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不同地域下的民族审美意识及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传统陶瓷造型、绘画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术语学上讲,艺术可以分成两类,即"实用艺术"和优美艺术"。"实用艺术"就是治金、针织、陶瓷技艺,也就是说,实用艺术指的是"专门制造实用品的艺术(即技艺)"。而"优美艺术"这个词组则意味着"专门制造优美的即美的东西的技艺"。那就是说,这种成问题的术语学打算把任何使用它的人都变成艺术的技巧论者。幸运的是,除了在少数古文之外,术语"优美艺术"已经陈旧得不再使用了,然而这究竟是由于普通拒绝它所表达的观念,还是仅仅出于方便才把它缩写为"艺术",这一点还不  相似文献   

3.
蔡青 《陶瓷研究》2011,(2):38-38
一、陶瓷艺术的线性美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线条构成了陶瓷艺术抽象或具象的轮廓和面貌特征。历来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线条在主观体验中融合进人的审美情感。陶艺家对陶瓷材料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克服工艺上的局限,充分利用陶瓷艺术的优势,拓展了陶瓷中线条的更为广阔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4.
陶瓷艺术则是以陶泥或瓷泥为原料,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而形成涵养丰富的艺术品。现代陶瓷发展到今天,创作者们通过作品的造型、肌理、材料、纹路与釉色来充分表达创作理念。创作者审美情趣的表达已经成为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灵魂。论文从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现代艺术陶瓷的特点及几种创造趋势,并与传统陶瓷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并发展现代艺术陶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千年青花一火成,青花瓷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变化。窑变青花一改手绘、贴花等,集结青花瓷和窑变的魅力,创青花瓷新形式、新理念,进一步彰显了陶瓷材质的无穷魅力,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陶瓷百花园中一朵令人向往的奇葩,填补了陶瓷青花艺术的空白。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创作窑变青花的经历,阐述窑变青花的制作过程,发掘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  相似文献   

6.
超越之美表现在思想中,是乐观旷达、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人格魅力;超越之美表现在艺术中,是艺术生命的灵魂,是灵感产生的导火线。超越之美是人性升华,思想净化,艺术提升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8.
成德龙 《佛山陶瓷》2013,(11):44-46
青花瓷艺术的文化审美在于,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方法、形式、审美原则来反映本民族眼中的世界.陶瓷艺术的民族性跟其他艺术门类的民族性的核心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表现每个民族所具有它本身的特征、表象、理念、意识形态,并运用艺术手法加以表现出来.本文以青花瓷艺术的文化审美为切入点,剖析青花瓷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瓷器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与文字相结合,以增加其文化内涵,从而受到众人的喜爱。由此不难看出人们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使更多优秀的作品由此得到推广,陶瓷艺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德化瓷雕中白瓷的含铁量较低,而且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强,不易断裂,如果将其与简体汉字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挥艺术的独特作用,体现美的意义,现我们就简体汉字与白瓷的结合之美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陶瓷问世不久,先辈们就发明了陶瓷装饰,虽是寥寥几笔,但从先辈们的主观意愿上是为了让陶瓷更美观,更有欣赏价值,因此先辈们在洁白的陶瓷上大显身手,创造发明了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粉彩装饰艺术瓷。粉彩艺术之美使陶瓷载体更丰富,更有表现形式。它凝集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审美特征、审美内涵,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而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一、粉彩装饰的形成与"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并在朝代的更迭中得到调整,最终流传于社会,承载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追求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势,推动艺术领域和文化领域的高速发展。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美学中,不仅能以具体的美学作品,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还能为艺术美学领域赋予新的内涵,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鉴于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应用对二者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分析二者结合可行性、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日益多样化,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开始重视自由情感的表现和作品对于观赏者的抨击力,更具创作者本人个性的另类"残缺肌理"也成为一种审美概念。残缺肌理的运用是作品内在的审美能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使得作品本身更具内涵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爱默生曾说:“我们把美归结为质朴无华,实实在在,恰到好处。”朴素其实简单而言,就是恰当,得体,不做作,不矫饰,不遮掩,直抒胸臆。朴素还体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也表现为超功利,超脱一切内在和外在的欲望的束缚,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切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坚持朴素的审美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玻璃艺术创作中,保持朴素的审美观是绝对可取的。图1,作品中透露出质朴的审美取向,去芜存简,造型简单而不失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4.
紫砂作品具有丰富的造型和多样的装饰手法,它突破了实用性的审美趣味,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备受大众百姓、文人雅士的青睐。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标准,与紫砂艺术具有互通的美学审美观。本文从谢赫"六法"的角度分析紫砂艺术传承、创新之美。  相似文献   

15.
所谓材质美是决定工艺美术物品审美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十分强调工艺物品材质之美,《考工记》中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材美工巧,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里所说的材美、工巧就是指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而且技巧必须要精。材料作为工艺美术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工艺美术作品的基本内容,是工艺美术作品艺术审美的表现载体。  相似文献   

16.
栗翠 《中国陶瓷》2021,(12):118-121
辽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器物的造型、装饰纹样亦或釉色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审美内涵.辽瓷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风貌可谓是契丹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化,它不仅体现了契丹民族质朴无华、坚韧豪迈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体现出契丹民族对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更是契丹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凝结.所以,基于契丹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考察...  相似文献   

17.
宜兴紫砂,作为民族艺术玫宝,同奇石、兰花一道称为文人三雅.明朝正德年间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壶,首开紫砂壶之先河.六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紫砂人锦心巧手,创造了独有的紫砂工艺技法,以宜兴独特的紫砂矿土制成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茶具、文房雅玩、花瓶、花盆、雕塑等,由于紫砂材质的天生丽质及造型的古朴典雅.尤其是紫砂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艺术品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郭峰  唐玲 《佛山陶瓷》2013,23(2):47-49
腹有诗书气自华,图有形神气韵生。气韵作为品评艺术作品的重要参考,历来受到艺术评论家的重视,南朝齐画家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准则之一。中国绘画的最境界第是气韵生动,在传统美学中,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源,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说,气韵是兼顾于传统艺术与哲学的学术用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所在。陶瓷绘画中的山水题材历来寄寓了艺术家对山水灵性、悟性的渗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通过解析气韵的内涵,结合陶瓷绘画的创作心得,谈谈气韵在陶瓷山水绘画中所蕴藏的大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茶文化大环境的陶冶下,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尤其是文人、艺术学者的参与,把紫砂文化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外在的鉴赏价值.在延续传统壶艺的进程中,有借鉴、有挪用.追求作品完美是历代艺人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海菲 《中国搪瓷》2011,(10):22-25
在北京的天坛文化圈,有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一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珍品馆内分别陈列着珠宝、金属工艺、首饰、陶瓷、家具、漆器等民间工艺29大类,代表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成就。而且馆内还系统地收藏了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民族艺术的珍品,并举办常设展览和多种专题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