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油沥青中含有大量酸性及碱性化合物,为了研究沥青中官能团不同的组分对沥青性质的影响,利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将沥青按官能团分离成酸碱性不同的组分,并将IEC分离出的各个组分再以不同的比例回添到母体沥青中,考察沥青中各个组分对沥青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组分和酸性组分增多时沥青粘度增大,碱性组分和两性组分增多时沥青粘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沥青质在沥青中的应用沥青是由大量的 a:沥青质,即分散相或胶束相;b:胶质,即胶溶剂;C:油份(由饱和分和芳香分构成),即分散介质或胶束间介质等所组成。另外还存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卟啉),金属和极性分子(如表面活性剂)等微量组分。从化学角度上讲,沥青质是非常复杂的大分子,属于共聚物类,而且只了解其化学平均结构。虽然,沥青质的含量对于每种沥青都有不同,但是,没有不含沥青  相似文献   

3.
胜利原油各组分对界面膜扩张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经典的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将胜利原油分离得到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利用醇碱萃取法得到酸性组分。通过滴外形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上述5类原油组分及稀释原油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振荡频率和各组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活性组分及稀释原油表现出与表面活性剂类似的界面扩张行为,扩张模量均随振荡频率增大而增大,随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角随振荡频率增大而降低,随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加。各组分模拟油及稀释原油形成的界面膜均表现出较强的弹性行为,且按其界面行为可以分为3组:稀释原油和饱和分、酸性组分和胶质、芳香分和沥青质。模量最大值对应的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为稀释原油和饱和分、酸性组分和胶质、芳香分和沥青质。沥青质扩张模量的最大值在 25 mN/m 左右,略高于稀释原油和其它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将辽河油田杜 -84稠油按化学官能团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 ,同时按极性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组分。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及酸碱值测定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又测定了各组分模拟油溶液的油水界面粘度 (IFV) ,考察了油相芳香度、水相 p H值等因素对油水界面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分和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尤其在水相碱性条件下 ,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最高 (p H=1 2时达 0 .1 2 m N· s/m)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较低 ;沥青质的油水界面粘度明显高于胶质。酸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一般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增大 ,而碱性分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增大而明显减小 ,两性分和中性分的油水界面粘度随油相芳香度的变化不大。酸性条件下 ,碱性分具有较高的油水界面粘度 ;碱性条件 (p H=1 1以上 )下 ,酸性分具有很高的油水界面粘度。水相碱性条件下稠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是官能团组分的酸性分或极性组分的沥青质。油相高芳香度和水相碱性条件有利于 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石油沥青是十分复杂的烃类与非烃类混合物,其平均分子量约在1000左右,要详细了解各个化合物的组成及其分子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沥青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其化学组成、胶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主要是利用溶剂沉淀及活性氧化铝吸附方法分离化学特性相近的组分,把沥青分成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四个组分.在饱和烃与芳香烃形成的油分中,还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稠油的组分分离及其基本性质,为稠油组分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将稠油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四组分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采用该分离技术对辽河杜-84稠油和胜利孤岛垦西稠油进行了组分分离,同时用极性分离法将稠油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之后对这些组分进行了元素、酸碱值、相对分子质量及红外光谱等组成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杜-84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36.92%;孤岛垦西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20.65%。元素分析、酸碱值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效果较好,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收率可达95%以上。极性四组分以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最高(2000-3000),且辽河沥青质比孤岛沥青质要大许多,反映出辽河稠油的超稠油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官能团四组分中,碱性分相对分子质量最大(1150-1222),其它由大到小依次为两性分、酸性分、中性分。  相似文献   

7.
采取经典的四组分分离方法(SARS)得到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利用醇碱萃取法得到酸性组分,通过悬挂滴方法系统研究了上述五类原油组分及稀释原油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扩张频率和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各类活性组分及稀释原油表现出与表面活性剂类似的界面扩张行为. 模量均随频率增大而增大, 随浓度变化通过最大值; 相角随频率增大而降低, 随浓度变化而增加. 各组分模拟油及稀释原油形成的界面膜均表现出较强的弹性行为, 且按其界面行为可以分为三组: 稀释原油与饱和分、酸性组分与胶质、芳香分与沥青质. 模量最大值对应的浓度高低顺序为: 稀释原油≈饱和分>酸性组分≈胶质>芳香分≈沥青质. 沥青质扩张模量的最大值在 25 mN/m 左右, 略高于稀释原油和其它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稠油的组分分离及其基本性质,为稠油组分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将稠油分为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和中性分四组分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采用该分离技术对辽河杜-84稠油和胜利孤岛垦西稠油进行了组分分离,同时用极性分离法将稠油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之后对这些纽分进行了元素、酸碱值、相对分子质量及红外光谱等组成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杜-84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36.92%;孤岛垦西稠油中酸性分、碱性分、两性分含量达20.65%.元素分析、酸碱值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效果较好,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收率可达95%以上.极性四组分以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最高(2000-3000),且辽河沥青质比孤岛沥青质要大许多,反映出辽河稠油的超稠油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官能团四组分中,碱性分相对分子质量最大(1150-1222),其它由大到小依次为两性分、酸性分、中性分.  相似文献   

9.
为解析新疆九7区超稠油化学结构、揭示超稠油黏度的形成机理,将新疆九7区超稠油进行组分分离后得到了饱和份、芳香份、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沥青质六个组分,借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与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以核磁共振氢谱为基础的改进B-L法计算得到了稠油各组分结构参数。化学结构模型采用稠环芳烃连接环烷烃和烷基侧链并含杂原子结构单元来表示。计算出的分子模型显示各组分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沥青质与重胶质结构单元复杂,稠环芳烃与环烷烃含量较多,其他组分结构单元相对简单。计算出的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相对误差小于3%,表明采用改进的B-L 法构建出的各组分平均分子结构是合理的。胶质分子、沥青质分子与芳烃分子相互之间存在强烈的缔合作用,构成大分子聚集体结构,最终形成新疆九7区超稠油的高黏特性。图5 表5 参14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SBS改性沥青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华100号沥青为原料,采用溶剂脱沥青工艺和溶剂再循环吸附色谱分离技术将沥青分成三组分;富饱和分(S),富芳香分(A),富胶质(R)。根据微观形态结构的不同,考虑聚合物SBS在不同组分中的存在形式,研究沥青组分与聚合物的相容性,结果发现:饱和分只起溶胀作用,对性质的改善没有什么作用,但不可缺少;真正改善性质的是芳香分和胶质,它们对SBS部分溶解,整个体系呈两相结构,改性沥青要达到最佳性能,其饱和  相似文献   

11.
渣油的催化裂化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渣油分离方法-超临界液体萃取分离技术,并对SCEF窄馏分及其按四组分分离得到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的催化裂化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SCEF按需分配译渣油进行分离,并研究其化学组成和性质,是一个有效的方法;SCEF窄馏分及其亚组分的裂化性能与各组分的组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原油的酸性组分在低质量分数时通过改变油相的等效烷烃碳数(EACN)影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高质量分数时则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使得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胶质对其模拟油-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与酸性组分的规律一致;沥青质的界面活性弱于酸性组分,混合吸附能力较弱,高质量分数时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小幅度升高;饱和分和芳香分只影响油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尼油砂70#沥青基本性质分析,以及四组分的分离研究,结合分子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印尼70#油砂沥青及其组分的性质并结合改进的Brown-Lander法进行结构参数的计算,从而推算出油砂沥青的分子结构.结果 表明,印尼油砂沥青杂原子硫的含量相对较高,沥青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和宏观性质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4.
简介并分析了ASTM现行的测定与回收乳化沥青残余物方法。根据设备投资费用、试验时间与温度以及试样量对诸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尝试性地评价。ASTMD7404试样用量少,比其它方法快捷,可用作快速、定量测定乳化沥青残余物的方法。如果不需要进一步试验,ASTMD6934为一种简单的测定乳化沥青残余物方法。为获取进一步试验用所需残余物,宜考虑选择蒸馏法ASTMD6997和ASTMD7403,若乳化沥青中含有聚合物,即改性乳化沥青,则以采用ASTMD7403为宜;ASTMD7497实验条件接近路用条件,因而适合于为研究珐余物性席而蓑墩张会物.  相似文献   

15.
将石油沥青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组分,研究组分经薄膜烘箱试验前后各组分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H/C 原子比、红外吸收光谱的含氧基团的变化,结果说明沥青中的饱和分变化较小,芳香分居中,胶质变化最大。随石油沥青来源不同。沥青中同样组分抗老化性质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沥青具有强烈依赖温度的流变性能;其流变性受沥青各个组分之间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的制约。一种研究方法是,采用GPC、Iatroscan薄层色谱及液相色谱来测定沥青的化学组成或通过分馏成窄相对分子质量馏分的组成。最近,一些新研究手段(如RMN、扫描技术和扫描或隧道透射电镜)用于确定沥青或沥青的重组分。一般来说,所有沥青可按其渗透作用和环状、球状软化点测定结果来分“级”。但是,简单的组成分析表明,相同等级的沥青并不具有相同的化学组分,或当与聚合物、酸或石料接触时也并不具有相同的流变性能。为了确定沥青组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氧化铝吸附色谱柱将380号燃料油分成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四组分;用元素分析、凝胶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四组分进行性质分析和结构表征;测定了燃料油及其四组分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了水相p H、盐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80号燃料油的四组分中芳香分含量最大,沥青质和胶质含量(w)约30%,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杂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沥青质的氢碳原子比最小、芳香碳率最大;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故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四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沥青质界面活性最大;由于380号燃料油及其四组分中酸性基团占优势,在强碱性条件下它们与水的界面张力大幅下降;水相盐浓度对380号燃料油及其四组分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聚合物SBS和沥青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胜华100^#沥青为原料,采用溶剂脱青工艺和溶剂再循环吸附色谱分离技术将沥青分成三组分:富饱和烃组分(S)、富芳香烃组分(A)、富胶质组分(R)。根据微观形态结构的不同,考察了聚合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在不同组分中的存在形式,研究了沥青组分与聚合物的相容性。结果发现:饱和分对SBS起溶胀作用;而芳香分和胶质对SBS部分溶解,整个体系呈两相结构。改性沥青要达到最佳性能,其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需达到一定配比。  相似文献   

19.
盖芸  陈云霞  孟迪 《石油沥青》2013,27(3):65-67
沥青的化学组分决定了其物化性能和使用性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的测定结果可以指导沥青的生产操作、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在对现行NB/SH/T 0509—2010(《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意见,对完善该方法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索沥青组分与结构特征,采用一种减压吸附分离装置对沥青进行组分分离试验,以凝胶色谱、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对沥青单组分的分子量、特征官能团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饱和分和芳香分多为非极性组分;胶质分子量较大,含有非极性饱和烷烃和极性不饱和烷烃,微表形貌呈针状峰;沥青质分子量最大,由极性稠环芳烃组成,微表形貌呈并排柱状峰。沥青表面的"蜂状结构"主要来源于沥青质和胶质,在其冷凝过程中,因沥青组分凝固点的差异、分子极性及表面张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