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BA/PS核壳复合胶乳的形态和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BA/PS和PBA/P(S-AA)核壳复合乳液,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核壳复合胶乳的形态,用图象处理系统测定胶乳粒径及其分布,用薄层扫描分离出接技共聚物和测定其组成,并研究了接技共聚物的含量对复合胶乳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了具有微空腔形态的 PMMA-MAA/PS 复合乳液;认为种子聚合物的分子量是影响其迁移性及复合乳胶粒形态的重要因素;讨论了交联剂、乳化剂对第二阶段聚合地点及粒子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合成的含羧基端羟基聚氨酯树脂,通过强外力乳化可形成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等单体共聚,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通过接枝乳液和共混乳液的性能差别对比,及DSC,FT-IR,粒径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分析表明,在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中,聚氨酯与丙烯酸酯发生部分交联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文中还对聚氨酯-丙烯酸酯接枝乳液的交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钛酸钡溶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PMMA/PBA/BaTiO3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把PMMA/PBA/BaTiO3复合材料经过直接减压蒸馏得到电流变液,通过稳态剪切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电流变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稳态剪切下,剪切应力随着电场的变大而变大,而表观粘度随着电场的增强也增大,整个体系属于剪切稀化体系,且动态屈服应力随电场的增强而变大;同时在相同电场下,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均随着粒子含量的变大而变大。  相似文献   

5.
用扭辫法研究了PBA/PS复合胶乳的动态力学行为,发现PBA/PS复合粒子为两相体系,组分间有一定的相容性。加热至200℃左右,体系发生进一步的相分离,致使玻璃化转变温度外移。当复合粒子与聚苯乙烯粒料熔融共混时,也有类似的相分离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微波辐射下先还原金属前躯体AgNO3制备出纳米银胶体,再于水介质中原位聚合制备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乳液,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纳米银大多为球形粒子,粒径为20~30nm,粒径分布窄,且分散性较好;红外分析表明,纳米银和过渡层PVP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物理混合,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键合;热失重分析表明,纳米银对聚合物的分解可能起催化作用,从而使得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粉末的分解温度比纯聚苯乙烯低。  相似文献   

7.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N220)、环氧树脂(E20)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乳液(WPUE)。研究了NCO/OH摩尔比、交联剂(TMP)用量、环氧树脂(E20)用量、亲水扩链剂(DM-PA)用量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膜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NCO/OH摩尔比为1.2~1.4,TMP用量为2.5%~3%,E20用量为4%~6%,DMPA用量为7%~9%时,乳液储存期可达12个月,其涂膜具有较好的性能:硬度0.67,拉伸强度11.6 MPa,吸水率约为6.8%,主要性能均优于WPU。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S\PBA\P(BA-AA)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利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反应过程的表观动力学,测得了三步反应的聚合动力学曲线,探讨了初始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对各步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速率R∝[E][I];在交联PS种子乳液存在下,以EGDM为交联剂,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的反应的动力学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有所差异。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且粒径均匀。  相似文献   

9.
纳米硅溶胶、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制纳米SiO2溶胶,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合成以纳米SiO2溶胶为核,聚苯乙烯、丙烯酸酯为壳的无机-有机复合乳液。结果表明,复合乳液制成的凃膜的力学性能及耐水性都得到了提高笛榛寡芯苛嗽谖藁⒘4嬖谙?苯丙乳液聚合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浓乳液聚合反应速率快、便于界面反应等优点,提出了一种制备高分子合金的新方法。首先,分别将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单体的浓乳液体系进行预聚,然后将两体系混合,继续反应制得PS/PBA自相容聚合物。研究了单体预聚转化率和共聚合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聚合物相容性的影响,并分别通过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ESM)、透射电镜(TEM)以及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共聚反应温度越高,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好;而预聚转化率只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达到最佳的自增容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将聚苯乙烯制成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利用相反转技术,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制成具有纳米级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磺化聚苯乙烯颗粒内部作为反应场所,引发另一单体丙烯酸丁酯聚合, 制备聚丙烯酸丁酯/磺化聚苯乙烯复合水基微乳液.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FI-TR,TEM等分析仪器对体系反应前后的颗粒形态、颗粒大小、分布及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酸钠/蒙脱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丙烯酸和蒙脱石为原料,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蒙脱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复合树脂舍成中反应温度、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蒙脱石添加量等影响树脂吸水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后处理容易,吸水率达到783g/g,吸盐水率达到86g/g。与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相比,吸水速度提高约25%,保水率提高20%。TEM显示蒙脱石的加入对树脂颗粒大小和形状有较大的影响。IR初步表明聚丙烯酸与蒙脱石产生了交联。  相似文献   

13.
将聚苯乙烯磺化制成聚苯乙烯离聚体(SPS),利用相反转技术,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制成具有纳米级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SPS微粒核为反应场所,引发另一单体MMA聚合,制备具有相互缠结结构的PMMA/SPS复合水基微乳液。通过粒度分布仪、透射电镜等分析仪器对体系反应前后粒径形态、大小变化进行了探讨;用DSC仪器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发现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使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草莓型、含空腔型两种复合聚合物微粒子乳液,推测了各自形态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认为亲水性差异是控制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动态扭辫研究了PBA/PS,PS/PBA核壳复合乳胶膜的性能。认为PBA/PS在未处理的干态,PS相中合有大量的PBA,而在PBA相中,PS以微观相分离的形式存在。由于核壳间接枝共聚物的存在,PBA连续相中的PS微区是很稳定的。而对于PS/PBA体系,PBA在表层形成连续相,PS相中混入PBA的量很少。乳胶膜在100℃热处理后,发现PBA和PS发生相分离。在130℃热处理,观察到100℃热处理时所形成的部分连续相解体,相发生重排,使更多的PS溶入PBA相中。透射电镜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证实了以上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 ,经过制种、合成核和合成壳 3个步骤 ,制备了具有核 /壳结构的聚苯乙烯(PS)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复合乳液 ,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形成的复合乳液粒子的大小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考察了复合乳液的形貌 ,发现乳液粒子的粒径在纳米级 ,预计在某些领域会有特殊用途。  相似文献   

17.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型支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及其硅丙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 PS)的烷氧基与氯硅烷(CM S)的取代反应,合成了具有支化结构的高硅含量反应性有机硅单体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M ATS),并用1H-NM R、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M ATS为功能性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合,制得了稳定的高硅含量硅丙乳液。对乳液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表面接触角、吸水率等的测试结果表明,M ATS分子中的支化型大体积疏水基团能有效提高共聚物的有机硅含量,显著降低聚合物的表面能,提高其耐水性和力学性能,可制得一类具有优良疏水性及低表面能的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