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舰艇有效散射截面计算方法的引入,得出弹上雷达在不同目标特性下对舰艇的探测能力及最大探测距离,进而提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与导弹捕捉概率在俯仰、距离和航向三个通道内的函数关系,为不同舰艇的雷达散射特性对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得出结论,对于反舰导弹而言,舰艇的雷达散射特性对雷达捕捉概率的大小有着重大的影响,寻求舰艇的目标特性与导弹捕捉概率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舰艇的机动过程及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对舰载雷达的捕捉原理,研究了反辐射导弹对机动舰艇的捕捉概率计算问题。首先确定了反辐射导弹对舰艇的射击坐标系,分析了反辐射导弹对舰艇的搜索过程,建立了导弹和舰艇的空间位置模型。根据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对雷达信号能量、空域、频域和时域上的截获条件,给出了基于窗口函数的捕捉概率计算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舰艇机动会对反辐射导弹捕捉概率产生不利影响,但通过提高目标指示精度、增大反辐射导弹导引头探测距离、提升导弹飞行速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削落舰艇机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华  张永刚  黄小毛 《兵工学报》2007,28(10):1195-1199
蒸发波导对舰载对海雷达的探测距离具有显著的影响,掠海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一般低于或略高于蒸发波导高度,即水面舰艇在探测掠海反舰导弹时,绝大多数情况会受到蒸发波导影响,因此,在此利用抛物型方程及分步傅里叶算法对电磁波在蒸发波导条件下的传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利用雷达探测评估模式计算出在不同大气环境中,不同频段雷达对不同反射截面积和不同飞行高度导弹的最大探测距离,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在蒸发波导环境中,绝大多数情况下,S波段雷达对掠海反舰导弹的探测能力要优于X波段雷达。  相似文献   

4.
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最佳开机点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开机点的优化决策问题,首先分析了导弹与目标可能存在的两种典型搜索态势情况,提出了两种搜索态势下导弹对目标的捕捉概率计算模型;然后阐述了开机点确定的三大原则:稳妥原则、隐蔽原则、匹配原则;最后根据三大原则,通过捕捉概率预测确定了开机点的最佳距离;根据雷达探测距离与高度的关系,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开机点的最小高度,从而得出了以捕捉概率要求为核心依据的最佳开机点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标特性对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目标探测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了导弹对目标捕捉概率的计算模型,通过实例,阐述了目标雷达散射特性和目标机动特性对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舰载雷达系统包含的舰载雷达数量多、类型不一而且分布密集,在反辐射导弹(ARM)反舰作战时,对不同类型的捕捉能力决定了ARM的制导和命中精度。根据舰载雷达的工作方式、辐射信号空间分布特点和ARM导引头信号分选机理,建立了ARM对舰载雷达系统的攻击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求解ARM对不同舰艇各型舰载雷达的捕捉概率。仿真结果表明,在采用随机工作方式下,ARM难以捕捉发射功率相对小、但波束稳定的制导雷达,而对搜索周期短、发射功率大的舰载搜索雷达有较高的捕捉概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电子干扰下的舰艇编队雷达探测距离及水平杀伤区。分析了有源压制干扰、无源干扰和分布式干扰下的雷达作用距离模型,给出了受雷达作用距离限制的舰空导弹杀伤区远界计算方法,并对电子干扰下编队协同防空时的雷达重叠探测区、导弹水平杀伤区及舰艇间距进行了仿真。分析表明:干扰情况下,编队的雷达威力范围下降了约30%,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的舰空导弹水平杀伤区范围下降了约75%;抗击亚音速飞机类目标时,编队间距宜保持在16km。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远程反舰导弹的有效射击距离问题,分析了目标指示数据老化时间对导弹有效射击距离的影响,结合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理论模型,建立了在不同捕捉概率的条件下目标指示数据老化时间与有效射击距离的仿真模型,得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探测隐身飞机时仅考虑单一类型雷达且未能将各类型雷达放在同一环境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问题,构建了包括警戒雷达(常规波段和米波段)、预警机脉冲多普勒(Pulse Doppler,PD)雷达、双基地雷达、平流层飞艇载综合脉冲孔径雷达在内的多元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与发现建模方法。该方法在设计的作战想定基础上,基于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的动态变化特点,在考虑入射角、雷达体制及波段条件下构建了RCS计算模型,然后建立了各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模型和发现概率模型,并在选取典型雷达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雷达的探测距离、范围、次数及发现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对于RCS而言,米波比其他波段大,下视比上视大;相同条件下,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但发现概率不高,双基地雷达探测范围较远且可保持足够发现概率,但双站部署较为严苛;临近空间平台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潜在下视探测平台。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评估方法没有考虑隐身性能与电子战能力有效结合对雷达探测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隐身飞机随队干扰的雷达探测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建立了平飞和转弯航迹相结合的隐身飞机随队干扰模型,在经过飞机敏感性分析、航迹参数设定和坐标系转换后,对飞机视线姿态角进行了解算;然后利用隐身飞机全空域的静态RCS数据,仿真得到了时变的动态RCS序列;最后依据雷达探测距离方程和探测概率公式,在确保隐身飞机满足编队飞行的距离和概率条件后,比较研究了目标机在有无干扰两种状态下,雷达探测距离和瞬时探测概率的时变特点。仿真分析表明,隐身飞机随队干扰能够缩减探测距离、减小探测概率,降低雷达探测性能,提升目标机的突防生存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惯性导航系统的舰舰导弹作为海战场最重要的攻击武器,能否快速准确地在舰艇上对导弹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初始对准,是影响舰舰导弹捕捉概率的重要因素。动基座对准误差导弹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作为的初始误差,会随着工作时间增长不断累加,导致末制导雷达开机时导弹散布误差和航向误差角不断增大,将致使末制导雷达的捕捉概率下降。基于动基座初始对准误差对导弹飞行控制误差的影响,以目标位置误差圆分布为基础,建立舰舰导弹捕捉概率计算模型,通过不同条件的参数设置,仿真计算出某型舰舰导弹动基座初始对准误差对目标捕捉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捉概率近似线性下降,下降值约为静基座对准时的4.2%~6.5%.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被动射击方式命中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舰导弹被动射击方式是随着反舰导弹远程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射击方式,它随着中远程反舰导弹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缺乏该射击方式的效能评价方法.在分析该射击方式中目标捕捉概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反舰导弹射击原理和末制导雷达捕捉目标的原理,建立了被动射击方式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捕捉目标的模型,为分析计算不同条件下被动射击方式的可用性提供了分析手段.最后仿真显示了目标捕捉概率随目标方位误差及距离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宋强  陈占海 《四川兵工学报》2013,34(8):30-32,36
介绍了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特点,分析了影响复合制导地空导弹目标截获概率的因素,建立了地空导弹目标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进行数字仿真,对比分析了传递对准误差和雷达测角误差对地空导弹目标截获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中远程地空导弹应特别关注传递对准误差,限制对准失准角。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了防空导弹系统在噪声干扰下的雷达探测距离模型和导弹杀伤概率模型.通过分析各种空中噪声干扰方式,给出了远距支援干扰、近距支援干扰和随队支援干扰三种方式下防空导弹系统雷达对攻击机编队的探测距离模型,并通过模型扩展给出了远距支援干扰和随队支援干扰双重干扰方式下的雷达探测距离模型.通过分析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探测距离与导弹杀伤概率的关系,给出了防空导弹在噪声干扰下的杀伤概率模型.通过算例,对所给出的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反舰导弹对由预警雷达和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组成的现代化反导系统的突防概率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探测概率和拦截概率的计算.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反舰导弹的RCS对生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缩反舰导弹的RCS可以显著降低反舰导弹被探测的概率,从而可以缩短舰空导弹的发射区远界,缩短反导的作战准备时间,提高反舰导弹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声对抗中舰艇规避声自导鱼雷的航速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舰艇速度的变化会引起舰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的变化,从而改变鱼雷对目标的被动自导作用距离.本文根据声纳方程,从能量检测的角度分析了舰艇以常速和高速规避时,被动自导鱼雷发现目标的概率.进一步用对抗过程仿真的方法研究了规避速度对舰艇生存概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报警区域,舰艇以常数规避优于加速规避.  相似文献   

17.
为从战术层面提高雷达制导反舰导弹导引头截获岛礁区舰船的能力,在分析雷达导引头截获岛礁区舰船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导弹、目标舰船与岛礁的位置关系模型,推导得到末制导雷达开机距离、攻击方位同岛目距离差、角度差的关系表达式,为判断是否满足截获条件提供了依据,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成果为优化雷达制导反舰导弹攻击岛礁区目标舰船的作战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