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波涌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利用大田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波涌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间歇入渗减渗率系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田间土壤平均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该研究成果为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费良军  王云涛 《水利学报》1996,(12):16-22,28
本文将零惯量数学根据加续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确定的间歇入渗模型的结合建立了波涌畦灌田面水流运动的零惯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设计方法,依此对灌水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应用模拟优化技术对波涌畦灌技术要素组合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最后以陕西泾惠渠区实际资料为例求得了波涌畦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田浑水波涌畦灌灌水试验资料,研究了浑水波涌灌周期数、循环率和浑水含沙率等要素对浑水波涌畦灌灌水定额和节水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试验条件下的浑水波涌畦灌的最佳周期数为3,最佳循环率为1/3,这些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波涌畦灌适应性研究及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实测试验资料,提出了波涌畦灌技术的适应条件,并结合陕西泾惠渠灌区实际,提出了泾惠渠灌区波涌畦灌灌水实施方案,最后分析波涌灌的的灌溉效益,以上研究为波涌灌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实测试验资料,提出了波涌畦灌技术的适应条件,并结合陕西泾惠渠灌区实际,提出了泾惠渠灌区波涌畦灌灌水实施方案,最后分析了波涌畦灌的灌溉效益,以上研究为波涌灌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波涌灌溉灌水方案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好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了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土壤、沟畦规格及坡度)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地面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面灌溉田面水流运动、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及灌水新技术和设备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地面灌溉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今后应把简捷易用的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软件开发,不同地区和土壤条件下田间入渗参数的取值及其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指标,不同地区阶式水平畦灌、膜孔膜侧灌、长畦分段灌等低成本地面灌溉技术的标准化灌水技术指标,适合国情的地面灌溉的实时反馈控制技术和设备、激光平地设备、波涌灌溉控制阀、闸管等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大量田间波涌灌入渗实验基础上,对黄土区土壤波涌灌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证明了波涌灌灌水循环率存在最佳值.在放水时间18—45min之间时,最优循环率都在1/3左右。另对Kostiakov系数k,α与代表水分运动有关的土壤物理属性──容重rd和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λ的相关分析表明,灌水过程中表土容重的变化是入渗率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由连续灌水流推进资料确定涌流灌溉入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涌流灌溉条件下间歇入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周期一循环率入渗模型结合连续灌田面水流推进资料的涌灌技术要素确定涌灌入渗模型的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法既简便易行,又可消除土壤入渗空间异性的影响,为准确评价涌灌灌水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畦灌是华北地区应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优化畦灌技术参数是提高灌溉施肥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畦灌技术参数多元,加之土壤入渗、溶质运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使得畦灌灌溉施肥性能研究存在较大难度。整理了常用的灌溉施肥性能评价指标,归纳了土壤质地、施肥方式、施肥时机以及改口成数等畦灌技术参数对灌溉施肥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参数的适宜阈值,阐述了适宜不同场景的畦灌施肥地表溶质运移模型应用情况,汇总了具有较高灌溉施肥性能的畦灌技术参数组合。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降低肥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实测资料,研究了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技术要素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波涌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大田波涌灌与连续灌的试验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二者在灌水方向上的积水入渗时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清水与浑水条件下,波涌灌溉是如何将积水入渗时间的分布特征,调整到有利于达到灌水均匀的状态。此外本文还对积水入渗时间Ti的计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实测资料,研究了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歇入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技术要素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波涌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果园畦灌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系数的准确测定,有助于提高畦灌的灌水效果。文中在山西省夹马口灌区果园,选择四种土壤表面形态进行了入渗试验,确定了土壤入渗参数,根据试验结果,将灌区土壤分为强入渗、较强入渗、中等入渗和弱入渗四种入渗类型。利用模拟畦灌水流运动零惯量模型,采用反求参数的方法,获得四种土壤入渗类型畦灌田面综合糙率系数,为类似地区进行畦灌设计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7,(7):149-152
为了改善畦灌灌水质量,基于畦灌的水流运动过程及入渗水分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畦灌灌水效果评价指标灌水效率Ea、储水效率Es和灌水均匀度Ed间的相关关系,并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Ead为目标函数,利用灌水效率Ea、畦长L及比例系数k构造约束条件,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实用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汾东灌区北长寿灌水试验点为例,将优化模型与地面灌溉模拟软件Win SRFR结合使用,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优化灌水技术参数组合下灌水效果指标进行分析,表明该实用优化模型可实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选取。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不同土壤入渗能力下的畦灌灌水效果差异,以汾东灌区北长寿试验点的灌水试验为依托,建立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对灌区的灌水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灌水条件下,选用修正后的Kostiakov入渗模型,以土壤水分入渗参数k、a和f0为自变量,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利用Win SRFR软件对灌水效果指标灌水效率Ea、灌水均匀度Du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方差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指标E_a和D_u,入渗参数影响显著,其贡献率由大到小均为ρ(k)ρ(f_0)ρ(a)。在此基础上,结合灌水效果指标对各入渗参数变异的敏感系数,确定了入渗参数k、a和f0综合变异时灌水效果指标偏离程度的量化形式,为土壤入渗能力空间变异时灌水效果指标精度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浑水间歇入渗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总结清水波涌灌间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浑水波涌灌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提出了相应的3个浑水间歇入渗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这3个模型均为计算浑水间歇入渗量的有效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波涌灌溉的灌水质量评价及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清、浑水连续灌与波涌灌溉的大田试验,对波涌灌溉的灌水均匀度、灌水效率及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在文中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即可计算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从而为波涌灌溉技术要素优化设计的灌水质量评价,提供了数学模拟计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章少辉  许迪  李益农  蔡林根 《水利学报》2006,37(11):1297-1302
利用基于地表非稳定流运动方程的地面灌溉模型对畦灌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是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方式、提高畦灌性能的重要举措,而准确地确定畦灌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系数是改善畦灌性能模拟精度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基本遗传算法SGA和地面灌溉一维模型SRFR建立的畦灌土壤入渗参数与田面糙率系数优化反演模型,可在给定的参数值域范围内开展多参数全局性寻优,利用计算机动态解析技术对SRFR模型执行程序进行解析处理,建立SGA与SRFR模型间的内部运行衔接方式,实现畦灌土壤入渗参数与田间面糙率系数优化反演过程的自动化运作,进而有效提高了参数寻优估值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