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结构和行驶路况复杂的X06E六轮驱动全地形车,建立了其整车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车身进行模态分析,提取了车身柔性体模型,从而建立了X06E六轮驱动全地形车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某试验场减速坎实际尺寸建立了相应的路面模型,并以此为输入进行了X06E六轮车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试验场减速坎路面实际行驶工况采集的车轮垂直力和车身应变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车轮垂向力,还是车身应变,仿真和试验结果趋势和幅值吻合较好,为六轮驱动全地形车动态设计和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全地形车(ATV)的振动舒适性进行评价,引入了国际标准ISO2631和ISO5349。在分析发动机对振动的影响和振动传递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地形车台架试验。并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坐垫位置和手把位置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和加权振级,对全地形车进行了振动舒适性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体动力学原理,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某轿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及四种不同高度台阶路面模型。依据实车台阶路况通过性试验工况,对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台阶路况通过性仿真并获取了车身底部标记点与路面的干涉情况。本文对实车通过台阶路面时车身底部标记点和台阶的干涉情况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整车台阶路况通过性动态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以国内某空气悬架客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其整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平顺性仿真分析,所得仿真结果与实车道路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仿真模型是可靠的。仿真结果对空气悬架客车的开发与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电动客车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并对整车模型进行了脉冲路面输入和随机路面输入下的平顺性仿真分析,得出结果表明,电动客车在随机路面输入和脉冲路面输入条件下满足舒适性要求,并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优化车端悬挂及其核心部件对提高高速列车的运行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动车组车辆间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阀片式阀系的流量-压力特性,建立了其阻尼特性的参数化模型,并通过产品台架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基于SIMPACK软件环境建立了该动车组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车辆间减振器阻尼系数对动车组动力学包括会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间减振器能明显地抑制车辆正常运行期间车端的复杂横向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还能极大地抑制会车期间车体的大幅复杂横向晃动尤其是车体侧滚,并减小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增强高速列车的整体性和安全性。所获得的车辆间减振器参数化数学模型、车辆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该车辆间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动力学优选以及减振器产品本身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依据国际标准ISO2631—1997和ISO5349—2001,以FAMOS为软件平台,实现了基于时域法、Welch和AR频率法的全地形车振动舒适性评价算法。以某全地形车道路试验为例,着重分析了不同算法在评价全地形车振动舒适性时的差别。结果表明,时、频域法计算结果差别很小,却各有其合适的应用范围。时域法思路清晰且计算速度快,适合仅从振动舒适性定量评价角度快速获得评价结果;频域法获得评价结果的同时,还可得到相应的振动频域特征,可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参考。频域法中的Welch法和AR法相比,AR法功率谱密度光滑,易于分析振动的频谱特性,推荐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多体动力学、有限元法、动态响应灵敏度分析和结构优化方法,研究基于动力总成和车身整体的发动机怠速激励下车身振动的动态仿真。以某国产客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十二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和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以悬置系统的动载荷为桥梁,将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仿真结合起来,定量求解发动机怠速激励下车身特征点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特征点动态响应的仿真结果与实车测试结果,验证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将此振动仿真方法应用到结构优化中,针对实车上出现怠速工况下VIP座椅位置振动异常问题,以动态响应灵敏度分析为指导,通过对车架和车身底板骨架整体结构局部调整和尺寸优化,提高了客车的乘坐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动态环境下,为了预测人-车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及车辆乘坐舒适性,根据瞬态动力学原理和路-车-人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9自由度汽车乘坐动力学模型。基于路面不平情况下的瞬态冲击载荷而引起的人-车系统不同位置的加速度响应,在ANSYS软件中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9自由度车型在特定的参数匹配下,在路面不平引起的瞬态冲击载荷作用时,传递到人体的加速度能快速的衰减到设计范围内,满足整车乘坐舒适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用多体方法建立三轴载货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用专门开发的数字化汽车道路仿真系统获得道路激励时域模型,同时建立对车辆振动响应量值进行客观评价的物理标量和对其主观评价的感觉模型。然后,对分立的不同主体模型进行组集,获得包含人、车、路交互大系统模型,为系统级研究车辆平顺性奠定了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1.
借鉴国际标准ISO2631-1 1997(E)中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方法,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一种电动轮椅车基于振动舒适性在一定频率简谐激励下的悬架结构参数进行均匀试验设计仿真分析,并利用二次逐步回归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结构参数对电动轮椅车振动舒适性的贡献度,为电动轮椅车悬架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车辆行驶平顺性的研究中,为弥补传统数学建模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整车行驶动态特性的缺点,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为平台,建立昌河某微型轿车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设计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并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车速为40km/h时,与被动悬架系统相比,车身垂直加速度、车身俯仰角速度标准差和峰值分别降低了10.76%、18.03%、20.48%、12.13%.有效衰减了车体振动,缓和了路面的振动冲击,改善了整车行驶平顺性,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振动舒适性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车体动态特性分析入手分析研究摩托车振动舒适性。以某125摩托车为例,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摩托车车架、车架挂发动机的模态特性,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简化了的车架挂发动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对车体动特性的影响,以及车体动特性与激励的匹配关系。针对该车架提出了改进方案,模态分析表明车体结构模态特性得到了改善。整车平顺性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车架较好地改善了整车振动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软件直接建立和三维模型导入UM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建立了三节铰接车、非铰接车与简支箱梁桥的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铰接车与非铰接车的车-桥耦合振动特性及铰接车有无纵向减振器时的车-桥耦合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端部车的垂向振动强于中间车的垂向振动;铰接车中间车的舒适性一般好于非铰接车中间车;纵向减振器能有效抑制铰接车中间车车体的振动,对端部车体的振动抑制作用不太明显;车体间耦合作用的强弱对桥梁的垂向振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论文中简单介绍了ADAMS/Car模块,利用其建立了包括车身、悬架、转向系统和轮胎等在内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整车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ADAMS软件建立包含柔性体车身的刚柔耦合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结合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来研究底盘衬套对平顺性的影响。选取底盘衬套Z向刚度作为试验因素,对整车进行随机不平路面下的低频振动测试,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出各底盘衬套对整车平顺性的灵敏度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ADAMS软件建立某轿车的整车多体仿真模型,考虑了悬架、转向系统空间机构的几何非线性特性以及轮胎、衬套等部件的非线性,模型准确的表达了整车的动态特性;对车辆侧翻多种工况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可以准确的表达真实车辆的侧翻特性,为实车试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旭辉 《机械制造》2009,47(10):45-47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应用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单独建立了弹簧、轮胎和路面谱等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将其与在Pro/E中建立的整车其它模型组装在一起,建立了整车的动力学分析模型,然后利用ADAMS对整车进行了纵向运动动力学仿真分析。ADAMS软件的应用为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减少物理样机的制造及工作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全地形车(All-Terrain-Velicles,ATV)平顺性建模方法,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能反应手把处和座位处振动的刚柔耦合模型,总结了平顺性评价方法。在考虑发动机激励的情况下,对该车在随机路面输入下进行平顺性仿真。通过正交试验法探讨了悬架、座垫等参数对手把处和座位处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悬阻尼对座位处和手把处振动影响很大,但影响不一致,应进行合理配置。座垫的刚度阻尼对座位处振动影响较大,适当减小座垫刚度和阻尼是改善座位处振动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深度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存在的扭振问题,本文用ADAMS建立了包括发动机,传动系,悬置以及悬架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发动机不平衡扭矩控制和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反馈控制,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发现,扭矩补偿等控制策略对于解决混合动力汽车的振动问题有显著的效果,进而改善了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