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分析了悬索桥使用隧道式锚碇用粘结式预应力锚固系统的局限性,创新设计了新的粘结式预应力锚固系统并应用于悬索桥中。该研究成果经试验与应用表明,新型锚固系统具有锚固可靠、受现场环境影响小、耐久性好等优点,可为今后在悬索桥使用隧道式锚碇用粘结式预应力锚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某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对悬索桥隧道锚工程进行防排水设计与施工。介绍了悬索桥隧道锚的防排水设计原则及构造特点,详细阐述了隧道锚防水工程的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缺陷处理。  相似文献   

3.
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东隧道式锚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东锚碇采用隧道式锚碇,是我国第一座建造在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分布的软质岩地质条件下的大跨径悬索桥隧道式锚碇。该文介绍隧道式锚碇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4.
锚碇锚固系统是大型悬索桥主缆的承力构件,是悬索桥的生命线工程。悬索桥隧道锚中多采用弯束状的预应力钢束,与顺直管道的预应力钢束相比,锚固系统在设计上、生产上、施工上增加很大困难。本文介绍弯束可换式锚碇锚固系统在湖南矮寨特大悬索桥上的应用情况,借此总结经验,为以后相似的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黄文  徐郅崴 《四川建材》2019,(2):152-154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相对于重力式锚碇节省了工程造价、有利于环境保护,隧道式锚碇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简述了隧道式锚碇自应用以来取得的一系列设计成果,如:锚区选址、尺寸拟定和围岩参数等,以及现在对隧道锚受力特性的认知,如:工作性状、破坏机理和研究方法等。对目前各种解决途径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工程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结合岩溶地区新型悬索桥工程实例—中缅天然气管道澜沧江跨越工程,介绍了隧道式锚碇综合勘测技术;通过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跨孔电磁波CT、波速测试、钻孔全景数字摄像、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研究了锚碇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从地层分布情况、岩溶发育、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水文地质特征等多个方面对岩体工程地质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工程经验,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并对设计及后续施工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隧道锚碇围岩的力学特性,以几江长江大桥隧道锚碇项目为例,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详细地归纳和总结了隧道锚碇围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要点,给出了工程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和砂岩的力学参数试验值与建议值,为重庆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工程岩体力学参数提供了参考值,为开展悬索桥隧道锚碇围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提供了试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建筑工程工作中悬索桥这一名词并不陌生,是一种用主缆线受拉力的主要桥梁结构。当设计的桥梁跨度较大时,一般采用这种设计,主要是由于其有较大的拉力,受力合理,能够很好的承受重量。本文将针对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型钢锚固系统施工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系统力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系统数值模拟结果,通过现场原位相似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研究了锚碇系统的力学行为特征、变形机制及稳定状态。结果表明,在主缆张拉和运营阶段,围岩对锚碇的夹持作用是以锚碇前底板为支点来抵抗锚碇体后部向上转动和向前滑移。岩锚初始预应力、自由段长度、外部荷载量值控制着锚索及锚碇在锚碇系统中参与的荷载贡献值和作用时机。锚碇体倾角、长度、放大角、接触界面粗糙度及结合程度影响锚碇位移和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隧道锚是悬索桥的主要承力结构之一。本文在对隧道锚碇系统承载特性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岩土材料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和锚碇围岩的受力特点,考虑到岩土体类型与性质、地形坡度和锚碇体形态等因素对锚碇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试验来研究这些因素对锚碇系统可能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隧道锚围岩的破坏程度及模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已有关于厚覆盖层地区锚碇基础试验研究,分析重力式沉井锚碇基础的受力机理,并据此理论提出一种新型的悬索桥锚碇基础——根式锚碇基础。结合工程实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根式锚碇基础在两种假设工况(单独均布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和两种工程实际工况(锚碇施工结束和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整体变位情况,初步分析根式锚碇基础的受力机理及变位值,同时结合根式沉井基础和根式锚碇基础的现场测试分析,验证该锚碇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根式锚碇基础在群井底部反力、井壁反力和根键反力的共同作用下承担上部主缆索力,受力合理,其竖向和水平变位满足类似工程中关于锚碇变位要求及国内外相关规范规定,可作为厚覆盖层地区大跨度悬索桥的一种极具潜力的锚碇基础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杜涛 《山西建筑》2011,37(12):167-169
结合自锚式悬索桥的锚碇部分受力较为复杂,设计要求较高的特点,依托几个工程实例,阐述了自锚式悬索桥锚碇部分的合理结构,用计算数据加以证明,并提出建议,对今后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力式锚碇是悬索桥采用的主要锚固形式,其与边坡岩土体直接作用,作为悬索桥缆力的直接承载构建影响着边坡稳定性。文章以重力式锚碇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极限平衡法推导出交通荷载下重力式锚碇边坡稳定性计算公式,依托泸定大渡河特大悬索桥工程,利用所得公式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重庆鹅公岩大桥隧道锚碇围岩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设计采用悬索桥方案。东锚碇为隧道锚,布置在粉质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岩体中,锚碇及围岩体的变形状态直接影响大桥的稳定和安全。为了了解锚碇及围岩体在张拉荷载下的变形状态及围岩极限承载能力,对围岩及锚碇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包括岩体参数试验、1:12.5实地结构模型张拉试验、数值分析及灰色GM(1,1)模型预测等。研究表明:锚碇及围岩变形较小,变形处于弹性阶段;灰色GM(1,1)预测出岩体极限承载力为设计荷载的6.09~6.15倍。锚碇处于安全状态。并有足够安全储备。试验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隧道式锚碇是悬索桥施工中常用的缆索受力系统,常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层,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减少施工对中夹岩层的扰动,本文依托浙江官山某隧道锚工程,基于隧道锚开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分析中夹岩层的变形规律,确定中夹岩墙变形敏感度较高的部位和保证岩墙稳定性的关键时间节点,并提出隧道锚支护强化范围,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依托工程。  相似文献   

16.
锚碇作为跨江悬索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形位移和受力状态直接影响到悬索桥的安全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而锚碇体的埋深、大小和长度等因素都会对隧道锚的承载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以某长江大桥北岸拟建于泥岩上的隧道式锚碇为背景,在保证挖方量一定情况下,通过控制锚碇埋深、截面尺寸、扩展角及锚塞体长度4个参数,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研究了隧道锚各结构尺寸参数对其承载性能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承载力较低的软岩上修建浅埋隧道锚,锚碇体最大变形位移主要与后锚面的尺寸有关,后锚面尺寸越大,隧道锚承载特性越好。同时获得了优于原设计的锚碇结构各尺寸参数。对已建成的实桥锚固系统的破坏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其破坏模式为锚碇围岩受侧向挤压后产生破裂而导致的锚碇体被整体拔出,以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传统沉井基础力学性能的缺陷,提出了新型的根式锚碇基础。针对根式锚碇基础设计方案,利用现场试验数据对根式基础中根键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根式基础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对根式锚碇基础中根键部分进行设计简化计算,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简化的设计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根键的压入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的极限承载力,根式锚碇基础用于大跨度悬索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矮寨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爆破施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变位特征分析模型群,得到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缆拉力的作用下,模型以竖向和沿桥轴向的位移为主,作用表现为使锚碇沿大缆拉力方向滑移和竖直向上抬升。在损伤度D = 0.1,0.4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存在2个拐点;当损伤度D = 0.2时,曲线为单峰值曲线,两锚碇附近围岩位移场分布均匀,锚碇隧道围岩对大缆拉力的分担、传递效率较高;而当损伤度D≥0.3时,以左右锚碇为中心,不同损伤度条件下隧道式锚碇位移特征曲线上出现两个峰值点,两锚碇的位移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位移等值线逐步分离;D≥0.6时,锚碇位移大幅增加,两锚碇的位移场完全分离。鉴于以上结论,可以考虑将损伤度D = 0.2作为锚碇隧道围岩损伤度安全阈值Dcr,D = 0.6作为锚碇失稳破坏的临界值Dur。  相似文献   

19.
重庆长江鹅公岩大桥为三跨连续加劲钢箱梁悬索桥,主跨径600m。悬索桥锚碇承受主缆巨大反力,是悬索桥的关键部位。经综合分析桥址的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及总体设计的要求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决定长江西岸侧采用三角形刚构重力式锚碇并介绍重力式锚碇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0.
重力式锚碇基础的抗滑稳定因地质情况不同而相差较大,在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及《悬索桥设计规范》在锚碇基础抗滑稳定方面的规定不甚详细的实际情况下,金东大桥东川侧(右岸)锚碇在基础施工前,通过1:30几何比例相似模型进行原位相似模型试验,以验证锚碇基础及围岩基础及围岩质量是否满足要求,研究重力式锚碇极限条件下的失效机理,达到优化锚碇设计参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