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响应水质型缺水社会需求的跨流域调水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国际现有跨流域调水工程普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两个已建和拟建工程特例,对面向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剖析,进而重点阐述了实施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并提出了面向水质型缺水社会需求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恒定水动力学水流泥沙方程,建立了黄河下河沿~头道拐河段一维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分别采用1997-2002年和2003-2006年的黄河水文、泥沙等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运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1997-2006年宁蒙灌区引水对河道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认为:宁蒙灌区每引水1亿m3,头道拐断面相应径流减少量0.69亿m3,每净引水1亿m3头道拐断面径流则减少1.02亿m3;相应输沙减少量分别为40.9万t和60.7万t;河道淤积变化量1 432万t。汛期引水对河道输沙变化的影响大于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汛期引水引起的头道拐断面径流减少量占引水期径流减少总量的50%,而相应的输沙减少量则占输沙减少总量的73%。 相似文献
3.
4.
5.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三峡水库蓄水后,受流量过程变化、同流量水位下降等影响,长江中游不同河段各保证率水位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结合实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蓄水前长江中游灌溉涵闸引水保证率仅为52.3%,2004-2011年降至46.8%;根据水库调洪演算及一维水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到蓄水20年后引水保证率为51.1%左右.为满足长江中游沿线平均灌溉引水需求,宜昌保证率75%的下泄流量需增加5 171m3/s,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提高灌溉闸自身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利用MODFLOW模型和MT3DMS模型对内蒙河套地区的一个灌区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位、水量、水质和含盐量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抽取地下水灌溉后地下水位略有下降,10年后水位降深量仅为0.057~0.11m,可达到动态平衡。两种灌溉水平下,含水层盐分有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在4%~9%之间。采用微咸水灌溉,淋洗灌溉定额比正常灌溉定额的方案对环境有利,虽然淋洗灌溉定额也使含水层盐分增加,但就增加的幅度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太湖地区典型小流域的近地表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野外试验,分析近地表土层土壤和岩层结构特征,初步确定了含水层计算参数;采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概化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与验证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量约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总量的2倍,山溪型小流域的地表地下水交互过程趋于单向交换,即河道水补给地下水。从含水层储水量变化看,除去蒸散发,通过地下通道流失的水量占据总水量的相当比重,且地下储水的减少量主要依赖降雨入渗进行补给。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揭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量的变化过程,并定量研究流域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可为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保护和滨湖区的地下水潜流计算研究提供预测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
引水流量对引水渠道中水内冰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水电站引水渠道中的冰害会影响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危害当地人民的人身安全。为开展引水渠道中水内冰演变的研究,建立了三维非稳态欧拉两相流模型,动量方程考虑了相间曳力、升力、虚拟质量力,热量传递方程中考虑了冰水之间的热量传递以及太阳辐射、有效辐射、蒸发热损失、水面对流热损失等。模拟分析了不同引水流量下温度及冰体积分数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冰温沿程逐渐升高;水温沿程先降低后升高、沿程出现最低点。冰体积分数沿程存在突变点,且突变点在水温最低点附近。随着引水流量减小,产冰起始位置向渠道上游移动,但最终的产冰量和冰体积分数逐渐减小。通过与黄河上游河道中水内冰演变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