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2.
3.
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间歇反应条件下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过程,对三种商业酶和自制固定化脂肪酶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甘油解过程的溶剂效应和酶量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甘油解反应进行优化,以单甘酯百分含量为响应值,对底物摩尔比、初始含水量、温度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做了适当评价,并给出了拟和良好、回归显著、可靠性较好的经验性模型方程。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6℃,初始水质量分数4%(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底物甘油与豆油摩尔比为3.7∶1,固定化酶用量质量分数5%(相对于大豆色拉油),反应时间30h,单甘酯最高转化率为74.04%。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单甘酯的产率,采用自制碱性白土为固体碱催化剂催化甘油三酯甘油解制备单甘酯。通过XRD、FTIR对碱性白土进行了结构分析。同时采用4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以及matlab软件进行实验的条件优化。以自制碱性白土为催化剂时,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为38.91min,反应温度为266.8℃,催化剂用量为0.981g/100g三酯,甘油与三酯的摩尔比为8.91。此时单甘酯产率为74.97%。此外,碱性白土较Ca(OH)2具有产品颜色浅,二甘油含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中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超临界CO2条件下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的研究进展,并从反应温度、压力、含水量、底物比例、脂肪酶活性等方面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此法具有反应温度低,产品色泽好,无溶剂残留,操作步骤大大简化等优点,有望成为食品用单甘酯最有潜力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6.
酶促法制备单甘酯具有绿色环保等优点,但其较低的传质速率限制了催化效率。基于此,探索了溶剂类型对酶促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制备单甘酯的影响。结果发现,异丙醇可作为制备单甘酯的适宜溶剂。为深入研究溶剂比例对反应体系的影响,采用液液平衡三元恒温相图进行溶剂比例预测,得出最佳的溶剂比例(异丙醇体积与大豆油质量比)应低于4∶ 1;通过实验测定,得到最佳溶剂比例为3∶ 1,在此条件下于45 ℃反应10 h,单甘酯摩尔收率高达61.75%,Novozym435酶比活力相对稳定,剩余酶活为反应前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7.
分子蒸馏单甘酯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度在90%以上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多作为食品乳化剂有着广泛用途。综述了分子蒸馏单甘酯的性质、质量要求、生产工艺、原理以及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分子蒸馏单甘酯的近况与发展(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分子蒸馏单甘酯的生产工艺3.1工艺方法分子蒸馏单甘酯的生产工艺包括单甘酯合成、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出纯单甘酯及产品喷雾冷凝包装3个部分。单甘酯合成工艺主要采用酯化和醇解两种工艺。经过合成单甘酯工艺得到中间产品实际上是单脂肪酸甘油酯、二脂肪酸甘油酯、...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体超强酸催化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单甘酯,通过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单甘酯。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条件为:大豆油30.0 g,大豆油脂肪酸20.0 g,反应温度200℃,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添加量0.26%(占大豆油和大豆油脂肪酸质量),甘油添加量12.66 g和反应时间4.81 h。在最佳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甘油酯混合物中,单甘酯含量达到69.82%。甘油酯混合物在Ⅰ级135℃分子蒸馏除去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在Ⅱ级185℃分子蒸馏蒸出单甘酯,得到产品中单甘酯含量为96.54%。 相似文献
10.
11.
甘油铜比色法测定甘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利用甘油与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深蓝色络合物(甘油铜),该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存在最大吸光度的特点,建立了比色法测定甘油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测定条件为:取CuSO4溶液(0.05g/mL)1 mL与碱液(0.05g/mL)3.5 mL,摇匀,加入处理后的样品,振荡12 min,过滤,然后在波长630 nm处测定吸光度.实测显示,所建立的测定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相对误差为-1.33%~4.33%,变异系数为0.546%. 相似文献
12.
13.
薛冬令毛羽杨天奎朱可亮 《中国油脂》2020,45(5):100-104
以DBU为催化剂和反应溶剂,在极性转换溶剂体系下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制备甘油二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以略多于DBU摩尔数的乙醇为极性转换溶剂,大豆油与甘油摩尔比2∶1,DBU与甘油摩尔比2. 5∶1,反应时间25 min,反应温度13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中甘油二酯的含量为67. 6%,其中1,2-甘油二酯占89. 7%,1,3-甘油二酯占10. 3%。常温常压条件下通入CO2,以及加热条件下通氮气移除CO2的方法能可逆地调节催化剂DBU的极性,从而促进其与产物的分离;催化剂DBU重复使用5次,产物中甘油二酯的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Norholis Majid Benjamas Cheirsil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2,47(4):793-800
Monoacylglycerol (MAG) was produced from crude palm oil (CPO) by the enzymatic glycerolysis reaction in organic solvent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MAG production from CPO were: the use of a mixture of tert‐butanol and hexane (1:1) as the organic solvents; an immobilised lipase of 40%; a molar ratio of glycerol to CPO of 8:1 with 4% of water content in the glycerol; and an initial CPO concentration of 10%. A maximum yield of 74.3% MAG was obtained with an initial production rate of 42.3 mg MAG mL?1 h?1. By converting CPO to the more polar MAG, the efficiency of recovery of carotenoids by adsorption column chromatography was improved up to 75.7% from 55.1% when using unconverted CPO.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useful for developing an efficient and cheaper industrialise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AG from CPO and recovery of carotenoids from the reaction product. 相似文献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