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后期生产区块综合含水逐年升高、采收率提高难度大的问题,引进了先进的微生物采油技术,通过菌种优选、菌液性能评价以及合理注入参数界限选择,成功地开展了矿场研究和试验,试验结果证实,微生物驱油具有较好的降水增油作用,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分级闭合压裂现场试验的设计,探讨了分级闭合压裂的机理,通过试验井与普通压裂邻井的对比,分级闭合压裂井的试油产量和采油产量不同程度地高于普通压裂井的试油产量和采油产量。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油藏原油粘度低、溶解气油比高,采用注水开发方式易见水、自然递减大,为此开展了伴生气驱可行性研究,并结合研究成果开展伴生气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伴生气驱开发技术可使安塞油田高52井区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并初步确定了长10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优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4.
5.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集输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安塞油田主要特点是:低渗、低压、低产,自然环境恶劣,油田地工程建设难度大。在开发建设中,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出一整套适合特低渗透油田特点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形成了独具长庆特色的地面建设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投资,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王窑区属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藏,其主力开发层位长6_1经过20年的开发,目前综合含水57.3%,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水驱效率下降。为进一步动用剩余油,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及先导性试验.现场试验8个井组,实施井组含水下降,改善了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石油规划设计》1995,6(2):14-14,26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地面建设模式长庆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庆阳745100主题词低渗透油气藏,油田地面工程,油田建设,开发方案,模式探索试验的王窑模式根据安塞特低渗透油田的实际,安塞王窑作为一个试验开发区,产能建设的思路介于马岭和延长之间。1王窑模...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SKDAS的界面张力、乳化能力、吸附性能、配伍性能、降压增注能力,并进行了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0.1%数0.9%的SKDAS与安塞油田原油的最终界面张力维持在10-3m N/m数量级。在矿化度为10数90 g/L时,0.5%的SKDAS矿化水溶液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均在10-3m N/m数量级,耐盐性较好。其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且加量越大,乳化能力越强。0.1%数0.5%SKDAS溶液在油砂中的吸附量为0.11数0.14 mg/g。SKDAS和安塞油田清水、采出水配伍性良好。当SKDAS质量分数由0.3%增至0.7%时,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41%数12.84%,能满足安塞油田表面活性剂驱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借鉴国内外低渗轻质油藏热采的成功经验,结合安塞特低渗油藏常规注水的开发实践,选取原油含蜡量高、埋藏相对较浅的塞160区为试验区块,从注采参数、注入工艺及地面流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地开展了热水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热水驱试验井组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热水驱技术为安塞特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能、建立有效驱替系统开创了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徐家围子低渗透油田开展了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试验采用一组由产气的甲烷球菌、分解石蜡杆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芽孢杆菌组成的配伍菌,改善低渗透油田水驱效果差、油井产量递减率偏高的生产问题。试验结果表明,4口试验井已累计增油534.3t,有效期超过110d,投入产出比达1:2.4以上。为高含蜡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原油田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矿场先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矿场试验是中原油田氮气驱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先导试验选取卫 4 2块卫 4 2 14井组进行氮气驱 ,该区块平均空气渗透率为 3 5× 10 - 3 μm2 ,平均孔隙度为 13% ,氮气驱先导试验表明 ,注气的启动压力达到 5 0MPa ,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压力上升 ,上升到一定程度维持稳定 ,稳定注气压力为 5 6MPa ,日注氮气能力为 2 1814 8m3 ,注气后 5 0多天 ,油井产量明显上升 ,累计注液氮 86 3 73m3 ,井组累计增油 6 4 6t,效果明显 ,注气设备在高压下正常工作 ,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主要是长6油藏经过连续三年的综合治理,综合递减连续逐年下降,老井持续保持稳产。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储层特征及开发实践,总结、提出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的主要注采调整技术,即早期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同步或超前注水、沿裂缝注水、高含水区提高采液指数、改变渗流场、加密调整、注水剖面调整、产液剖面调整等,从而提高了单井产能及最终采收率,提高了整体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4.
特低渗油藏微生物矿场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 2 0 0 2年 8~ 9月在 13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吞吐采油现场试验。所用菌种为兼性厌氧混合菌。 13口井的油层按渗透率分为 3类 ,Ⅰ类 6口 ,18.2× 10 -3 μm2 ,Ⅱ类 4口 ,8.2× 10 -3 μm2 ,Ⅲ类 3口 ,4 .5×10 -3 μm2 。单井菌液注入量为 0 .9~ 3.0t,注菌后关井 5~ 7d(一口井关井 2 0d)。原油与菌种作用后正构烷烃分布移向低碳数方向 ,粘度 剪切速率曲线大幅度下移。跟踪检测的 3口试验井 ,注菌后产出的原油含蜡、含胶、油水界面张力分别由 2 7%~ 4 0 %、18%~ 2 2 %、32~ 36mN/m降至 17%~ 15 %、11%~ 16 %、14~ 17mN/m ,产出水中有机酸含量由 5 0~ 6 5mg/L增至 10 9~ 138mg/L ,其中一口井注菌 2 0和 15 0d天后采出水中菌数为 10 7和 10 5个 /mL ,室内实验表明在注入营养物后地层的微生物可继续生长繁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5口Ⅰ类地层井微生物吞吐采油效果 (增油减水 )良好 ,3口Ⅱ类地层井和 2口Ⅲ类地层井效果差但仍有效。对 3口井无效的原因作了分析。图 2表 5参 2  相似文献   

15.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与美国的NPC微生物公司合作,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进行了微生物处理,试验结果一西区中三叠统砂砾岩油藏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一区石炭系裂缝性基岩油藏。本文就此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矿化度及渗流机理的差异对微生物工艺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特殊油藏,须适当调整措施方式,做出最优化的处理方案及引入时时监测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平井组合方式及其井网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是提高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长庆特低渗储层吸水性能好的特点,认为采用直井注水,水平段走向垂直于储层最大主应力方位的水平井采油的井网组合开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扶余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 扶余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基本概况,不同微生物采油工艺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状况。通过扶余油田单井微生物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堵水调剖以及激活本源菌矿场试验的基因跟踪检测和动态分析,分析了影响矿场试验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堵水调剖和激活本源菌共进行341井次,增加原油产量28375t,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2.微生物采油技术工艺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8.
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法通过实验对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岩石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目的了解低渗透储层在物性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分析低渗透储层对物性测量、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低渗透岩心物性对上覆压力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孔隙度与渗透率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在物性测量、储层评价及开发过程中要考虑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结论安塞油田低渗透岩心存在多种孔喉体系,孔隙间片状喉道较发育;而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储存能力上不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改善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采用早期压裂注水可以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