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刘启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24-26
高邮凹陷北斜坡阜三段储层发育不均,油气运移路径复杂。通过细分砂层组,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并结合大量油气显示资料综合分析了砂体展布及油气运移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阜三段各砂层组发育3——5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物性较好,其展布控制着优质储层的分布。油气运移路径在内、外坡带差异明显,在内坡带,油气运移受控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展布;在外坡带,油气运移则受构造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的双重控制。因此,在内、外坡带须采取不同的勘探策略。 相似文献
5.
6.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储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地区阜三段储层为典型的低渗、特低渗储层。针对低渗透储层不同构造部位成因不同、成岩演化历史复杂、辉绿岩侵入等问题,提出了以构造、沉积、成岩、流体、物性、辉绿岩为主的“六元论”综合评价新标准,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以小层为单元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层位低渗透储层中的相对高渗带进行了预测,并指出了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7.
8.
9.
利用X衍射和岩石三轴定向力学技术,获取了高邮凹陷阜四段(E1f4)页岩的矿物组成、杨氏模量、泊松比及脆性系数等参数,分析了页岩的可压裂性。认为高邮凹陷E1f4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平均大于50.72%),泊松比适中(0.19~0.26),脆性指数较高(30.10%~44.71%),与中国东部泌阳凹陷核三上、东营凹陷沙三下页岩一样,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但页岩杨氏模量相对较低(12.9~19.4 GPa),可压裂性略差于中国南方海相龙马溪页岩和美国Barnett页岩;且页岩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组成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遇水易膨胀。综合评价E页11f页34可压裂性最好,E1f页24和E1f4次之,E1f页44最差。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油气勘探过程中,阜三段油藏的勘探研究程度和认识相对较低。在XZ1井阜三段已发现油藏详细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地化实验分析、阜三段砂岩储层发育特征及物性数据统计、断层侧向封堵及阜四段泥岩盖层垂向封挡性能总结和对含油气系统事件的整体分析,深入评价了盐城凹陷阜三段有利的成藏条件,认为盐城凹陷阜三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苏北盆地有利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1.
异常高压的存在和油气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分析高邮凹陷北斜坡沙—花—瓦地区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发现生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增压是本区异常高压主要成因。异常高压分布范围在平面上受火成岩影响,只分布于沙埝内坡和花瓦内坡;纵向上受断层性质影响,只发育于吴堡期断层封挡好的层段。 相似文献
12.
13.
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存在争议,诸多研究仅局限于次凹,缺乏对整个海安凹陷的系统研究。利用研究区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粒度、沉积构造、电性、砂体展布等滩坝识别标志,分析其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海安凹陷阜三段发育滩坝沉积,多发育于滨浅湖区,粒度累积概率曲线以两跳一悬式最为常见,跳跃次总体呈两段式,沉积构造以反映滨浅湖波浪成因为特征,砂体展布呈卵形或条带状平行于湖岸线分布。滩坝的发育受古物源供给条件、古地貌条件和古风(浪)动力条件的控制。海安凹陷阜三段沉积时期,盛行南风,波浪持续地由南向北传播,在建湖隆起南侧缓坡带形成了较广泛的波浪影响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高邮凹陷北部的浪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被再次分配,为海安凹陷滩坝沉积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综合分析溱潼凹陷西斜坡阜三段的岩石学、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及测井相特征,认为该区阜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及浅湖-半深湖沉积,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5种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单井相分析结果及小层划分为约束,绘制了台III、IV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发现阜三段砂体主要源自北部的三角洲朵体,具有分布广、岩性细的特点,蔡家堡-顾庄地区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华庄-叶甸-俞垛-边城地区则以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沉积为主,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地球化学参数是计算烃源岩排烃效率的常用方法,但由于钻井取心成本高、样点分布局限,其结果难以反映烃源岩排烃的整体情况。通过对比高邮凹陷阜四段利用地球化学参数和测井声波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证实烃源岩测井声波时差响应与排烃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波时差曲线形态能够较好反映烃源岩排烃特征,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测井声波时差计算烃源岩排烃效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对苏北盆地A区块阜三段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度与渗透率、岩石密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纵向上出现三个孔隙发育带,分别为<2 100 m,孔隙度主要为35%左右;2 100~2 600 m,孔隙度主要为25%左右;2 600~3 100 m,孔隙度主要为20%左右。储层以中小孔微细喉为主,具单孔隙结构,且孔隙结构与物性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类优质储层主要位于第Ⅰ孔隙发育带和第Ⅱ孔隙发育带上部,约占15%;Ⅱ类主力储层主要位于第Ⅱ孔隙发育带和第Ⅲ孔隙发育带,约占55%;Ⅲ类较差储层主要位于第Ⅲ孔隙发育带,约占30%。 相似文献
19.
20.
该文基于溱潼北坡24口井阜三段岩心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分析,对成岩作用与储层孔渗的关系、各区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蚀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孔隙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其主要分布在埋深2350~2880m。压实、方解石胶结作用是本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早期压实使原生孔隙呈线性下降,晚期压实的成岩效应是破坏次生孔隙,方解石胶结具有西部强于东部的特点。平面上,各区成岩作用发育程度不均,莫庄强溶蚀,茅山溶蚀较强、局部层段方解石强胶结,叶甸—边城方解石胶结较强,戴南南部强压实。最后从成岩的角度对本区储层进行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