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众 《变压器》1998,35(7):39-40
防止螺旋式绕组反弹及出头偏移的工艺李众(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沈阳110025)众所周知,螺旋式绕组的主要特点是并联导线根数多,线饼成螺旋状,适用范围通常为低电压大电流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其结构特点取决于并联导线的换位和油道的配置。通常,在绕制螺旋式绕组时...  相似文献   

2.
1前言双列螺旋式绕组多用于低电压、大电流变压器上,其为10根~60根扁导线并联,传统的绕制方法是在卧式绕线机上进行。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加,绕组工作电流的相应增大,绕组的附加损耗也增大。因此广泛采用换位导线绕制双螺旋式绕组,换位导线并联根数为1根~12根,宽厚比为2~5。而对于部分宽厚比达到3及以上、辐向较大(100mm以上)且并绕根数较多的绕组,在卧式绕线机上绕制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螺旋式绕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变压器制造领域的绕组结构,由于并绕导线根数多,导线屈服强度大,很容易发生导线回弹、翘曲、沿圆周方向偏移扭曲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螺旋式绕组结构中导线弯曲、回弹受力特点,计算螺旋式绕组制造阶段的导线受力情况,找出应对导线回弹的方法并加以验证,保证绕组在制造和运行中的质量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螺旋式绕组最佳换位位置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5.
《高电压技术》2021,47(9):3218-3225
在低压螺旋式绕组中采用换位结构未能完全消除绕组内环流,并联导线间的电流仍存在差异。分析换位结构下绕组电流分布特性是计算绕组短路电磁力的基础和前提。以往在计算短路电磁力时,往往忽略短路电流的分布特性。在考虑换位结构的基础上对两种110 k V变压器低压绕组的电流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发现低压绕组导线回路间电流差值与峰值电流平均值的比值最大可达8.67%。绕组结构变化引起的导线回路漏感抗差异是导致并联回路电流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同时,计算获得了不同电流分布情况下低压绕组各线饼中导线受到的电磁力分布规律,发现电流分布不均匀程度越大,导线在换位前后电磁力改变量越大,最大可达5.9%。定义导线回路间电流差值与峰值电流平均值的比值为绕组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发现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随高度hc、导线辐向宽度wc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比较了两种类型低压绕组中电磁力分布特点,对螺旋绕组结构设计提出了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变压器设计过程中结构参数的选取和校核绕组短路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清石 《变压器》2022,59(4):11-14
对于电抗器具有电流大、匝数少的特点,其绕组一般采用多根导线并联的分段层式绕制方法,而分段层式的换位方法一般采用每段每层分别完全换位,这种换位方法虽然可以达到完全换位的目的,但是大大降低了绕组绕制的效率。本文中作者针对该问题采用漏磁对导线产生的涡流进行了精确计算,优化了换位方法,以实际的电抗器作为计算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尚雅俊 《变压器》2005,42(10):22-22
1前言 大型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因电压低、电流大,所以较多采用多根导线绕制的螺旋式或连续式.但是在绕组实际绕制工作中,因导线换位较繁杂,很难达到技术要求,所以现在多采用换位导线代替多根并绕导线.这种导线在绕组绕制过程中工艺性较好,既能有效地降低附加损耗和涡流损耗,也能提高变压器绕组的机械强度.但是,换位导线绕制的绕组,其出头折弯比较难处理,而这是变压器制造中的一道重要加工工序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变压器的整体质量.在绝缘试验中出头折弯部位,出现放电和绝缘击穿的情况较多.传统的工艺处理方法是使用一些常规的90°弯折工具进行弯折,但是折弯后的导线部位易出现较大扭曲变形,且导线漆膜破损较严重,人员操作也比较费力,出头进行绝缘包扎后多因尺寸超差难以放入绝缘端圈开口处.  相似文献   

8.
针对2006-2010年蒙西电网9台220 kV电力变压器发生事故损坏的情况,从损坏原因、运行时间、损坏部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防止变压器损坏的措施,即对于大容量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尽量不采用螺旋式结构,优先采用半硬自黏性换位导线绕制.并对新变压器选型厦变压器的运行、维护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一台±800kV换流变压器调压绕组进行设计结构优化。调压绕组初期采用单螺旋式结构,8根导线并绕,经对结构仔细核算并仿真分析,发现存在设计安全隐患。后将调压绕组改为单层圆筒式结构,并改变出头排列方式,为16根导线并绕。对单螺旋式绕组和单层圆筒式绕组结构和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进行了工频电场、雷电冲击、温升和抗短路...  相似文献   

10.
连续式绕组环流损耗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素同 《变压器》1998,35(7):28-28
连续式绕组环流损耗的计算董素同(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保定071056)图1连续式绕组等效换位对于多根导线并绕的连续式绕组,虽然相邻线饼之间都要进行一次标准换位,但其换位效果与只在绕组中部进行一次标准换位相同,即连续式绕组等效换位如图1所示(以6根导...  相似文献   

11.
夏光炬  江忠森 《变压器》1995,32(11):26-26
多根导线并联绕制的连续式绕组,除了通过额定电流IH外,并联导线间还有环流流通。由于绕组结构各异,要准确地计算环流和环流造成的损耗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套装好的变压器绕组,消除其环流,降低绕组的损耗与温升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主要讨论3根导线并联绕制的连续式...  相似文献   

12.
《变压器》2015,(2)
<正>1前言随着电力变压器单台容量的增大,绕组的电流也随之增大,较大截面的换位导线和多根换位导线并绕得到了应用。换位导线由于它能够减小环流降低变压器损耗,已经在大型高电压变压器中广泛使用,换位导线所绕制成的绕组所占空间要比普通导线绕制的绕组小,也对改进绕组绕制工艺起到一定的作用。换位导线内各根漆包扁导线之间不允许有短路现象的存在,其内部单根导线采用聚酰亚酯薄膜或采用环氧"固化"等措施使得线芯紧密组合在一  相似文献   

13.
超导变压器几种不同绕组形式的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绕组各支路或并绕导线间漏电抗小小的不平衡将会引起很大的环流.环流的存在使得磁场分布更不均匀,进而影响交流损耗和临界电流.本文采用磁场计算与电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用有限元法分析磁场并计算反映支路间电磁耦合的电感矩阵的基础上列写电路方程,计算了低压绕组取圆筒式、螺旋式和饼式等三种形式8种情形的环流,并分析了支路电阻对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仅从减小环流看,圆筒式绕组较螺旋式和饼式绕组更适合具有多根导线并绕的情况;而从减小环流和减少导线焊点考虑,双螺旋式绕组具有优势.同时还证明就环流来说,不能将二次侧圆筒式绕组各层两端短接后用铜线过渡到相邻层来代替绕组轴向并绕导线在层间的换位.  相似文献   

14.
利用Infolytica MagNet对双层螺旋式绕组漏磁场及绕组导线间的电流分配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和测量,对比分析了双层螺旋式绕组的电流分配特性,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连续式绕组的经典换位、改进型换位、潘戈换位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给出了绕组的绕制实例。  相似文献   

16.
1引言变压器中的绕组一般被比作变压器的心脏,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大中型变压器一般使用纸包扁线或者换位导线,在绕组绕制时,目前主要使用卧式绕线机和立式绕线机进行绕制,绕制时通常正饼绕制较简单,困难主要在于反饼绕制阶段。卧绕绕组的反饼通常是使用锲形工装来绕制临时饼,然后操作者配合进行人工将临时饼从下到上摆放好。  相似文献   

17.
詹华成 《变压器》1998,35(2):30-31
饼式绕组临时反饼的平绕方法詹华成(保定天威集团大型变压器公司,保定071056)1前言近年来,在超高压大容量的变压器设计制造中,大多数的厂家均采用具有显著优越性的换位导线作为绕组的导电材料。换位导线一般采用在220kV及以上的变压器绕组中,目前在11...  相似文献   

18.
杨柏俊  冯斌  苏成勇 《变压器》2007,44(10):20-24,32
研究了三列螺旋式绕组"8字"循环换位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绕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9.
牛宝刚 《变压器》2001,38(12):27-27
1引言 绕组是变压器的心脏,其绕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变压器的整体质量.因此,绕线机应具有较平稳的起动特性,从而可避免冲击性的起动给绕线工作造成困难.此外,它还应有较好的制动性能,在停车后不因惯性而继续转动,更不应由于线盘的拉力或绕组的重心不平衡而使绕线机反向转动.对于多根导线并绕的螺旋式绕组,即使绕线机出现很小的反向转动,也会造成已绕好的线匝松散.同样,对于其它结构形式的绕组也会造成线层、线段松动,"换位"位置不正等缺陷.同时,为提高绕组的绕制质量,绕组绕制速度应保持在10r/min以下,并且要求绕线机的转速连续可调.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采用变频调速器对公司的大型卧式绕线机进行了改造. 2变频调速器的应用 2.1调速原理 由电机转速公式得出结论,电机的转速与电源频率.f成正比.因此,通过变频调速器改变电机的电源频率可调节电机的转速.由于电机的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2.2具体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频磁性元件在功率电子电路中大量应用,其性能影响着整体的效率、体积和成本。本文从绕组的绕制方法,绕组与铁芯气隙相对位置、绕组导线绝缘层厚度及绕组形状等方面,探讨了对磁性元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