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芸  俞传飞 《新建筑》2011,(2):66-69
叙事不只局限于话语,它同时在非语言形式的其他艺术体裁中存在,如戏剧、绘画、电影等,表现为一种没有讲出来的故事。建筑可以被看成是加入了空间因素的立体叙事文本。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其叙述结构的形式对于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叙事文本和建筑空间进行阅读和比对,通过对两者的历史发展关联性的解读,探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期对当代空间探索作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已逝的加泰隆尼亚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耶斯(下称米氏)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末世界建筑舞台上的新象征派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充满着丰富的象征语言,也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现代建筑中反理性主义一支的一道线索,阿利坎特韵律体操赛训中心这一作品是他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个代表作,本文介绍米氏通过一种"反类型"的写意型设计手法,传达他的反理性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正>"叙事点睛"类散文,属于"叙事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一般先对生活片段、场景或故事进行描写,通过叙事抒发作者的所思所感,再水到渠成地揭示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点睛式地升华文章的主题。要写好这类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开头选好结构。"叙事点睛"类散文一般有两种结构:一事理和多事理。"一事理"即文章只对一个故事进行详细叙述并阐明道理;"多事理"是可通过叙述多件事来反映社会的多种现象和多种哲理认识。在写作中采用"多事理"的结构要注意:一是围绕中心,安排线索;二是过渡要自然平稳,有机结合。行文时可夹叙夹议,但议论要精练,为结尾提供主旨服务。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4):96-97
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叙事手法。了解戏仿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流变,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戏仿叙事有很好的铺垫作用。本文以一种历时性的方法考察戏仿的概念、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总体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1):21-27
叙事分析是一种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文本分析方法。普洛普的直线式叙事分析、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叙事分析、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分析是三种经典的叙事分析理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能指和所指、对象语言与元语言这三组概念体现了叙事分析二元对立的逻辑框架。叙事分析应用于教科书研究,有助于分析教科书中的叙事文本。教科书叙事分析是一种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系统分析,也是一种符号学分析。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对语文课文《祝福》的叙事角色、叙事程序和叙事意义进行全面探讨,能够揭示出隐藏在文本之中的深层结构和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8)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不是简单地将既有的文言文本进行白话翻译,而是对"源文本"的各要素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排列和创造性的改写,通过重组和改编过程,"故事"的意义被重新赋予、追加。鲁迅对"故事"的"新编"过程是一种有独特策略的叙事行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维·苏·奈保尔是当代重要的后殖民作家之一,《半生》是他创作生涯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支撑,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叙事技巧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独特叙事方式。通过倒叙的时间叙事线来探析作者的独特叙述方式对故事表述的高完成度和对读者的阅读理解与兴趣提升的效果。而独特的叙述方法则会使主题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6)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2):63-65
《浮士德》是歌德最为著名的作品,歌德以浮士德一生的经历,影射欧洲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历程,在叙事与主题上体现了前瞻性的辩证法逻辑。歌德在《浮士德》中强调人行动的第一性,将人生的意义通过实践去揭示,同时将辩证法思维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命、善与恶、美与丑的二元对立中,从中体现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发展动因这一哲学命题,具有浓厚的"行动"哲学色彩。笔者将对《浮士德》作品进行探究,分析歌德文本中辩证法的运用,并对其关于"行动"意义的思想突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7)
本文按照文本细读的方式,对鲁迅的短篇小说进行分析,发现鲁迅小说中存在一个主人公"缺席"的现象。笔者选取三个短篇《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为例,运用叙事理论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缺席"这一现象从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主人公缺席现象是鲁迅先生精心安排的一个结构,从而在时间、空间上把故事情节有效的做了延伸,增强了叙述的效果,使得叙事更加的有张力。  相似文献   

11.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5.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同样使用了框架体系的中国传统木建筑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只有被还原至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得到对各自代表的建筑空间的正确解读。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框架体系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进行比较,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中所隐藏的等级观念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突出了文化背景在解读建筑传统时的决定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洪鸿  王进魁  段海 《建筑》2006,(8):34-38
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最近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一级项目经理数据库,规范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管理。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迅速建立起一整套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为此,本刊将对各地建筑市场管理处的负责人进行专访。欢迎有关同志就“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转变监督管理方式”这一话题,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美国早在几十年前就确立了杜绝所有森林野火的国策,一直奉行至今.按理说,该举措出自良好的动机,充满着理性和善意,应该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人逐渐认识到,这项国策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留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