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较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首先,介绍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设置并分析其内涵;其次,构建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并详细分析各专业具体课程及人才培养规格;最后,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探索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课程体系已在H职业技术学院加以实践,以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和培育路径,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对工科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认识,有利于完善高职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创新核心素养培育方法,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立足现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从专业共建机制、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沟通机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特长生培养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创业导师制三个方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设一支熟悉企业整体工作流程、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到企业顶岗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的实效性,包括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等。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针对注重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杀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实践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专业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专业教育立德树人和实施“专业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面向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开展的“专业思政”建设情况之调研,获得了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情况的20项有价值的信息。对调研结果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虽有起步但推进不佳,且存在不少困惑与障碍因素。研究表明,树立“专业思政”建设全局意识,做好“专业思政”建设顶层谋划,抓基层党建促“专业思政”建设,健全“专业思政”建设配套制度等举措,可以助力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育人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对67个高职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高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存在基础课教师和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教师被排除在团队之外、专业带头人数量少且行政化倾向严重、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脱离行业企业一线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将基础课教师和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教师划分到各专业,构建出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基础课教师、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教师所组成的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的选拔条件,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商科跨专业协同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学生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实践教学资源的跨专业重复建设、校外实训存在安全与管理隐患和尚未构建双导师育人机制等困境。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商务学院打造的“校区乐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从构建专业群“四实”实践课程体系、开发跨专业商业管理实战教学平台、组建全渠道零售经营管理运营团队、打造以“服务”为内核的价值体系、打造校企“双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个方面,阐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科跨专业协同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培训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构、现状和想法3个方面进行调研,并结合企业顶岗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师本身、学校和企业3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今后高职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使锻炼更有针对性,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升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趋势。安徽财贸职教集团集合行业内多家优势企业,联合多家高职、中职院校成立职教集团,走“打开校门办教育”之路。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本文针对安徽财贸职教集团成功实施的“双基双挂”方案,从教师、教学、企业挂职、技能培养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化的方法实践,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指出了该方案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伴随高职扩招100万,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青年教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着职业成长定位不清晰、成长路径较为单一、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现实困境。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工匠精神助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逻辑,以及通过建构职业信仰,激发专业发展动力;精益求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团队协同,构筑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推行校企共育平台,拓宽职业成长途径等手段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助力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对高职院校建立专业教师下厂锻炼制度进行了思考,阐明了建立该制度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期望通过该制度的建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分析校企文化融合存在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认识片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职业引导性、校企文化的融合缺乏双向性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须从校企双方分工协作、提升高职师生对校企文化融合的认识、营造校企文化融合氛围、有序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教学等发展路径,实现双方共同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素质提高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的职业能力素质。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劳动的需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院校国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力度培养校内专职教师、建立国贸类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提高教师整体技能水平;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多方面拓宽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途径,努力建设国贸类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国贸类专业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核,严格执行专业师资准入制度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建设一支与国家示范性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以文化人"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如何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路径,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文化融合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发挥高职教师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等。在传承创新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快速发展,但依据政策规定,高职教育还兼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要广泛开展企业培训,参与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提升培训,通过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提升高职学院的品牌。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培训的重要意义,明确了高职院校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五点高职院校企业培训师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但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缺失阻碍了教师之间的真诚交流与合作,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这种现状,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职教师合作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模具专业的快速发展中,构建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出发,进一步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在实施专业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专业实验室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着力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