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玲 《包装世界》2015,(5):2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彩陶离我们愈发久远,普通大众对原始彩陶的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也变得愈发陌生,但原始彩陶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却是恒久的。本文从原始彩陶的装饰之美入手,进一步分析传统装饰回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原始彩陶装饰的纯粹形式和强烈美感对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彩陶图式是一种受限于器形的纹饰结构呈现,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图式。彩陶纹饰的基本母题,以一定规律组成独特的结构,描绘出彩陶文化艺术的特征,形成特有的彩陶图式。母题的基本构成就是彩陶图式中的艺术元素。本文从中国彩陶图式的基础组成元素出发,将点归纳为彩陶图式元素之一。对点元素在彩陶上的表现方式、经营位置、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一种更深层次的、物象形态所独立出来的抽象观念中重新解读彩陶图式,直面艺术元素自身的原始力量,亦能搭构起一座直通心理认知图式的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3.
徐晴 《包装世界》2010,(3):108-109
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是我国原始彩陶走向成熟的阶段,它的纹饰、色彩、造型等构成元素,在组合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和象征意义。本文从构成角度上论述组合形式已经形成的装饰美感。  相似文献   

4.
宗立成  尹夏清 《包装工程》2020,41(18):378-383
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彩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彩陶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研究史前彩陶的艺术形式,彩陶艺术的审美意象,构建彩陶文化的设计学研究基本体系。方法 以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设计学中的设计思维、考古学中的类型学、社会学中的实验研究和历史学中的文献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史前彩陶造物设计的艺术形式和彩陶艺术所体现的审美意象。结论 史前彩陶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史前彩陶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彩陶艺术形式由造型和纹饰两部分构成,彩陶艺术的审美意象由象形纹饰的形象创造和几何纹饰的构图韵律所体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文化形态、社会组织、生活形态及人文面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早期意识精神。  相似文献   

5.
彩陶纹饰的基本元素,以一定规律建成独特的框架,描绘出其艺术风格,形成不同的彩陶图式。于是,彩陶图式成为一种受限于器形的纹饰结构。同时,又涉及多维空间下观者的视觉、触觉、知觉的统一感观,体现了史前人类智力、思维、原始文化的心理认知图式,所以也称之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图式。本文以面元素在彩陶上的三种表现出发,试析彩陶图式中概括性的视觉呈现。  相似文献   

6.
李少晨  朱宏轩 《包装工程》2020,41(14):355-362
目的通过对大汶口原始造物文化的研究,发现其对现代设计观念、特点以及生成规律的影响。方法以大汶口彩陶纹饰图案为研究对象,简述美学与大汶口彩陶的发展历程,对其文化理论、彩陶纹饰设计观念与美学关系进行梳理来研究彩陶中蕴含的美学特征,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相关彩陶纹饰个案研究进行归纳,从纹饰形态演变、形制例析、现代设计应用例析等角度,聚焦其所涵盖的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造物文化之间的设计理念,从图案分析到设计实践,以加强当代设计作品的深度与内涵。结果得出彩陶纹饰中蕴含的美学特征与设计观念两个层面对当代设计的启迪与影响。结论传统纹饰符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将有价值的资源融合在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大量创意中的行为是对原生符号的再设计,用原生符号提炼、丰富核心价值,传播传统造物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以满足当代设计文化对原生文明的回顾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邓红霞 《中国包装》2012,(12):14-18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图形图像的意义生成与解读来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交流。通过原始彩陶纹样中"尚象"的视觉表现,"抽象"符号的形成,"拟诸形象,象其物宜"思维的形成,"仰天俯察、观物取象"——视觉传达符号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总结出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和发展促使了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思维形成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含蓄、内敛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萍 《上海包装》2023,(7):49-51
彩陶是史前艺术的优秀代表,甘肃马家窑彩陶器物类型众多、造型精美、纹样细致,充分展示出我国彩陶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的风貌,但是当前对彩陶的开发方式较少,其文创设计形式的丰富度还有待挖掘。对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马家窑彩陶中的蛙纹图案为切入点,对其视觉元素提炼和再设计的方法进行总结,探寻蛙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旨在更好地传承彩陶文化,加大彩陶文化的传播力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陶瓷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在“泥”与“火”的交融中形成造型结构严谨、多样统一的工艺门类。从原始彩陶中,我们可窥探其造型呈现的特色。一方面造型与装饰纹样相结合,较好的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妙效果。另一方面造型结构呈现多样化,如各式各样的彩陶盆、彩陶罐、黑陶杯等,其造型工整,形成朴实有厚的造型风格。原始彩陶蕴含的布局结构、重量感、体量感、韵律感等值得我们品评和借鉴。1、韵律感心跳、呼吸以及舞蹈的节拍都充满了韵律感…  相似文献   

10.
平面化的传统纹样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元素与创作源泉,对传统纹样的继承发扬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思路与手段,其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彩陶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有现实运用的价值[1].现今,彩陶更多地作为观赏性的艺术品被陈列于博物馆中,作品周转于文物交易市场之间,彩陶艺术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具体纹饰图案的辨析和含义的猜测上.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继承彩陶艺术价值、应用其纹饰造型特征的现代艺术作品却并不多见.上述现象都忽视了创作彩陶的根本目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生活器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器物认知重构的产品造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楠  苏建宁  张书涛 《包装工程》2016,37(14):90-94
目的通过对传统器物现代化设计中因忽略用户情感需求形成的认知惯性的分析,提出基于传统器物认知重构的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模式。方法从现代认知环境展开,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为原则,利用感性工学方法,对马家窑等彩陶展开认知重构研究。结果提取了与现代小型家电产品代表性目标意象相匹配的彩陶设计元素,并在设计元素的多样化整合中实现了以空气净化器为例的多方案设计的目的。结论为传统器物的现代化设计拓展了一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苏振文  鹿熙军 《包装工程》2023,44(12):240-249
目的 探究大河村彩陶元素应用于现代文创设计的创新设计方法,活化大河村彩陶文化的传承路径。方法 首先通过对大河村彩陶艺术特征的分析,筛选并提取出最具大河村特色的视觉元素;其次运用形状文法对提取的纹样元素进行纹样衍生设计;最后运用叠加法完成图案骨架结构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大河村彩陶中色彩、构图、器型等视觉元素完成创新图形设计。结论 运用形状文法、图案骨架设计的方式,对大河村彩陶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并与现代文创设计相融合,拓展了大河村彩陶的视觉形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大量五颜六色的产品包装、宣传广告伴随着快捷的公众传媒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我们每天被各种缤纷绚丽的色彩冲击的时候,反而更加欣赏那种单纯、朴素、高度概括的黑白极色世界。老子曾说:五色使人盲。因为在繁乱、喧嚣、时尚的色彩信息冲击下,由于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视觉和心理上对色彩的疲劳,从而减弱了对产品符号的识别及特定信息的有利传达。因此,黑白艺术语言的运用,不仅仅弥补了现代人心理及视觉的需要,同时也使现代设计色彩的艺术空间增强了。因为,正是有了无色彩的介入对比,才使有色彩的世界更加的多彩多姿,更加的有力,更加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詹文瑶 《包装工程》2011,32(10):93-95
从古代开始陶瓷器就是酒的最好载体,陶瓷和酒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借鉴古代陶瓷器皿造型特点,运用在现代酒瓶包装设计中是可行的,可以成为酒容器设计的新思路,提出了借鉴古代陶器造型的原则,运用重心与平衡、局部与整体、次序与节奏的视觉原理,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双重性,对酒玻璃品瓶的借鉴设计进行总体的控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鉴的设计思路,介绍了这一思路具体的设计方式和运用方法,并对成功的实列进行了分析,以求抛砖引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历史文明的进程中,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代表了部落人民与氏族先祖之间的血缘关系,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图腾的形象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但都是一种神灵化的形象。本文聚焦中国传统鸟纹形象中的古蜀神鸟图腾形象,梳理其起源及发展脉络,窥探其形象背后的文化底蕴,厘清其在中国鸟形崇拜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作用。文中以营盘山彩陶,三星堆青铜神树、青铜大鸟头和金沙太阳神鸟金箔,汉代砖画为研究起点,结合古籍、文献、图解和实物证据,对古蜀神鸟图腾的起源、主要功能、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古蜀神鸟图腾的造型特点和表现手法,并根据视觉元素的内涵寓意来进行造型元素分类整合。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传统鸟形纹及古蜀神鸟纹在现代视觉传达计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其应用规律并对古蜀神鸟图腾形象进行解构再创作的设计创作实践。对古蜀神鸟图腾视觉元素进行分析,同时对神鸟崇拜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古蜀地域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古蜀地部落之间文化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时将这些元素根据主题思想进行解构重组,赋予现代设计作品民族文化的血液,可使其成为能承载区域文化传播、历史文化传承的优秀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6.
王厚涵  覃京燕  赫云 《包装工程》2024,(10):385-394
目的 立足“道器”造物思想探究黎陶包装的主题性设计逻辑和方法,并拓展包装设计要素的主题性深化导向。方法 通过梳理原始黎陶技艺以探究其困境,进而结合黎族原生文化和图纹提炼出可对接现代生活语境的主题类型,并采用事件化方法细化主题属性,使其转为设计因素以便设定主题包装的体验与功能,从而得出可实践的黎陶包装主题性设计方案,由此针对包装设计要素进行主题性深化探究。结果 基于黎族原生文化和图纹提炼出福寿、多子、婚恋、丰饶、平安的主题,并将“道器”作为设计理念以引申出黎陶包装的主题性设计逻辑导图,进而开发出将主题事件化的黎陶包装设计方法,并基于主题深化造型、结构、视觉、材料的包装设计要素,配以黎陶包装概念设计效果图呈现。结论 当前黎陶包装设计过于秉持“原始”属性,造成黎陶本体和外包装在设计层面被忽视,导致黎陶在工艺技法、设计逻辑、包装理念上出现故步自封的现象。因此提出黎陶包装的主题性设计逻辑与方法以带动包装设计的系统性升级。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is a multi-analytical approach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everal potsherd samples, dated from prehistoric to hellenistic times, from Aiani, ancient Upper Macedonia, northern Greece. In particular, X-ray Diffraction (XRD),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ystem (ESEM-EDX) wer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tsherd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a rather local provenance of the analyzed ancient pottery samples and a finer texture and thus better ceramic manufacture as getting to hellenistic era. The use of a silicious or calcerous raw material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utilization of each ceramic vessel in ancient times. The presence of gehlenite or pyroxene minerals in the ceramic matrix indicated higher firing temperatures, while lower temperatures were deduced when finding phylosilicate mineral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is study do not necessarily imply that all the pottery of this area, belonging to the same chronological type, have similar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
A methodology is described demonstrating the utility of the compound-specific 14C technique as a direct means of dating archaeological pottery. The method uses automated preparative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employing wide-bore capillary columns to isolate individual compounds from lipid extracts of archaeological potsherds in high purity (>95%) and amounts (>200 microg) sufficient for radiocarbon dating using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A protocol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on n-alkanes and n-carboxylic acids possessing a broad range of 14C ages. Analytical blanks and controls allowed background 14C measurements to be assessed 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errors to be detected, i.e., contamination with modern or dead 14C, isotopic fraction effects, etc. A "Russian dol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transfer isolated target compounds onto tin powder/capsules prior to combustion and AMS analyses. The major advantage of the compound-specific technique is that 14C dates obtained for individual compounds can be directly linked to the commodities processed in the vessels during their use, e.g., animal fats. The compound-specific 14C dating protocol was validated on a suite of ancient pottery whose predicted ages spanned a 5000-year date range. Initi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aningful correlations can be obtained between the predicted date of pottery and that of the preserved lipids.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to the direct dating of archaeological pott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