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实测了湖南省衡阳市某商业中心一台空调风柜的风系统内的空气品质及风口正下方呼吸区的室内空气品质,分析了空调系统风管内气溶胶微粒的沉积取样数据、风管内及室内外相关参数(TVOC、CO2、粉尘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方形通风管道中粒子沉积的拉格朗日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一维耦合拉格朗日旋涡粒子相互作用模型,数值模拟了7m/s和9m/s空气流速下直径为10~200μm的粒子在水平和竖直光滑方形通风管道内的沉积速度。结果表明,在水平管道中,粒子在管道底部的量纲一沉积速度高于垂直壁面和顶部,沉积速度受摩擦速度和粒径的影响较大;在竖直管道中,对于10~80μm的粒子,量纲一沉积速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于较大的粒子(粒径约大于80μm),量纲一沉积速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略微减小;流动方向(向上或向下)对粒子的沉积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拉格朗日模型对不同送风速度下,直径为1μm~100μm的粒子在水平光滑通风管道内的沉积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送风速度和粒径对沉降速度的影响.结果表面,在水平管道中,粒子在管道底部的沉降速度高于垂直肇面和顶部,沉降速度受送风速度和颗粒物直径影响很大.以南京地区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依据,按照风管清洗规范,针对不同过滤效率的风管,对其使用时间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雷诺应力气流场模型(RSM)和随机轨道粒子模型,对粒子在空调系统风管渐缩段内沉降规律进行了探讨,模拟了粒径为10~200μm范围内的7组粒子,在入口平均风速分别为4 m/s、6 m/s、8m/s时,在渐缩段各个表面的沉积情况,并与渐缩段前直管段的沉积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粒径在10μm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在混合通风形式为主的办公通风室内温度场及速度场作用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0.1μm、25μm及5μm粒径颗粒物,主要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颗粒物的室内沉积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室内的浓度衰减速度差别很大,小粒径0.1μm和25μm颗粒物在室内分布较均匀、沉积率较低,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大粒径颗粒物5μm在室内分布不均匀,受重力及室内气流组织影响明显,较多地分布在室内的下部及靠近风口处,沉积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估病房室内空气质量,保障设计及运行管理效果,采用IWL-6型六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集器对重庆市某综合医院3个内科空调病房进行现场采样,通过培养计数与镜检分析,获得了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发现各科室均有一定的浮游细菌污染,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浓度与温度、人员密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科室类型无显著相关;夏季病房浮游细菌浓度高于冬季,儿科病房最高,浓度为2 865cfu·m~(-3)。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与季节相关,冬季主要分布在Ⅰ级~Ⅲ级,夏季主要在Ⅲ级~Ⅴ级。冬、夏季病房空气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大于夏季,但均小于4.7μm。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分析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情况、分布特征及暴露水平。在对学校不同建筑冬季室内外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医院不同功能场所室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大小、粒径分布和暴露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医院各场所冬季室内细菌气溶胶浓度为(82~841) cfu/m~3,真菌为(60~354) cfu/m~3,细菌与真菌浓度比B/F为1.91~5.10。2)医院室内细菌气溶胶的中值直径为(2.33~3.75)μm,真菌为(2.43~2.69)μm。且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中值直径均小于室外。3)医院室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对医务人员的日均潜在暴露量为(1 406~4 183)cfu/d和(485~1 601) cfu/d,对就诊人员的日均潜在暴露量为(144~1 101) cfu/d和(50~400) cfu/d。4)医院室内微生物气溶胶对医务人员的日均暴露量和潜在暴露量明显高于就诊人员,且测试医院门诊大厅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对医院人群的暴露量均高于呼吸科候诊厅、儿科候诊厅和口腔诊室的暴露量。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区春、夏季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且与环境空气质量、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了解青岛市空气微生物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采用SAS ISO100空气浮游菌采样仪和Andersen FA-I型6级空气微生物取样器采集空气微生物样品,分析青岛市区街道春季和夏季空气细菌和空气真菌浓度、气溶胶粒径分布以及环境因子对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市区春季空气细菌和空气真菌浓度分别为596.6、797.4cfu/m3,夏季分别为280.9、250.9cfu/m3;空气细菌气溶胶粒径呈偏态分布,空气真菌气溶胶粒径呈对数正态分布;春季空气细菌、空气真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分别为4.6和2.2μm,夏季分别为4.1和1.9μm,空气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大于空气真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四种常用风阀对通风管道内流场和粒子沉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阀对粒子沉积量的影响存在临界开度,当风阀开度小于临界开度时,粒子在风管中的沉积量将急剧增加,并集中在阀后大约1 m范围内。双叶对开阀、蝶阀、定风量阀和止回阀的临界开度分别为30°、40°、45°、35°。前三种阀门风管侧面的沉积量占比最大,止回阀在风管底面的沉积量占比最大。  相似文献   

10.
将细颗粒物凝并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利用空调系统净化细颗粒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应用亚微颗粒凝并概率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空调风管中细颗粒的凝并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物在空调通风管路中具有凝并现象,风管入口处细颗粒物的体积分数越大、风速越大凝并强度越大,风管出口处颗粒物的平均粒径越大。此外还发现,布朗扩散作用下大于1μm的细颗粒物未见明显凝并现象,风管弯头部位未见凝并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双风管空调系统是用一根风管送热风,另一根风管送冷风,冷热风在房间送风口前的末端装置(包括混合调节器和定风量调节器)内根据室内温度的要求进行混合,冷热风量的比例由自动控制装置来调节。该系统能较好的保证每个房间要求的室内温度,适用于室内温度不固定(每个房间需随时调节温度),各个房间温度要求不同的(科研楼、试验室和高级宾馆等)以消除余热为主且余湿量变化较小的多房间空调建筑,特别适用于热负荷变化较大的多房间空调对象。因需两根送风管道占空间较大,一次投资增加,而且当采用高速系统时需要末端装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4种气溶胶粒子运输模型,即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LPTM)、普通滑移通量模型(ODFM)、修正的滑移通量模型(MDFM)及被动标量组分输运模型(PSSTM)。在双区域实验室内分别用4种气溶胶粒子运输模型模拟了粒径为1~5μm粒子的动态分布,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通过4种粒子运输模型得到的粒子分布结果近似一致。4种粒子模型占用的计算机内存和消耗的纯计算时间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变风量方式是节省空调耗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必须解决变风量方式的特殊问题,其中包括控制问题。在变风量方式中,随着负荷的变化,送、回风的风量和风管内的静压也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有新的控制功能。在集中送风系统内,调节风量、静压的目的是:保持空调空间为正压以防止渗透风的侵入;为末端装置在适当动作范围内而维持风管内的静压不变;确保空调空间所需的最小新风量。维持建筑物内外静压差为2.5毫米水柱。  相似文献   

14.
为对比油雾和粉尘在室内的自然扩散特性,在无通风的条件下,分别发散一定浓度的油雾和粉尘,利用光学粒径谱仪对油雾和粉尘颗粒物浓度连续监测,记录空气中的颗粒残存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发现油雾和粉尘气溶胶中同粒径颗粒的自然扩散过程存在差异:油雾气溶胶的颗粒数浓度比粉尘气溶胶的颗粒在空气中衰减更快。同时发散粉尘和油雾,混合后扩散到室内,发现颗粒物粒径构成是两者的叠加。实验结果表明:油雾粒子比粉尘粒子自然扩散速度快,油雾气溶胶和粉尘气溶胶混合时,两种颗粒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凝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苗豆豆  陈超  赵晨 《暖通空调》2021,51(2):12-19
为探究高校教室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与粒径分布特性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北京地区某高校教室室内外环境中的细菌气溶胶浓度、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实测调研.结果表明:室外细菌气溶胶浓度为7?1 237 cfu/m3,平均最高浓度出现在秋季,最低浓度出现在夏季;教室无人时,室内细菌气溶胶主要源自室外,通过门窗缝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置换新风实验系统的室内各个测点的颗粒物浓度测试,得到室内各个测点的颗粒物浓度值,分析新风颗粒物的分布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新风颗粒物中亚微米粒径范围的粒子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分布规律影响较大,且浓度分布较为均匀。颗粒物粒径在1. 0~3. 0μm范围时,粒子浓度在室内分布存在一定波动性,但总体特征还是较为平稳的。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市和长沙市27栋6种不同功能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两市集中空调系统的污染状况,并采用SPSS 16.0对风管内表面、送风及室内的9项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沙集中空调送风和建筑室内空气中细菌和真菌污染较北京严重,这与长沙地区相对湿度较高有关;北京市集中空调送风和建筑室内空气中PM10浓度较长沙高,这与北京室外大气颗粒污染较为严重有关;风管内表面积尘量与积尘微生物含量、送风和室内PM10浓度、送风和室内细菌总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风管道内温湿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矩形断面0.3 m×0.2 m、长度3 m的通风管道中,对完全发展湍流中的颗粒沉积进行了模拟计算。由于空调通风管道内空气温、湿度有所变化,因此综合考虑了热泳力及湿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采用拉格朗日法随机轨道模型进行了3 000个颗粒沉积的模拟研究。在粒径范围0.01~50μm、管道风速5 m/s的条件下,得到了无因次沉积速率随无因次松弛时间变化曲线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线呈现"V"形分布,模拟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针对粒径1μm的颗粒,调查了温度及湿度对颗粒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气流与管壁的温差产生的热泳力加速了颗粒沉积,并随温差的增加而呈提高趋势;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提高,颗粒沉积速率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9.
于丹  蔡志斌  王丽娜  许博文 《建筑科学》2020,36(2):56-60,103
微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其种类、浓度和粒径大小有关。为了研究北京地区冬季高校宿舍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以及粒径分布特征,本文采用撞击法对北京某高校学生宿舍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进行测试,并测试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宿舍空气中细菌气溶胶浓度处于清洁状态,有9. 5%的真菌浓度样本超过清洁限值;不同时态的微生物浓度不同,12:00浓度最低,9:00空气中的细菌的含量明显高于18:00;微生物气溶胶集中出现在Ⅳ、Ⅴ级(1. 1~3. 3μm),细菌峰值出现在Ⅴ级,真菌峰值出现在Ⅳ级,真菌可吸入部分所占百分比Rf明显大于细菌气溶胶可吸入部分所占百分比Rb。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3)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气溶胶颗粒物室内扩散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燃烧型防暴弹气溶胶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相对密封的室内环境模型,基于FLUENT平台,运用两相流运动模拟中的DPM模型对防暴弹在室内投放后,主要针对混合通风条件下室内弹体施放后颗粒扩散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观察室内的颗粒浓度,并着重研究人体呼吸高度(1.1m)处的颗粒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