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据统计,巴西和美国的合计燃料乙醇产量约占了世界燃料乙醇产量的90%。在巴西,90%的乙醇都用作燃料,巴西乙醇的消费量已占到全国汽车燃料消费量的43%。随着油价高涨,巴西的乙醇出口增速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2.
英国英力士公司近日宣称已掌握变垃圾为燃料的生产工艺,计划到2010年底大规模采用此工艺生产燃料。这个已申请专利的生产工艺有利于环保,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这或许有望帮助降低油价和粮价。在生产过程中,加热垃圾产生气体,气体和某些细菌反应产生乙醇,乙醇经过净化变成燃料。经过这个生产工艺,1000kg的垃圾可以生产出400L乙醇。  相似文献   

3.
乙醇燃料的发展应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调整和降低环境污染推动了乙醇燃料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乙醇燃料的发展现状,对乙醇燃料和传统车用燃料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同时,就乙醇燃料应用于汽油机和柴油机上所带来的使用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乙醇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孙纯  李国栋  凌斌 《中外能源》2007,12(3):19-22
作为替代柴油的燃料乙醇,其性能和经济性早已得到认可。通过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及原料资源的调研分析,认为在南充炼油化工总厂发展燃料乙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助于开展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本文开展了不同乙醇掺混比例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的主要理化特性的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乙醇掺混比例对混合燃料的低热值、十六烷值的影响;开展燃料的蒸馏特性试验、粘温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乙醇掺混比例(EO,E10,E20,E30)对混合燃料的蒸馏特性、粘温特性的影响,并对混合燃料的粘温特性试验结果进行数值回归;采用相溶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乙醇掺混比例的混合燃料(EO—E100)的相溶特性,以及助溶剂对混合燃料相溶特性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掺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的低热值、十六烷值、粘度逐渐降低,混合燃料的低温蒸馏特性较强,助溶剂可有效解决乙醇柴油的相溶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按照生物燃料乙醇“十五”发展专项规划,国家批准建设了4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4个企业已累计生产生物燃料乙醇120多万t。生物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圆满完成“十五”期间推广生物乙醇汽油的既定目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推广乙醇汽油,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交通领域占比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近年来,我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缺乏诸如美国、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对生物燃料乙醇提供优先消纳的支持政策,因此整体发展不及预期.本文重点分析美国通过可再生燃料标准发展燃料乙醇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乙醇-汽油-水无剂混合燃料在汽油机上应用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燃料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减少了废气排放中的CO,HC污染物,并降低了噪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为醇类燃料在汽油机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生命周期总体能源消耗、化石燃料消耗和石油消耗为优化目标,对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生命周期能源消耗进行了单目标及多目标优化,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能使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生命周期总体能源、化石燃料和石油消耗同时降低,可以为木薯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应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攀升。日本农林水产省拟在2007财年申请100亿日元资金。促进各地生物乙醇加工厂的建设,并对生物燃料厂的建设以及加油设施给予补贴。按照日本新的环保计划,今后4a内,日本国内40%的汽车将改用E3燃料(含3%乙醇的汽油混合燃料):从2020年开始。将向市场供应E10燃料(含10%乙醇),争取到2030年实现所有车用汽油都更换成E10燃料的目标。目前日本出售的所有新车都能适应E3燃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甘蔗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是以2001年国家基于石油替代战略而启动“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燃料乙醇”计划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目前燃料乙醇发展的突出障碍是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国家的大量补贴。文中借鉴巴西利用甘蔗发展低成本燃料乙醇的经验,对中国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技术成熟度、市场竞争力和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中国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在工艺和设备上不存在根本性、长期性的障碍;在目前的燃料乙醇和食糖价格下,甘蔗燃料乙醇的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甘蔗燃料乙醇生产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现有的环保技术条件下可以得到克服,并且还将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是丰富可再生的碳源,以糖、淀粉、秸秆纤维素或其他生物质原料高效生产燃料乙醇,可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其中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燃料乙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化石能源相比,燃料乙醇具有环保、经济、可再生的优势,但其在生产工艺技术、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近年来,通过开展燃料乙醇炼制系统优化及全生命周期分析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燃料乙醇技术进步,推动了燃料乙醇碳减排相关研究。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发展,重点对燃料乙醇系统的模拟优化和碳减排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燃料乙醇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燃料乙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国内发展燃料乙醇的优势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晓阳 《中外能源》2006,11(1):106-110
燃料乙醇是世界范围内新兴的替代能源之一。介绍了燃料乙醇的清洁性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分析了国内发展燃料乙醇工业的优势及前景,并指出燃料乙醇是油品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14.
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直接在柴油机上使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进行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研究的必要性,对柴油、乙醇的主要理化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添加剂解决了柴油与乙醇混合时由于存在分层现象而不能在柴油机上直接使用的关键问题,并根据筛选出的添加剂进行了柴油、乙醇的混合试验,得到了可直接用于柴油机的柴油-乙醇混合燃料(DEF),为在柴油机上直接燃用DEF提供了理论依据。在X195型柴油机上不改变原机结构的条件下,分别使用纯柴油和DEF进行了负荷特性和排烟性能的台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机上直接使用DEF是完全可行的;与使用纯柴油相比,燃用DEF时,柴油机的冷启动性不变,燃料经济性、热效率均有所提高,排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能源》2011,(12):13-13
《能源》杂志2011年第11期《燃料乙醇突围战》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贵刊,并长期拜读。读了贵刊11期《燃料乙醇突围战》一文,有些感触便在深夜向贵刊敲出了这封电子邮件,谈谈感触再顺颂编安!  相似文献   

16.
在环保节能要求的推动下,汽车代用燃料的开发已成趋势。文章综述车用甲醇燃料、车用乙醇燃料、生物柴油、二甲醚、天然气制合成柴油、燃料电池等汽车代用燃料的国内外发展应用状况,分析其经济技术优缺点等。最后展望了我国新型汽车代用燃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乙醇/柴油/甲酯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燃料甲酯作为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助溶剂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柴油机分别使用柴油、乙醇/柴油/甲酯混合燃料、乙醇/甲酯混合燃料和纯甲酯燃料时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料甲酯可用作乙醇/柴油的助溶剂。与原机相比,含氧燃料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机在中高负荷时的烟度,其中E30M70燃料的烟度最小。但当使用含有乙醇的混合燃料时,着火延迟,THC排放增加,且在中高负荷时的压力升高率大,NOx排放较高。  相似文献   

18.
巴西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在今后6年内预计将得到累计170亿美元的投资。最近一个收获季,在巴西中南部地区就有32家新建的乙醇燃料工厂投入生产。目前巴西共有84家乙醇生产厂。  相似文献   

19.
《可再生能源》2007,(6):54-54
据悉,2008年,国家将再次对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即实行弹性补贴政策,最终实现燃料乙醇价格完全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原油价格高企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燃料乙醇等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我国2001年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已成为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但我国目前以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本较高且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从产业政策和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了我国燃料乙醇发展趋势和原料路线选择,燃料乙醇的发展应立足于中国国情,走以非粮作物如木薯和纤维素为原料的生产路线。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成熟,经济效益良好。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燃料乙醇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技术不成熟,生产燃料乙醇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