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绪言关于聚氯乙烯(PVC)的光老化的研究,以前就一直进行着,其老化机理也相当明瞭,然而,大多数研究是对于不含增塑剂和稳定剂等添加剂的体系进行的。实际使用的PVC产品是含有大量的稳定剂、润滑剂、填料、增塑剂等的,所以这种体系就变得复杂,因而,进行这样的PVC的光老化研究,从实际使用的观点出发是重要的。本文作者着重对含稳定剂的无增塑PVC在光老化过程中,就照射波长的依赖性问题进行研究,明确了发生老化是由于大约300毫微米以下的光波引起的。而且还弄清楚了PVC的制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紫外光吸收剂、受阻胺光稳定剂对增塑聚氯乙烯(PVC)薄膜的紫外光与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通过优化配方,制得一种高屏蔽紫外光透明增塑PVC薄膜。结果表明:在PVC树脂中,加入适量的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增塑剂、有机锡热稳定剂以及紫外光吸收剂和受阻胺光稳定剂,制得的增塑PVC功能薄膜能屏蔽99.8%以上的紫外光,并且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在76%以上。  相似文献   

3.
已经知道,紫外线吸收剂和抗氧剂的复合物在聚氯乙烯光稳定时起协同作用。对于聚烯烃及其他聚合物来说,除了这些复合物以外,还普遍使用例如紫外线吸收剂与金属螫合物和受阻哌啶的复合物。评定紫外线吸收剂和具有其他作用机理的稳定剂的复合物在聚氯乙烯薄膜光老化过  相似文献   

4.
涂料的光老化与光稳定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分析了涂料成膜物光降解机理。介绍了丙烯酸酯类、苯乙烯类、芳香族聚酯、芳香族聚氨酯等几种主要涂料成膜物光降解行为及其降解产物,并根据成膜物的降解行为介绍了紫外光屏蔽剂、紫外光吸收剂、自由基清除剂、酚类抗氧剂等光稳定剂。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剂萃取、特性黏数测定并结合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液相色谱等建立了增塑聚氯乙烯(PVC)混合料组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配方组成的增塑PVC混合料进行剖析。该方法能基本确定增塑PVC混合料中PVC树脂的型号、增塑剂的种类及含量、填料的含量等信息。  相似文献   

6.
增塑PVC制品如人造革,薄膜,地材、壁材、天花板等容易长霉菌,产生微生物降解,使产品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长在增塑PVC制品的霉菌当中,常见的有赭氯青霉,绿色丝皮霉,黄曲霉,黑曲霉,杂色曲霉群和石榴曲霉。为预防增塑PVC制品霉菌的生长,采用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刚果红热稳定性实验、热老化实验、流变、力学性能以及黄色指数测定等实验,对比研究了自制钙/锌稳定剂与国外知名钙/锌稳定剂对增塑PVC热稳定性能、加工性能、热老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制钙/锌稳定剂在增塑PVC制品方面各种性能几乎与该国外知名钙/锌稳定剂没有差别,在热老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还优于该国外知名钙/锌稳定剂。  相似文献   

8.
各类稳定剂对聚乙烯薄膜光氧老化的稳定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光稳定剂和抗氧剂及其配合使用、光稳定剂含量对聚乙烯薄膜耐光氧老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类光稳定剂中、受阻胺类稳定剂的效果最好;紫外线吸收剂与受阻胺配合使用可使膜的耐老化性有所提高;各类抗氧剂对聚乙烯膜的耐光氧老化性没有不利影响;光稳定剂含量增加,薄膜耐老化寿命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从光稳定剂的种类、稳定化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途径等角度,对近几十年来PVC的紫外老化防护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同时对一些新型光稳定剂的研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英国伦敦Artid塑料公司现在已可用硬增塑PVC代替传统的较贵的ABS制造高温抗燃商业机器、家庭器具和许多其它应用的组件和外壳。改良的未增塑PVC级据说  相似文献   

12.
光稳定剂在PV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光稳定剂在PVC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在聚氯乙烯光降解中的作用和最新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软质聚氯乙烯(PVC)在包装、医疗及家居等领域应用时,常受到紫外光的作用而发生老化,影响其性能及耐久性。通过FTIR、UV-Vis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追踪了软质PVC在紫外光老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紫外光老化过程中,在发生氧化等降解反应时,PVC分子链中伴随有共轭双键生成,证实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老化过程中将发生酯键断裂等反应,并发现其对PVC老化生成共轭双键反应可能有一定抑制作用。老化后的软质PVC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增塑PVC塑料因有增塑剂迁移和渗出问题,普通压敏胶难以粘牢。为此日本积水化学公司采用丙烯酸—2—乙基己酯90、丙烯酸羟乙基酯10、乙烯基吡咯烷酮5和光稳定剂(Darocure 1173)0.1份的混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聚合至转化率达4.1%时,再混入0.03份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后涂在含DOP增塑剂的软质PVC基材上,继续用紫外光照射聚合即得压敏胶带,  相似文献   

15.
光稳定剂复配对核壳WPC抗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经济、环保且效果更好的木塑复合材料(WPC)表面耐老化处理方法,采用共挤技术,以不同复配方式将纳米白炭黑、HALS–L944及UV327添加于核壳型WPC壳层。对试样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其弯曲性能、表面颜色及化学成分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与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壳层加入1%纳米白炭黑与1%UV327复配时效果最好,紫外老化2 500 h后,较之空白样,WPC的弯曲强度保留率提高了14.7%,弹性模量保留率提高了17.4%,保护效果最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表面颜色变化较为缓慢,色差下降了44.9%,优于单独添加光稳定剂效果;O/C值增长幅度为9.1%,氧化的碳/未氧化的碳比值增加了11.8%,表面氧化程度最低。说明纳米白炭黑与UV327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核壳WPC的抗紫外老化性能,降低其光氧化降解程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 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 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半补强炭黑对增塑PVC的紫外光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黏均分子质量测定、衰减全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半补强炭黑(SRF)对增塑PVC的紫外光稳定和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F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增塑PVC的抗紫外光性能,由于SRF表面含有较多的活性基团,同时对增塑PVC具有一定的补强作用,所以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当SRF的添加量为2份时,紫外光照射800h过程中,黏均分子质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的延缓,力学性能也得到较好保持。  相似文献   

18.
碳酸钙对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振动黏度计系统研究了碳酸钙粒径大小、含量及颗粒形貌对环保聚氯乙烯(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4.5um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固定PVC树脂为10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增大,黏度稳定性降低;固定PVC和碳酸钙粉体总量为12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减小,黏度稳定性升高;用规则菱形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黏度相对较小,用棉絮状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黏度相对较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同生产工艺、不同聚合度的两种树脂进行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聚氯乙烯增塑糊初始黏度以及黏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与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的配比为20/80时,糊黏度在各时间段最低;当PSH-10/CPM-31=50/50时,糊黏度稳定性最差;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基体中引入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CPM-31含量小于50 %)时,对增塑糊黏度的影响要比低聚合度糊树脂CPM-31中引入高聚合度糊树脂PSH-10(PSH-10含量小于50 %)的影响明显;聚合度分布宽不利于增塑糊黏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通常的PVC糊树脂热分解温度为160℃,从其流变特性出发筛选了各种热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研究出比原来分解温度高出40~50℃PVC增塑糊制备方法,使其应用在热浸渍制品上,不仅保持原PVC增塑糊的一些性能,而且耐热性、透明性、附着力等都有新的改进,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