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绝热材料低温热导率测试装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喻力弘  林鹏  张庆庚  张亮 《低温工程》2004,(3):27-29,34
针对被测试样聚氨脂塑料硬泡沫的低温性能,采用平板热导仪[1],用稳态法测量其低温热导率.以液氮和液氦作为冷源,用真空绝热、控制冷热板温度,可以获得不同温度下的微分热导率和平均热导率.  相似文献   

2.
HT-7U纵场磁体的真空压力浸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通过模拟匝间流动试验、短样试验和长样试验等 ,探求低温超导托卡马克HT 7U中纵场磁体线圈的绝缘层真空压力浸渍的工艺参数 ,确定工艺流程 ,并以模型线圈试验的电性能和液氦温度下的力学性能来验证工艺参数及工艺流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低温数据采集在中性束注入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系统是中性束注入器(NBI)获得高真空的有效手段,因此对低温系统的测量和监控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真空系统的质量。从硬件和软件上设计了一套可以精确测量和监控液氮温度和液氦温度的温度采集系统。硬件上根据液氮和液氯温度差别大的特点,采用Pt100和Cernox两种电阻温度传感器并设计了相匹配的信号放大、传输、A/D采集及转换电路;软件上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设计系统控制程序,使系统具有很高的重用性和扩充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上海电子束离子阱实验装置(EBIT)低温超导段常温和低温的真空获得系统设计,通过溅射离子泵和低温冷面的冷凝抽气系统达到了所需真空要求。系统的真空调试结果表明,常温下极限真空达到10-6 Pa,液氦低温下在离子阱外围区域测量值是5×10-8 Pa。离子阱区的压力是通过建立区域气体流动模型计算得到。结果预示,在离子捕集区真空度能达到10-10 Pa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5.
TU—7U纵场磁体的真空压力浸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模拟匝间流动试验、短样试验和长样试验等,探求低温超导托卡马克HT-7U中纵场磁体线圈的绝缘层真空压力浸渍的工艺参数,确定工艺流程,并以模型线圈试验的电性能和液氦温度下的力学性能来验证工艺参数及工艺流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指出超导材料虽向高温超导发展,但液氦技术仍具有重要作用,并论述液氦机的含义。近十几年来,磁性材料用作低温制冷机的蓄冷材料,改善了制冷机的性能,进一步降低制冷机的冷头温度,提高了它的制冷量,为研制液氦机提供了条件,然而,还存在冷头制冷量少等难点,需要进一步攻克。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柱面加载压缩的液氮温区低温靶,该低温靶以液氮为冷源将样品室冷却到所需的温度,并保持该温度,然后对注入的样品气体液化,为柱面等熵压缩提供条件。根据加载方式和保温时间要求确定了低温靶的初步结构和尺寸,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靶体的漏热、样品室的温度分布和保温时间,对结构尺寸进行优化。在自行搭建的实验台上对柱面压缩液氮低温靶的漏热、降温、温度调控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保温特性、样品气体(氩气)液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柱面压缩液氮低温靶的温度可在一定范围进行调节控制;借助样品室顶部针阀内部的温度计,结合分批充注样品气体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观测样品室液体充满状况;成功地将氩气液化,充满样品室;断开冷源和真空泵后,样品室温度可以维持93 min。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在高科技领域内对低温液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像液氢(Hz)、液氧 (Oz)、液氦 (He) ,液氮 (N2 )、液氩 (Ar)等低温液体 ,贮存和运输都需要容器来包装。贮存包装这些温度极低的液体是一门高科技技术 ,对温度在零下几十至几百摄氏度的低温液体都必须进行防火、防爆、防静电的安全包装。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包装形式有高真空绝热、真空粉末绝热、真空玻纤绝热和高真空多层绝热。贮存低温液体的包装容器的材料 ,大多采用不锈钢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来加工制造。在绝热层的外部再套上用碳钢或不锈钢加工制…  相似文献   

9.
介绍液氦温区索尔文制冷机研究情况。利用磁性材料在从无序到有序的磁相转变时,出现比热反常增大的特性,使制冷机的制冷温度直接达到了液氦温区。图2参2。  相似文献   

10.
中性束注入器(NBI)真空系统的性能对束传输效率以及整个束线内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与使用安全影响极大。本文结合中性束注入器对真空系统的要求,对真空室的结构选择及气源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气源的气量大小进行了计算。为NBI设计了一套以4.2K液氦低温冷凝泵为真空主抽泵并配以涡轮分子泵机组的抽气系统,采用此真空系统的NBI系统具有良好的真空性能。  相似文献   

11.
谢高峰  朱鸣  汪荣顺 《低温工程》2011,(4):32-36,50
在搭建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完全真空丧失传热研究实验台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干燥氮气、二氧化碳、氧气、氦气及空气为破空介质,进行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发生完全真空丧失事故后的传热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流量计和温度采集系统测得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在发生完全真空丧失事故后的排放率和绝热夹层内的温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丁怀况  施锦  席海霞  候波  藤健  李玮  常恒 《真空》2003,14(5):44-48
一种真空保温孔板式低温流量计用于4米高温超导电缆制冷系统。在结构上它与真空输液管做成一体,焊在输液管内管上.没有多余的接头连接。因而有效地减少了热量损失。它具有热损小、寿命长、能工作于气液两相等优点,减少了系统预冷期间的诸多麻烦。介绍了低温流量计的技术要求、设计方案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2 K下大型氦低温系统已采用离心式涡轮冷压缩机在低温低压下对饱和液氦槽减压操作,以获得超流氦或过冷氦.介绍了2K温度级超流氦制冷机发展情况和涡轮冷压缩机在氦制冷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氦低温制冷机中过冷氦的制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一个工业化的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量热器,以液氮为介质研究了真空突然丧失对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漏热量的影响.主要研究了低温量热器绝热层的变化及破空气体(空气和干燥氮气)的不同对真空丧失后低温容器漏热量的影响,指出绝热层数和破空气体种类都是影响真空丧失后低温容器漏热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氦气净化技术是国家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Ⅱ)中低温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大型低温系统氦气净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提出氦气储罐内部处理及真空置换方案,一次性充入氦气,将储罐内氦气不纯度控制在40 vpm之内,同时辅之以80 K外置低温吸附器对氦气储罐内以及冷箱和超导设备端的氦气进行净化.高效而又经济的解决了BEPC-Ⅱ低温系统中的氦气纯度问题,成功地进行了制冷机的验收测试和超导设备的调试及运行.  相似文献   

16.
F. Schauer   《低温学》1981,21(12):735-739
Two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to transport a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cryogenic liquid or gas, typically liquid or supercritical helium between apparatus at different electrical potentials. The problem is solved in one case by applying high vacuum as simultaneous thermal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and in the other case by using a potential controlled epoxy bushing as electrical insulator, installed in a cryostat which is thermally insulated in a conventional manner.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套氦透平膨胀机实验系统,该系统可以用来对工作在液氢—常温区范围内的不同规格的氦透平膨胀机进行性能测试,还可以用于开展以氦为工质的低温环境下透平膨胀机实验研究,以期掌握氦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技术并进一步提高氦透平膨胀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A procedure for testing the vacuum integrity of very large stainless steel weldments used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has been developed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is development, which uses large quantities of liquid nitrogen, is a modification of a technique commonly applied to small devices and involves cooling the cryostat's liquid helium vessel (bobbin) to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 and then proceeding immediately with leak testing.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K800 superconducting magnet helium vessel, which seemed leak tight at room temperature, but was found to have an easily detectable helium leak when cooled. After repairing the leak, retesting revealed no leaks, where upon the K800 cryostat construction was completed; i.e. the bobbin was wrapped with superinsulation, a liquid nitrogen radiation shield was added, and the assembly was inserted into the vacuum jacket. The final leak test occurred when the cryostat was cooled to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and was found to be helium leak t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