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武顺 《建筑施工》2022,(11):2547-2549+2553
为保证湿陷性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和降水的安全,介绍了一种长短双排桩再加一道旋喷桩锚索的设计、施工实例的应用。阐述了长短双排桩加锚索设计理论的计算模式及支护体系的施工、监测、降水工艺。项目应用结果表明,该支护体系结合了双排桩与锚索各自的受力特点与优点,达到了预期受力变形的使用效果,为复杂条件下深基坑的支护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深厚软土区设计深基坑支护体系,实现既安全又经济同时便于施工的支护结构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珠海横琴深厚软土区某深基坑工程采用长短桩组合支护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本论文针对该项目长短桩组合支护设计、施工和监测资料,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长短桩组合支护体系的受力与变形进行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抗滑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3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在加固边坡时的抗滑特性。边坡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微型抗滑桩能提供较大的抗滑力,降低变形速率,对边坡有较好的加固效果;组合桩加固效果更佳,较单桩抗滑力提高6.8%。桩体破坏有3种形式:桩体弯曲、桩土脱空、桩体断裂;双排单桩裂纹倾角较大,为65.7°,呈弯–拉破坏;组合桩裂纹倾角为33.9°,呈拉–剪破坏;后桩裂纹宽度较前桩大。双排单桩桩体自由段土压力沿桩身呈“S”型分布;后桩承受土压力大于前桩,前后桩最大土压力之比为0.53∶1~0.50∶1;桩前滑面层位存在桩土脱空区,土压力最大值在滑移面上10%桩长附近;桩体嵌固段土压力在下滑力较小时呈倒三角形分布;当土压力较大时呈矩形分布。组合桩由于连梁作用,前桩桩顶产生较大的正弯矩,桩身最大负弯矩出现在滑面附近,前后桩最大负弯矩之比为0.67∶1~0.80∶1。  相似文献   

4.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是一种新型基础形式,通过考虑桩土接触非线性对进行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弹塑性分析,研究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长短桩承载能力,揭示长短桩联合工作机理,对今后此新型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设计思路已引起工程界的重视.通过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进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揭示长短桩联合工作机理,对不同的长短桩的数量、桩长和布桩位置等方面对长短桩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和分析,验证和评价长短桩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此新型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3组CFG-PHC组合式长短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土应力比、应力分布、荷载分担比等性状。试验表明长桩的桩土应力比大于短桩;达到极限承载力后,短桩和长桩的应力比趋于稳定。在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桩间土承载力发挥最多,长桩次之,短桩最少。建议用发挥度组合法计算组合式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且长桩、短桩的承载力发挥度可分别取0.6~0.8、0.2~0.3,认为桩间土强度发挥度β可大于1,并建议取1.4~1.8。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于数字图像的变形测量系统,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的荷载沉降特性、土体变形渐进发展规律;建立了长短桩组合桩基的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对桩周土体细观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承台下土体在加载初期即有相当量的荷载分担,长桩的侧摩阻力在加载后期基本保持不变,而短桩的侧摩阻力仍有一定的增长,长桩和短桩的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尤以短桩削弱较多;长短桩组合桩基中土体竖向位移的影响区域扩展到长桩桩端附近,基础剪切滑动面位于承台边缘及桩端以下局部范围土体中;短桩桩端土体竖向应力较早达到极限,而长桩桩端土体竖向应力在加载后期超过短桩,长桩和短桩桩端土体竖向应力与孔隙率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应用前景广阔的长短组合桩型复合地基,进行了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通过对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和三组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垂直受力特性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和综合,得到了组合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分担荷载比和桩土应力比等随总荷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新的取值标准、破坏模式和破坏标准。研究表明,随着总荷载增加,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的增长率与桩、土的强度或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短桩的承载能力先于长桩得到发挥,长桩承载能力逐渐被调动;破坏模式受垫层的调节,桩间土先达到塑性状态,桩体承受大部分荷载增量,为组合桩型复合地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短桩组合路堤桩荷载分担规律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法,探讨路堤荷载下长短桩组合路堤桩的荷载分担规律。共进行4组离心模型试验,得到不同桩长比时长桩和短桩的桩土应力比随分级加载过程的变化曲线,以及相应的长桩和短桩桩身轴力的传递规律。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基本参数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Gibson地基模拟离心场中软土地基强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增大的特性。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并且进一步研究长短桩组合路堤桩应用于存在持力层时的层状地基中的桩土荷载分担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长桩分担的荷载逐渐增大,而短桩和桩间土分担的荷载逐渐减小,且都趋于稳定值;桩长比越大,长桩分担的荷载越大;存在持力层时的层状地基更有利于长短桩组合路堤桩加固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常用计算模型,做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对其中的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进行来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其中一些比较不合理的假设。最后利用现有的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对结论做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长短桩组合桩是近年来出现的基础形式,在国内外的桩筏基础研究领域还没有较为科学系统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而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的沉降控制原理不仅充分考虑到长桩控制的能力,还综合考虑浅层持力层的承载力,有效减少了长桩的使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本文针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工作形状以及工程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研究,为其安全推广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概述,结构构造和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刚架护坡桩与双排护坡桩的本质差异,并提出了误把双排桩视作刚架分析所造成的工程事故实例。  相似文献   

13.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模型试验及承载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形式,对其承载性状、工作机理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荷载与沉降的关系、桩身侧摩阻力分布、桩身内力以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中长桩和短桩承载性状发挥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双排桩门架—锚杆新型组合支护体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双排桩门架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针对工程实际进行变形分析,提出增设锚杆形成锚杆———双排桩门架式组合支护体系的方法,并与监测数据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15.
黄土地区新型桩基问题研究匮乏,为了在黄土地区引入并推广长短组合桩基础,需深入研究该桩基的承载性状。研制了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在单桩、4根组合桩及8根组合桩工况下通过伺服加载系统对试验装置进行了加载,全面地分析了桩身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的发挥具有异步性,长桩的破坏形式为刺入型破坏,但短桩不是很明显;在4根桩组合试验工况中,桩身承载力极限值与单桩略相等,桩侧摩阻力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与单桩相比有所不同,长桩分担的荷载比例比短桩高;在8根桩组合试验工况中,在每级荷载作用下角桩的桩身荷载均比边桩、中心桩都大,与单桩承载力相比,其长桩(角桩、边桩)和短桩(中心桩)的桩身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均有显著的提高,角桩的桩顶荷载分担比略高于边桩。  相似文献   

16.
 在典型工程的地基加固方案优化设计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短桩加固、长短组合桩加固、长桩加固等方案进行系统计算与分析。作用相同荷载时,短桩加固地基的荷载水平–变形曲线接近天然地基,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的荷载水平–沉降曲线接近长桩加固地基。基础中心剖面上土体的沉降分布及5 m深处平面上的沉降分布也是短桩加固地基接近于天然地基,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接近于长桩加固地基。短桩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具有相似的塑性开展强度及范围,且集中在上部土层。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则与长桩加固地基相似,塑性点往深部传递到桩端持力层。长短组合桩与长桩加固地基的反力分布及大小接近。  相似文献   

17.
《低温建筑技术》2016,(3):101-103
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深基坑双排桩永久支护结构进行受力计算,并对前、后排桩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利用基于Winkler假定计算方法以及理正深基坑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得出三种计算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计算数据在工程实例中得到应用,经三年运营结构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市凯德广场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和现场监测对双排桩进行受力变形研究,经对比分析可知:前后桩桩身位移、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基本呈"S"形或反"S"形;桩间土体加固可减小桩身位移、应力,但不改变桩身受力机理及位移、应力随桩身的变化规律;前后桩受力相似,上端都受到向坑内的弯矩作用,单桩桩身坑内侧主受压,坑外侧主受拉,而桩底端受力刚好相反;桩中心线轴向应力不为零,桩身受土体侧摩阻力和连梁轴向拉压荷载作用;桩间土加固后,桩、土间整体性更强;双排桩桩间连梁主受拉;坑内预留土体深层水平位移随深度基本呈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及其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敏  杨桦  王伟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2):103-108
针对土层中存在上下两层或多层可供利用的桩端持力层,且建筑物对沉降要求较高的情况,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采用简化模型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双排桩-承台-挡墙作为一种新型组合支挡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已有应用,但尚未建立较为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鉴于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时考虑地基抗力和桩-承台协调作用的设计计算方法,推导了桩基和承台的挠度、转角、剪力、弯矩计算公式。并针对具体工程实例,采用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理论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承台最不利位置出现在侧截面跨中位置;前桩为主要承担滑坡推力的结构;桩基弯矩最大值出现在锚固界面以下约0.2倍锚固长度处,剪力最大值出现在锚固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