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4-75,83
茅盾的"时代女性"人物系列是一个清晰而又复杂的群体,时代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艺术画卷。分析茅盾《蚀》三部曲中"时代女性"形象之外在和内在的共同特征,透视作家创作时共同的心理机制,揭示其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刘燕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112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其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中颠覆传统观念而把母亲塑造成为一个扭曲变态的人物,我们通过对这个已成为男性缺失下的父权代言的女性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一直以强烈女性意识为写作立场的耶利内克已经把女性立场的视角转化为了一种内在的,对自我的不断询问、审视和否定.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阮世勤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111-112,115
《西西里罗曼史》通过叙述女主人公朱莉亚对个人婚姻幸福的抗争旅程,瑞德克里芙运用哥特式的手法,展示了18世纪父权制对女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6.
陈秀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16-117,129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了华裔作家叶祥添的小说《山光》《龙门》《龙翼》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将她们分为固守传统的和超越传统的两类,认为超越传统的凯西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的代表。叶祥添塑造凯西娅形象,为女性的解放指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李小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6-127
《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淑与阿拉贝拉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哈代对两性平等关系的理解和他的女性主义意识。小说男主人公的郁郁而终,女主人公的精神毁灭,则反映了哈代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他赞同女性的自我追求,却又担心和恐惧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所带来的强大毁灭力量。 相似文献
8.
黄慧敏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73-73,107
本文论述了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张生的形象.他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多情种,他挚诚、专一,同时作者也赋予他一些市民的性格特点,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沈芸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79-81
白嘉轩,《白鹿原》的主角,一位传统道德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作为父亲、作为族长、作为子民,真实地再现矛盾复杂的自我。在那个开始礼崩乐坏的年代,他始终与传统道德在一起,不管时代的冲击。他和他代表的文化、未来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阮世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1-112,115
《西西里罗曼史》通过叙述女主人公朱莉亚对个人婚姻幸福的抗争旅程,瑞德克里芙运用哥特式的手法,展示了18世纪父权制对女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11.
常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男女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一种坚韧的品质.分析了坚韧在不同女性人物身上的不同表现和渡边淳一表现女性坚韧品质的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男女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一种坚韧的品质。分析了坚韧在不同女性人物身上的不同表现和渡边淳一表现女性坚韧品质的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2-105
在移民题材小说《扶桑》中,严歌苓深入刻画了旧金山第一代华裔女性移民在中国封建父权、白人种族歧视及以及西方中产阶级女性霸权话语多重压迫下的失语状态。通过塑造拒绝白人"拯救"的女主人公扶桑这一华裔女性形象,作家批判了白人女基督徒的道德标准,颠覆了白种人拯救黄种人的主流印象,表达了希望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华裔移民群体维护自身民族文化属性的吁求,这对当代美国华裔妇女构建自身话语权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闵信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13-114
分析了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凯蒂和迪尔西三个女性形象,认为传统妇道的影响把康普生太太由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同时导致了凯蒂的堕落,而迪尔西则体现了作家人性复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5-116
影片<毕业生>反映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反文化运动,但对当时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殊少反映.影片中的女性被极端化地分为两极:"坏女人"和"天使".影片中的罗宾逊太太和伊莱恩都是完全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被塑造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6.
徐秋晓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15-116,130
具有自传性质的《判决》是卡夫卡探讨父权问题的代表作。细读小说的文本,将父权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用福柯的权力观解读该问题,以期寻求父权的新内涵及理解卡夫卡的新视角;而卡夫卡和福柯思想中共有的后现代性也为本文的解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爱荣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4):73-75
分析了冰心的短篇小说集《关于女人》中的几个女性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质,从而揭示出冰心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在四十年代对抗战所起到的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红霞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26(5):17-19
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被别林斯基称为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根据自己对歌剧的独特见解,选择这部小说作为自己新歌剧的题材,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重新加以塑造,使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丰满,同时也突出地体现出歌剧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伍红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2):142-144
英国现代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伊芙琳》中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少女伊芙琳内心对童年时代的追忆,对青年时代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婚姻的展望,揭示了男权意识依然强大的现代社会中平民青年女性唯有义务没有权力的生存境遇。以伊芙琳为代表的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坚韧、无私与奉献守护着现代人类快要泯灭殆尽的自然人性之光,在黑暗中翘首期盼着光明、美好、互爱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李丽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69-71,88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两部作品,即《爬满青藤的木屋》和《玩偶之家》的比较,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了争取自我的独立,寻求新的生活所做的反抗,从最初的循规蹈矩的理想的家庭妇女角色中逐渐觉醒,成为敢于追求自我独立的新女性的过程,表现出女性为争取自身平等权利和地位的渴望和努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