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及其改善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0年代中国城市低收入阶层分化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类型,前者聚居于内城、衰败的单位制社区等,后者租住于"城中村"、城缘农村等,"分割化"的住房制度更加剧了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分异:而政府往往无力、市场无心去缓解城市低收入社区糟糕的居住状况.鉴于此,提出一种"互惠-多样-混居"模式以探索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善的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谢慧  周婕 《华中建筑》2012,(8):123-125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大规模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低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房区位过程中的特点和需求,为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发展优化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特大城市中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设若干局限性的分析,指出解决特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不宜仅仅依靠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充分利用现有的住房租售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住房政策等也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不可忽视的方面。以上海为例,分析上海市低收入阶层的构成及空间分布,探讨目前"保障性住房涵盖之外"的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的典型方式,并据此提出若干针对特大城市中未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大量低收入阶层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政策建议,以缓解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5.
翁超  庄宇 《住宅科技》2023,(3):19-26
为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住房设施供应需求,无论是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或是通过增加城市核心区住房供给以缓解城市人口空洞化现象,美国和日本均应用空间权相关技术,提出包容性区划、高层住宅诱导地区区划、用途容积型地区计划等创新性的区划形式,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增加城市所需住房类型和数量的供给,缓解社会中的居住阶层隔离、人口流失状况。通过背景解析,分析比较3种空间权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思考空间权制度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积极作用,期待未来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广西城镇建设》2011,(12):26-26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朱东风认为,城镇规划与旧城更新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农民工住区安排的漠视: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对不同等级人群的居住消费需求的分析,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多以重建为主,缺乏对其中农民工居住空间的思考。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对农民工住房保障关注度仍然不够。城镇现有保障房规划中考虑到了城镇低保失业人员、低收入城...  相似文献   

7.
丁苗 《室内设计》2009,(6):52-55
当前,重庆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是面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旨在解决其居住问题的特殊住房。本文从规划布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重庆市城市低收入群体分布现状的调查,在分析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原则。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低收入者面临的社会隔离、就业难、生活条件差等问题,归纳总结了欧美发达国家在解决低收入者居住问题上所经历的公共住房、混合住区、多元社区三个阶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大量的廉租房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问题,在当前无法实现居住混合与社会混合相结合的情况下,我国应该走一种以多元化混合社区为目标的过渡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融合的低收入住区渐进式更新模式——“磁性社区”,探讨了“磁性社区”开放混合与动态生长的两个特点,并从社区边界、公共交通、功能业态、住宅类型和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磁性社区”的更新方向,希望为解决我国低收入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一条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城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日益上升。相当大比例的外来务工人员无力购买商品房,他们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也无法享受政府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从目前备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调查情况看,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水平相当低下,他们解决居住的主要途径一是租住“城中村”或城郊的农民房;二是利用工作场所来解决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成就与差距 为了使2000年人民的居住条件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进行住房体制改革以外,在住宅科研方面进行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和“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的研究”等课题,以从理论上完善与转变住宅建设观念与论点;在住宅设计方面举行了多次全国性的方案竞赛活动以提高设计水平;还推出了三大重大举措,即安居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和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问题;小区试点工程——全方位(包括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施工组织与管理、“四  相似文献   

11.
据悉,今后哈尔滨市不再由政府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而是直接将以往的“暗补”改为明补,直接发放给低收入购房家庭。与此同时,百姓住宅“养老金”制度和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新办法等与百姓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规章也将陆续施行。这些新规对于保证市民的正常居住生活,加强哈尔滨市房产住宅管理和建设宜居型城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宏 《百年建筑》2006,(9):46-50
成都市是西部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城市中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因住在低洼棚户区和危旧房屋中,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成都市在“务实创新”精神指引下,以结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旧城改造为契机,不断探索,通过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山东省日照市坚持以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为重点,创新住房保障运作模式,探索建立了“货币直补、购房自主、透明运作”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7年来,全市累计发放经济补助2.4亿元,4311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助未中号的家庭,全部享受到了政府的购房补助。实现了“应补尽补”。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山东省日照市坚持以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为重点,创新住房保障运作模式,探索建立了“货币直补、购房自主、透明运作”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7年来,全市累计发放经济补助2.4亿元,4311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助未中号的家庭,全部享受到了政府的购房补助。实现了“应补尽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外来人员属于低收入阶层,且这种住户的数量还在逐年大量增加。由于缺少廉价的临时性住房,从而导致外来人员中的低收入个人住户居住生活水平偏低。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和借鉴国内的一些优秀策略进行研究。选取二手集装箱的再利用的五个社区场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策略,从而为我国城市外来人员打造良好的临时性居所提供设计参考,并提出我国集装箱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国外非正规聚落的改造模式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  薛德升  闫小培 《规划师》2009,25(1):80-84
正规住房部门的高门槛促进了非正规住房部门的发展,非正规住房作为低收入阶层可支付的住房类型,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正规住房市场的重要补充.但作为规划缺失状态下自发形成的居住形态,非正规聚落给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系统分析国外非正规聚落改造的主要模式及措施,总结改造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式,以期为国内城中村等非正规聚落的改造与城市管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福利体系、住房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国城市的阶层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出现了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低价住区。研究采用租金指标反映住宅价格,将低收入住区住宅价格分解为不同住宅特征的特征价格,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各个属性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价住区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同时也反映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偏好,为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混合式住区对中国大都市住房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中国大都市中日益显著的居住隔离现象,对于住房选择的干预越来越依赖市场,而现有住房政策、土地政策和城市规划忽视了住房和社区的社会意义,应当在住房发展中让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类型家庭在社区和邻里层面混合居住,享有同等的社会资源,使社会各阶层在城市空间层面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减轻由于居住空间分异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一理想的实现必须依靠适度正确的制度干预。通过介绍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城市混合式住区发展的经验,引发更多从政策和实践等各个层面对中国大都市住房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许勇铁 《福建建筑》2012,(11):1-2,7
保障房建设要注意避免低收入群体过度集聚、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对洋塘居住区的建设采用"混居"组合方式的研究,探索各种阶层的人群在社区内混合居住、资源共享、和谐相处,同时每个小区又有各自的定位从而适合不同阶层的居民。这种基于混居理念的建设方式可以改善保障性住房的居住人群与社会隔离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缺和居民住房紧张等问题,结合山城重庆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滨江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为城市低收入阶层设计和建设住房的构想,并进行了相关的“桥宅”方案的设计,这对缓解城市土地与住房紧缺的现状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