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8,(11)
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市,城市国际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现代城市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过程,也是获得新的全球资源配置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在穗外国留学生对广州城市感知及媒介使用习惯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城市国际形象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形象构建中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5)
传统的文化认同研究常常将组织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很少考虑将个人因素纳入研究的核心,甚至将文化认同等同于国家认同,加深了人们对文化的刻板印象,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遮蔽了文化研究的视域。为补充传统研究的缺口,在跨文化商务背景下,对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构,将个体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认同重构的核心,重构之后的文化认同,使跨文化商务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富成效,可以提升跨文化商务沟通战略的质量,为跨文化商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现代社会而言,作为一个类属的"红色文化"在视觉呈现上有其特殊性和扩张力.而符号从人类感知的角度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意义.文章从符号学原理的视角,以红色文化视觉元素与符号学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探索红色文化视觉元素在视觉呈现中的多元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语境下,基于符号学原理的红色文化视觉元素内容体系的建构,可以实现视觉设计的精神重建以及体验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适应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4)
苏州泥塑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构建了以泥为塑的审美哲学和意象视觉语言体系,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展现了苏州地区浓郁的姑苏风韵和多彩的市井民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该文以苏州泥塑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符号、文化寓意、视觉肌理和形态特征等视角剖析虎丘泥人在吴文化语境下的视觉语言呈现方式,以期探寻在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精神能量和物质考量。  相似文献   

5.
天津文化中心作为天津未来的标志性区域,将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采取"一湖、一轴、三区"的规划结构,打造集文化展示与传播、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城市名片。天津文化中心是一处展示如何转换和开发城市中心高密度区域并保护它免受洪水侵袭的实际案例。这是一种在中国所运用的城市设计的创新方案。雨水管理的精致设计,优美的水体景观,舒适的休闲环境,多功用的城市空间,人性化的公园设施、交通组织,所有这些细节共同营造了天津城市之中供人们游览和探索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
<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各种文化信息在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传递与交流,使得社会文化形成多元化态势,也使得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当前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明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多的体现于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出。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句法的分析,缺乏跨语境文化的交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对学生交际文化因素的系统分析和导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跨文化英语语境交  相似文献   

7.
贺优  孙娜蒙 《城市住宅》2021,28(8):170-172
新的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读图时代"宣告来临.图像符号的象征性与文化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承载城市历史记忆、重塑城市理想形象的公共建筑,在全球化语境下塑造独特性与差异性,成为国家和城市的象征.博物馆是靠视觉观看的场所,图像化的博物馆建筑空间体现其视觉表征实践的价值和导向,在进行意义建构和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效果明显.以博物馆视觉表征模式的演变为切入点,探讨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视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天津的风貌建筑一小洋楼是历史给天津留下的一笔财富。这些建筑不仅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而且饱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每幢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天津是一个很洋气的城市。这种洋气是天津多元文化的表征之一,是天津国际化的城市产物。天津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建筑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标志性建筑由于拥有综合复杂的空间内涵属性和对城市空间重要的结构性塑造潜力,彰显着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顶端水准与创作实践思潮风向,亦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跨文化建筑实践的重要类型,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形成自我独立语汇、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话语与身份认同、中西融通交流的重要实践载体。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引,将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空间-媒介复合性”载体,对其所勾连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典型渠道与共融空间进行梳理,并以“空间表达、主体实践、以及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对标志性建筑所构筑的典型通路中的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图景的轮廓与特质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此梳理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咖啡厅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咖啡厅的发展与变革呈现出独特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采用定性研究法,深入分析了北京咖啡厅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交行为和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咖啡厅从简单的饮品销售店转变为多元化复合型的社交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同样,咖啡文化在促进人们交流互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咖啡厅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推动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城市记忆系统研究为基础,对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城市记忆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总结出相应的表现原则与策略,试图获得对五大道地区文化保护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12.
Urban design needs to respond to urban landscapes with historical contexts, while 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place-making process, where the old and new components of a city merge to create new meanings for users.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heritage in its everyday context will enhance place identity, and spatial and historic connectivity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e concept of everyday heritage can be understood as a place and people-led approach towards urban heritage and place-mak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approach through a spatial analysis of historic fortification systems in everyday urban landscapes, and suggests that everyday herit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folding a place’s potential, which positively influences place-making within urban design.  相似文献   

13.
This city profile on Leicester focuse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al diversity in city branding. Through a historical approach,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local authoritie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arrival of different migration flows into the city, in order to redefine its post-industrial identity in terms of multiculturalism, tolerance and inclusivity. In so doing, the paper emphasises the combination of deliberate market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for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foreign businesses and the creation of an open urban milieu where various ethnic groups are free to express and celebrate their own cultures through festivals and event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alignment between place communication and place ‘offerings’ development as the crucial element underpinning Leicester's model for mult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critically assesses the recent challenges that are being posed to the sustainment of a multicultural city image.  相似文献   

14.
张志超  付凯  牟毫 《城市规划》2019,43(2):99-108,118
乾县县城即唐奉天古城,为乾陵的祀奉之城。历时千余年的古城格局与陵邑关系构成了乾县历史文化的主脉。以视线关系作为"城"、"陵"关系的切入点,通过对各时期县城空间格局的恢复模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城""陵"视线关系,并通过县城空间形态单元的划分与构建,借助视觉景观及形态类型学理论探讨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格局中特定点视线与城市格局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旧城更新规划体系中的应用。对延续城市文脉、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凸显城市个性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津城市广场景观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代表了自身城市文化,是津城文化的物化表征之一。论文首先通过运用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法,对天津市津湾广场景观进行实地调研,从行为感知层面挖掘天津市津湾广场景观特色中的现存问题,获取了广场景观丰富的信息数据;继而从广场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广场在城市景观中的文化氛围感知、广场的环境设计效果等十个方面对天津城市广场景观进行解读,挖掘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并对于天津津湾广场景观的改造及未来的二期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decades,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has often become a driving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generation. The focus on culture and history as factors in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extensive in response not only to competitiveness among cities but also to sus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in the cultural sector. In the same perspective of this approach, culture in its broadest sense assumes a decis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interventions where employment and soci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laces, people, economies and traditions. Creative cities are currently work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eneration buil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newal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xisting creative cities may be seen to revolve around the design, pro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urban areas established due to their particular lo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reas become creative clusters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or projects achieved with the help of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conomies of excellence,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quality. Starting from such premises, this article aims to show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ondition creativity in cities – such as new policies, participation, history, place identit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ustainability – and an emblematic case study of creative regeneration. This concerns the HafenCity district in Hamburg, where the history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onstructing the maritime identity and for many choices of urban nature.  相似文献   

17.
身份之场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适于居住的区域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干结构是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亦即如是所说的公共城市空间,为所有公民所有,因此,它必须毫无例外地面向每个人,其所有权、领域及使用必须是公共的。这种公共空间是文化与社会的支撑,赋予公民团体以身份。它是同存共生的景致,是集会社交的场所,调控个中的私密功能以维系此般公共空间的权益尤显必要。因为代表了公民团体的身份,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场所,其身份的表现为人所知并被传承。  相似文献   

18.
圣保罗学院仅存的教堂立面,是澳门最具历史意义的古迹。20世纪初涌入澳门的难民,沿着教堂后院城墙兴建住屋,形成茨林围这一片肌理丰富的违章社区,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保持了独特的田园肌理。不同于主流话语中的宏伟教堂或广场,茨林围保存的是边缘社群的日常生活轨迹和一种活的建筑文化延续,是澳门旅游业在东西融合的主流话语背景下,不可缺少的庶民物质文化财富。规划所强调的循序渐进与人本尊重,更是在后殖民时代建立身份认同的澳门步入公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沈磊 《时代建筑》2010,(5):10-15
近年来,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正逐渐发展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天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建设的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天津城市中心结构的规划调整,集中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城市中心公共职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的可持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保障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架构。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尝试,为中国特大城市中心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特色能为城市带来竞争优势。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特色的内涵与形成机制,然后从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源流关系深入剖析了城市特色的形成根源。最后以梅州为例,在分析梅州的两大特色资源基础后,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讨论了梅州如何建设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