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呱呱     
叶梓 《饮食科学》2011,(7):36-37
一次,我和一外地朋友通电话。临末,邀请他以后来敝地玩玩,顺口说了一句:"来了我请你吃呱呱。"我意本想以此做结,没料到他急切地问:"是不是公鸭做的?"从问话里能断定出他是一个熟读过李渔著作的人。《闲情偶寄》里谈及鸭时,说:"禽属之善养生者,雄鸭是也",李渔还喋喋不休地说,老公鸭煮得烂熟,功效比得上黄芪和人参。  相似文献   

2.
正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精彩之处,随处可见。"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不能不佩服李渔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这本书,不乏诗意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更可见微言大义。如今,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不少暴发户或是大贪官,行必宝马,甚或私人飞机,吃必人参燕窝,抑或暴殄天物,其实这已  相似文献   

3.
范军 《上海调味品》2006,(11):30-31
对于大家来说.煲似乎只是一种烹饪的手法。无法称之为“文化”。但清代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汤即羹,煲食也……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很善于煲馔之艺。  相似文献   

4.
正闲来无事,阅读《闲情偶寄》,发现李渔这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不仅是很有才华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还是个养生方面的专家。《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重蔬食《闲情偶记》云,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对此,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俭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追求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吃的怎么样是关键。选择合适的烹饪原料,是整个烹饪环节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我国对于烹饪原料的研究,先秦时期即已见文献。到了清代,有关原料的论述已经比较集中,李渔的《闲情偶寄》,学者袁枚的《随园食单》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李渔对饮食烹饪、养生之道亦有研究.李渔著有《笠翁偶集》(又名《闲情偶记》).在该书卷五“汤”条下说:“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汤而曰羹  相似文献   

7.
随笔二章     
纸上菜香 袁枚是著烹文的大行家,其《随园食单》家喻户晓;苏轼著《老饕赋》、《酒经》、《猪肉颂》等,后世流传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羹、东坡蜜酒等皆出其手,的确堪称一代美食家;文学家李渔撰《闲情偶寄》,独辟“饮馔部”,大到《本草纲目》,杂至《清稗类钞》,纸上菜香,林林总总,自有洞天一方  相似文献   

8.
《烹调知识》诞生20个年头了,现任总编杜力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点东西。作为这本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又曾长期在编辑部主持笔政、同它关系甚深的一个老读者,实感盛情难却,只好奉命为文。 我原来也算小小的一名政府官员,与烹饪之道毫不搭界。但我这人天生就是个馋嘴,爱吃,而且不以谈吃为耻。中国的文人大概有此通病,看李渔的《闲情偶寄》、袁枚的《随园食单》……他们都是会吃的行家里手。我虽然没有他们的才情,对于烹饪更是全然外行,不过在馋嘴这一点上比他们毫不逊  相似文献   

9.
尹小亭 《广西轻工业》2011,(10):117-118
李渔以淡雅之词,巧妙之思,将其独特的文人情调和日常生活的细微品味一一呈现给我们。本文主要选取《闲情偶寄》居室部之窗进行研究,探索李渔闲适的生活情调在园林之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孟晖 《缤纷家居》2010,(11):142-143
李渔大约会遗憾自己早生了三百来年,没机会受邀参加《"一间宅"空间设计观念展》。这位17世纪的设计家如果真的接受了类似命题的挑战的话,说不定能给世人一个富有情趣的惊喜呢。在《闲情偶记》中,他就提供了亲自设计的一款"暖椅"方案,颇有几分"一间宅"的神韵。"暖椅",顾名思义,是专为冬天使用的一种带有取暖性能的坐具。不过,实际上,李渔所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杂谈豆芽     
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说: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细究起来,笋、蕈是从山林地里钻出来的,都和泥土沾边,真要说净者,还非豆芽莫属。  相似文献   

12.
正春风吹到4月,桃花、梨花就约好了似的一起开了,桃花红、梨花白,亲切了一片好春光。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曾言"桃色为红之极纯",喜欢这认识。自然之色,天成地生,岂有不纯之理。极纯的桃红,红里灵透着白,白里润染着红,媚得朴实,红得祥和,是我心仪的纯正的民间美色。  相似文献   

13.
《美食》2021,(3)
正江南灶的河鲀鱼佛跳墙是以传统的闽菜——佛跳墙为基础的一道创新菜品。除了佛跳墙传统的食材,如鲍鱼和海参,还加入了江南至鲜——河鲀。大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河鲀为江南最尚之物,予亦食而甘之。"由此可见河鲀味道之鲜美绝伦。河鲀鱼红烧入味,鱼肉细腻,蛋白质含量极高,而鲍鱼和海参则沿用了江南灶招牌鱼头佛跳墙鲁菜葱烧的做法,软而不烂,鲜香可口。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上海的糕饼版图里,有两款风味独特、有代表性的美食——海棠糕与桶蒸糕。在上海,饼以面饼居多,越薄越好;糕以米糕为宗,越松越灵。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这几乎成了古训,也是餐饮业的圭臬。北方也有糕,但多以小麦为原料,发糕、油  相似文献   

15.
烹文亦生香     
正袁枚是著烹文的大行家,其《随园食单》家喻户晓;苏轼著《菜饕赋》《老饕赋》《黄州寒食诗帖》《酒经》《猪肉颂》等,后世流传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羹、东坡蜜酒等皆出自其手,也的确堪称一代美食家;文学家李渔撰《闲情偶寄》,独辟"饮馔部";崔禹锡著《食经》;曹寅编《居常饮馔录》;高濂书《饮馔服衣笺》;曹慈山留《养生随笔》。大到《本草纲目》,杂至《清稗类钞》《素食说略》,林林总总,自有一方洞天。  相似文献   

16.
李渔—晚清个人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追求个性的发展与人的自然享乐情趣,作为封建时代的有才之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殊性,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多采用戏拟与反讽的叙事策略。《闲情偶寄》是李渔比较系统的论述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文学作品,它是清末明初崇尚民主思想,提倡人文精神的代表作,是李渔思想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彰显出新的社会气息。  相似文献   

17.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个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也是一个全才和百科全书式的大杂家。因为他既写作传奇(戏曲)和短篇小说,又有论述戏曲创作、演出和建筑、园艺、工艺、烹饪、颐养等方面的杂著名作《闲情偶寄》,还有不少赋、记、传、赞、史论等文章和作品。鲁迅说,不同的人会从《红楼梦》中看出不同的含义,有人看见《易》,有人看见淫,也有人看见缠绵、排满,宫闱秘事、死亡等等,同样,从李渔的作品和文章中,个同的读者也可看到不同的内容和意蕴。 我们感兴趣的是,他随笔中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红绿地吃     
叶梓  郑莉画 《中国烹饪》2012,(1):110-110
南方人善茶,把喝茶美其名日吃茶,一个“吃”字,闲情和逸趣就出来了;北方人善酒,一杯端起,“咕咕咕”一喝,再来一杯,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以直截了当地叫喝酒——酒与喝连在一起,豪气、雄壮和野性之味就有了。但老家的吃节酒,把酒与吃连在一起,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般人会按字面理解成关于酒的一种温文尔雅的喝法,实则不然。  相似文献   

19.
出版信息     
《餐饮世界》2009,(10):7-7
王子辉新作《品味谈吃》出版 著名饮食文化专家王了辉先生新近著述的《品味谈吃》,日前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按食物杂俎、味苑琐记、烹坛碎语、盘中乾坤、闲情偶寄五个方面,以充满情趣的语言记述了作者多年来在吃喝中感悟的人生之道、饮食中体会的世态百味,在抒发真性灵和真感情的同时,诠释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有时候,我会幻想,作为一个老饕,与李渔和袁枚生活在一个时代,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在《闲情偶寄》和《随园食单》中,我们看到的,全是对食物简单、直接、不加掩饰的赞美与热爱。李渔最大的烦恼,无非是施了粪肥的"家种之菜",如果洗漉不净,未免要"以污秽做调和"——放在今天,恐怕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