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以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5个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值为基础数据,运用脱钩模型计算,从节能、减排等比较分析这5个省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联动情况。研究发现:在节能方面,辽宁、湖北比其他3省好,多数阶段处于弱脱钩、强脱钩状态;在减排方面,5省基本都较差,处于扩张连续状态。各省碳排放量大小与各省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与优势产业类型对地区碳排放量有较大影响,运用先进技术节能减排能够明显的减轻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针对钢铁生产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模型计算了两个典型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而研究了整个钢铁工业的碳排放和碳足迹情况.通过对企业所在地和全国整体植被调查,由于绿色植被面积与碳足迹存在差距,导致碳赤字.考虑到绿色植被增速缓慢,碳赤字逐年增加,因此企业内部的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技术等碳减排策略,对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1996—2012年的产业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数据源,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别对4个时间段(1996—2000,2001—2005,2006—2010,2010—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影响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分别从产业结构、碳密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强度、人口效应等影响因子与碳脱钩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福建4个省份在2010—2012年均呈现出强脱钩状态,其脱钩指数ε分别为-0.150 3,-1.373 8,-0.214 0和-0.006 0,其他时间段多数省份ε在0~0.8之间,呈弱脱钩状态;2)2001—2005年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其平均增速达75.36%,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78%,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为140.53%;3)2006—2010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减少了58 034.94万t,其中山东贡献最大,减少了10 259.76万t;4)3个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反映了碳排放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将带来碳排放的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对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间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南5省(市、区)2000—2012年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多数省区碳排放强度空间属于LH型,表明多数省份碳排放强度较弱,但碳排放强度较强的部分省份依然存在。碳排放强度较强多数是因为能源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分别从这3个方面对减弱该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要求我国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选择长江中游三个省份2010—2020年的数据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碳排放水平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水平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减排效应存在差异。因此,长江中游地区应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Laspeyres指数法对银川市2005-2010年间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与城市碳排放间的关系进行了分解研究,结论表明,银川市6a间CO2排放量增加了112.42%,一次能源消费、煤炭生产、水泥生产是导致银川市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耗能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是导致CO2排放量剧增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一次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较小,是银川市CO2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问题.分别建立能源与产业、碳排放关联模型,探讨了银川市产业结构发展中能源消费变化,表明:银川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空间的基本格局;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有效控制银川市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30个省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各省区的碳排放量,运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建立了包含经济增长、碳排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联立方程来分析区域 FDI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联立方程中每个模型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区域 FDI 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01,间接弹性是0.146,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弹性是0.032,间接弹性是1.882。研究进一步发现区域 FDI、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能源强度都是促进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并且区域 FDI 和区域碳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利用Vensim-PLE软件对湖南省的能源消耗碳排放进行了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通过设置5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17—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以探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对未来湖南省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将继续保持逐年增长的演变趋势,到2030年,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将达到14 174.4×10~4t,约为2017年的1.47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加有着重要的影响,降低煤炭能源消耗和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湖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在初始自然增长、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调控调整5种情景方案下,到2030年时,碳排放量较2017年分别上升47.3%,57.7%,40.4%,27.7%,21.9%。从5种情景方案模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峰值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于2029年达到峰值,综合调控调整方案于2027年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型计算2008—2013年湖南省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碳排放、地均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等碳排放量指标;基于灰色模型对湖南省未来5年能源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能源消耗仍以工业方面的能源消耗为主,且所占比重较大;对于清洁能源使用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能源碳排放量影响较大。预测结果表明,从能源消耗结构上来看,工业能源消耗正在逐渐下降;从能源消耗的种类上来看,对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正在增加,但其速率相对于经济增长仍然较缓慢。因此,要促进湖南省低碳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LMDI模型计算了各因素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值和贡献率,得出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主要的拉动作用的结论.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发电能源结构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应当大力开发新能源发电,改善我国发电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减碳与考虑粮食问题为背景,拟以蛋白质供给观点,应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探讨大豆与绿藻之个案比较,分析台湾大豆与绿藻供给之生命周期能源消耗与碳足迹,并从粮食与减碳等双重观点进行价值探讨.个案大豆与绿藻的生命周期盘查,从摇篮到大门之碳足迹,生产1t蛋白质之大豆所需之碳足迹略低于绿藻,为5.379tCO2-eq.,而绿藻在培养阶段仍有0.7~0.9tCO2-eq.之减碳量.整体来说,以同样生产1t蛋白质,大豆在碳排放略低绿藻,然而随着绿藻培养技术的提升,其单位面积产值将有机会大幅提升,其减碳效益仍有机会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  相似文献   

14.
在测算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0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中部六省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人口规模、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作为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分别研究这3个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05—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的有关数据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2005—2030年的产业碳排放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设定4种情景,对长株潭城市群2011—2030年产业碳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30年,长株潭城市群如果保持2010年以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变,其产业碳排放量将以年均15.99%的增长速度快速上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碳排放、人均GDP、人口、单位GDP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与体现经济增长的人均GDP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BAU、节能、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碳排放、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各类资源消耗集中。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碳排放量也剧增。为建设低碳校园,促进节能减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核算了校园的碳足迹,探讨了校园碳足迹计算软件的设计流程、思路及实现方法,设计了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的碳足迹计算软件,以期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碳核算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