量,降低轧辊磨损量,从而降低辊耗。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Ti70钛合金进行了不同轧制工艺条件下的轧制试验,并结合后续的退火试验,对不同轧制工艺以及热处理工艺对板材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表征分析。轧制工艺条件主要包括火次加热温度、单道次变形量、成品热处理温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成品火次轧制温度,在较低温度下发生了较大变形,畸变能大、形核点多,因而随后退火后再结晶更加充分,组织更细小、均匀,α相等轴化程度更高,能够有效提高板材强度约30 MPa。同时采用700℃热处理时,板材强度和塑性匹配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钢特厚板生产过程中关键轧制技术及工艺的分析和探讨,制定出用355 mm连铸坯生产厚度为100 mm的16MnDR特厚板的轧制道次分配、轧制速度和轧制温度等试验工艺参数,轧制出了尺寸稳定以及各项力学性能均优良的特厚钢板.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取向硅钢可逆轧制过程中带钢温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轧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取向硅钢冷轧温度的控制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取向硅钢在可逆轧制程中的温度变化,相应参数优化调整符合其冷轧生产设备及工艺要求,能够为其可逆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薄快速铸轧条件下轧制区内温度梯度很大,其轧制压力是温度的强耦合函数。本文在利用切块法推导出超薄快速铸轧过程轧制区的静力平衡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温度分布的线性假设建立了变形抗力关于位置坐标的简化模型,由此可根据铸轧条件下混合摩擦条件求出了各相应摩擦条件下的平衡微分方程的解析解,即获得轧制区轧制压力分布的解析计算模型,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常规铸轧条件下的铸轧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板对板的自学习模型不能修正轧件个体差异的缺陷,提出了道次对道次的道次修正模型。该模型利用上道次的实测轧制数据,如实测轧制力、轧制速度、测温仪温度等,通过道次出口厚度再计算模块、钢板温度修正模块和轧制力短期修正模块精确计算出当前钢板的实际状态,然后通过剩余道次再计算模块对后续未轧道次的辊缝进行修正。实际应用表明,该道次修正模型投入使用后,轧制力预报精度和成品厚度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46S20易切削钢的轧制难题主要是轧制温度的制定,通过对轧制温度的控制,制定出4种不同的轧制工艺。轧制结果及性能分析表明,开轧温度控制在1100~1180℃范围内较好,高于此温度范围轧制时会出现轧件打滑,咬入困难现象,温度低于此范围,钢容易发生热脆,轧件头部易开裂。46S20易切削圆钢的显微组织主要是铁素体与珠光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钛微合金化热轧双相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及终轧温度对组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可行的工艺窗口,并进行了验证性热轧实验.在冷却速率小于5℃·s-1及温度在625~725℃时,实验钢可以形成先共析铁素体.随着终轧温度升高,组织中铁素体及马氏体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幅度不大.同时,当终轧温度较高时,铁素体显微硬度增加,析出强化作用增加.当终轧温度及缓冷温度分别为840℃及700℃时,获得了抗拉强度为672 MPa及屈强比为0.61的性能良好的热轧双相钢.经计算,铁素体组织中析出强化量为78.5 MPa.   相似文献   

12.
李高盛  余伟  蔡庆伍 《工程科学学报》2014,36(10):1322-1327
针对特厚板再结晶型轧制,板坯中心难以变形导致心部晶粒粗大的问题,使用Q345B钢,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特厚板轧制的仿真模型,以研究在特厚板轧制过程中引入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对钢板心部应变的影响,并与传统均温轧制进行对比,预测了两种温度场条件下奥氏体再结晶的晶粒尺寸.采用大试样平面应变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梯度轧制有利于增加坯料心部应变量,最大增加了61.35%.计算和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梯度轧制可以减小特厚板心部晶粒尺寸,晶粒度级别提高了一个等级,说明该工艺对提高特厚板中心区域性能有利.   相似文献   

13.
京唐公司热轧厂在IF钢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热轧工序导致的翘皮缺陷。经过系统分析,认为是板坯加热温度不均匀,以及轧制过程中板坯尾部温降快、轧机冷却水密封效果不佳等问题综合导致的。主要介绍首钢京唐热轧厂在消除IF钢翘皮缺陷攻关工作中采取的加热工艺措施。通过调整烧嘴开度优化炉内温度场,并按照轧制过程中的温差需求控制板坯头尾和宽度方向温差。经过黑匣试验验证,板坯加热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最终消除了热轧工序导致的翘皮缺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连轧生产线上试验51CrV4弹簧扁钢的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对热轧硬度的影响,探索降低51CrY4弹簧扁钢热轧硬度的工艺。得出开轧温度1100±20℃,终轧温度880~920℃,成品轧机轧制速度3.5m/s。其热轧硬度达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X52钢在试验轧机上控制精轧终冷温度的试验,同时对试验轧制钢板性能及金相组织进行检验,找出终冷温度对X52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其轧制工艺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线上进行了高韧性管线钢的控制轧制实验,通过严格控制加热、粗轧、精轧、冷却、卷取过程的温度制度,得到高韧性管线钢。给出了冲击韧性和落锤撕裂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种管线钢能够满足管线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热轧船板钢时奥氏体组织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氏体热变形时再结晶规律研究是制定合理控制轧制工艺的理论基础。在试验基础上就一般强度船板钢热变形时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及晶粒尺寸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数及晶粒尺寸在不同的温度区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借此讨论了制定控轧工艺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直接轧制工艺对中厚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铸坯直接轧制技术作为一种变革性的绿色钢铁生产流程,目前主要用于超薄带和线棒材生产,近年来国内外逐步开始了中厚板直接轧制工艺的探索性工作。直接轧制工艺与常规热轧工艺相比,具有不同的温度履历和物理冶金学过程。选取Nb-Ti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从产品组织与性能的角度,探讨中厚板直接轧制工艺的可行性。采用炼钢-连铸-轧制中试试验,对比研究了直接轧制工艺及常规热轧工艺下中厚板产品的组织和性能,并基于动态再结晶模型,探讨了直接轧制工艺下试验钢的组织细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轧制工艺下,虽然连铸坯轧前未经过γ-α-γ相变过程,仍保留铸态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但轧制过程中较大的芯表温差有利于变形向芯部渗透,芯部再结晶进行得更加充分,可以用形变再结晶机制代替常规热轧工艺的相变机制细化成品芯部组织,获得与常规热轧工艺相近甚至更优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杨浩  周晓光  刘振宇  王国栋 《钢铁》2013,48(1):75-81
 通过热模拟试验和实验室热轧试验,结合含Nb船板钢的CCT曲线,重点研究了超快冷条件下试验钢中Nb在相变区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试验钢变形后快速冷却至600℃保温不同时间时,得到的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组织,而在650℃等温时,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含量随等温时间延长逐渐增多;不同温度下保温,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析出相粒子的数量有所增多,尺寸也有所增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910℃终轧+超快速冷却工艺,相比于850℃终轧+层冷工艺组织中的粒子析出量大大增加,微合金的析出强化作用得到加强,得到轧件的强度相比于低温终轧并没有降低,说明超快速冷工艺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Nb的析出强化作用,提高含Nb船板钢的强度,而且可以适度提高试验钢的终轧温度,降低轧制力,提高轧制节奏。  相似文献   

20.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热轧温度下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变化规律和显微组织特征.试验中选取不同的热轧初轧和终轧温度:分别在1 080和1 050℃开轧,850和800℃终轧.结果表明:较低温下开轧、终轧晶粒内部的缺陷较多,表现为较大的累积取向差,而较高温度下开轧、终轧其累积取向差明显低于低温热变形下的样品;在较高温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