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杨译《红楼梦》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常时期完成的,所以译文不得不体现出当时国内政治需要。又因为译者希望体现出原书中的文化成分,所以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以忠于原文为首要考虑。而霍译《红楼梦》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口味,舍去了原书中一些次要的细节,注重翻译归化,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3.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Verschueren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双语交际的翻译过程必须顺应语境成分、语言结构和翻译的动态过程。杨译本《红楼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翻译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保持了原作表达的宗教概念,体现了对原作的忠实.霍克斯和翁婿的译文,将原文里的道教或佛教概念都转化为西方的基督教概念,有违忠实性原则,但更容易被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从目的论角度看,后者似乎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大量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在杨氏与戴氏英译本中各有千秋。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两个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之得失,认为在不同的认知情景下,译者的认知模式决定其文化词汇翻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大量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词汇的翻泽在杨氏与戴氏英译本中各有千秋.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两个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之得失,认为在不同的认知情景下,译者的认知模式决定其文化词汇翻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11.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从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出发,各自运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对比分析《红楼梦》章回目录翻译,可认识和解释这两种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人物权势关系纷繁复杂、等级制度森严的微型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复杂权势等级关系的便是一套庞杂的称呼语.从权势建构的角度审视<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发现大量体现权势等级关系的称呼语被替换或简化,造成了与原著在权势关系建构中的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杨宪益夫妇和戴维·霍克斯译文为研究《红楼梦》习语英译策略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文章选取《红楼梦》中50则包含有动植物意象的习语,通过举例分析,对二者在处理这些习语时所采用的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意象替代、意象替代并释义的翻译策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寻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角度和文化取向下不同的英译手法、效果以及优劣得失,以管窥习语中英转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5年国内《红楼梦》诗词翻译研究的文献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研究表明:近10年来,《红楼梦》诗词研究与《红楼梦》诗词翻译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两者间具有正相关性;对《红楼梦》诗词的研究,一方面是宏观的诗歌意象及文化角度的探讨,另一方面是微观的诗词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在这方面,主要集中研究的是归化和异化2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往往会省略双方共享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文化缺省往往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原文本中缺省的文化内容该如何取舍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关联理论出发,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提出衡量文化补偿是否适量的标准,并结合《生死疲劳》英译本,具体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注法、上义词替换法、隐含义阐释法、零译法,有助于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是辞格,但随着认识的深入,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隐喻无所不在,隐喻的理解也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文章从《红楼梦》的英译本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不仅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文学作品是对空间的表述和再现,同样隐喻了权力关系之间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纠缠。通过对中国名著《红楼梦》和英国小说《鲁滨孙飘流记》的重新解读,可以分析和探究它们的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典故,充满着丰富的互文性。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从互文性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认为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把保留原语互文关系和文化特色放在首位,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典故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和归化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各显优势.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灵活运用了异化和归化的手法,探讨了扬译本采用归化译法的场合和条件,并对有关例句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相似文献   

20.
对于同一首诗,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叙述和人称视角来翻译,常常会引起诗歌意境的微妙变化,使读者产生差异性的阅读体验和意境联想,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不当的人称视角则有可能导致诗歌意思的误读。选取《红楼梦》中经典诗词的不同翻译版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不同叙述视角对诗词内容和意境传达的差异,以期对选取恰当的翻译视角的效果及方法研究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